職場差距,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大的?

職場差距,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大的?

1.10年窗口期,決定人與人的分層

網上有人說,從學校畢業走進社會就業與工作,5年是一個輪迴。我看其實這是不夠的。

根據我對周邊的不少人成長過程的觀察,一般而言,這個成長的窗口期為10年左右。

這個過程包括:覺悟、職業探索、專注發奮三個階段。

經過覺悟與職業探索兩個階段,一個人開始變得比較成熟,不再是“巨嬰”,並經過在多個職業與多家工作機構嘗試,找到了工作的樂趣與喜歡的職業發展方向。在這個階段一個新人不要總不懂事,貪玩,依賴別人,要儘早覺悟到自己對自己的責任。不要在覺悟與探索階段耗費時間太長。

而在專注發奮階段,做到忠誠於企業,忠誠於事業。根據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在某一個職業上,從平凡變成超凡。

社會給每個人的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任務與評估。這個從學校畢業走進社會就業與工作的10年窗口期結束後,如果你還沒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單位與職業,還沒有一定的事業成就,別人與社會就容易把你看扁,就不會再把好的職業發展機會給你。

我有兩個老部下,工作起點是一樣的,但10年後差距拉得很大。

比較成功的這位,開始也不順,但比較快地成熟起來,從抱怨公司與運氣到認識到成敗決定於自已之後,便換了一個人似的,積極靠攏組織,把公司視為內部創業的平臺、機會與事業,主動融入公司文化,任勞任怨,做到耐煩與堅持。如今已成為公司合夥人,在北京開上了寶馬,買了房,娶妻生子,過上了好日子。

當初與他一同進入公司的另一位年青人,這10年來,一直在跳槽,始終未認真長久地投入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一個事業。他什麼都想幹,但什麼都幹不好。指望通過不斷換工作來改變命運。如今仍然是一個收入不高的基層員工。

2.主動承擔責任,帶來機會

2018新財富500富人榜發佈,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以120億元身家排名第232。

具有成功特質的人幹什麼都比別人強。早在2006年2月,大學畢業的張一鳴進入旅遊搜索網站酷訊打工,做一個普通工程師。一年後,他就成為了技術高級經理,手下管理著40多人,還擔任技術委員會主席。

為什麼他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長很快?

他自己說:

“我工作時,不分哪些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當時,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碼我都看過了。新人入職時,只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通過講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長。”

“還有一個特點,工作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以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

他做事從不設邊界。當時張一鳴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但他說:

你的責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判斷一個人在職場中是什麼樣的人,有多大的發展潛力,在公司遇到有困難有麻煩的工作時,從他的習慣用語就能看出來了。

具有領導潛力的人會說:這個事我負責到底。

具有執行力的人會說:這個事交給我來幹。

而沒出息的人往往會說:“這事為啥找我”;“這事我不會”;“這事不可能完成”。

一個員工只要敢擔當,就把50%的競爭者甩到後面了。

3.修行,決定成長

當一個人把工作視為謀生手段,他就會應付著工作,能交差就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而優秀的人把工作當成修行——在工作中做每一件事都盡心盡力,孜孜不倦,鍥而不捨,精益求精。他們把工作過程本身看成磨鍊人格、提升人格的過程。有這種心態的人,往往能力進步比別人快,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還很快樂,並順手把大錢賺了。

把工作當成修行的人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不計較與攀比待遇,他們注重先把能力與績效搞上去

平庸者追著薪酬走。一味看重工資的高低,一無所長卻沒有想過增加、學習工作經驗和職業技能。而優秀人才被薪酬追著走。他們更看重寶貴的工作經驗,踏踏實實地去學習業務技能,相信只要有實力,以後無論到哪都能贏得高薪。

這種人都是明白人。他們知道人力資源市場也是一個交易平臺,每一個能力與績效等級都有明碼標價,薪酬不是談出來的,所以不要抱怨,只要先把能力與績效搞上去,靠侃價實力比照對應的薪酬檔次自然就會獲得應有的回報。

2,把問題看成學習與提高自己的機會

平庸者總在工作中抱怨問題,害怕問題,躲避問題,而沒有想方設法去解決。

把工作當成修行的人,是遇難而樂,迎難而上,把問題看成學習與提高自己能力的機會。在工作過程中,碰到問題與困難會冷靜地分析原因,並想盡各種方法,去比較,去嘗試,直到問題得到解決為止。

3,工作自己找,想在上司前面,做在上司前面

把工作當成修行的人,面對本職工作有主動性、有自覺性,不像平庸的員工需要上司推著走,在工作上處處被動,執行力弱。優秀的員工都是工作自己找,有自己的計劃和目標,做事有章法、有流程、有重點,並且想在上司前面,做在上司前面,遇到問題會有主見地積極與上司溝通請示,執行力很強。

4,在個性上外圓內方,樂見批評

把工作當成修行的人,不會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批評,不會做一點小成績就自傲。他們為人謙虛低調,樂見批評,善於協調好與領導同事的關係。

5,有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不甘平庸

平庸者走一步看一步,得過且過。業餘時間都耗費在喝酒打牌、看電視、打遊戲等娛樂上。而把工作當成修行的人,有遠大的職業發展目標,下班後會抽出時間反省過去的工作,並進行思考與學習。

職場差距,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大的?

04.價值觀造成十倍、百倍的距離

一位企業的創始人和他的高管團隊發生了分歧,起因是這位創始人想在公司成立一個醫療小組,服務所有高管及家屬。

經理們問,為什麼不用第三方服務機構呢,這才經濟高效。

但創始人堅持自建團隊,他認為在健康面前,錢就是個屁事兒。員工和外部團隊的盡職程度,當然不一樣。

這位創始人的話不一定正確,員工未必就比外部團隊敬業。但這個觀點又無法用一般的管理原則去挑戰,因為它來自創始人的價值觀。

企業高管每天都要進行大量的決策,有一些決策,需要豐富的經驗值、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進行理性的分析;

但還有大量的決策是全新的,與其說是科學決策,不如說“賭一把”的成份更大些。

這個時候,價值觀就是“最高法院”。

到第四階段,大家都是“成功人士”,以後的發展,除了運氣,主要是價值觀的差異。

巴菲特大學畢業後,做金融的他,不到曼哈頓,卻回到了他的故鄉——南方小鎮奧馬哈,就像我們一線城市名校畢業後,回到了我大東北的四線小縣城。

巴菲特的理由是,在熟悉的地方更自在,就像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喜歡喝可樂吃薯條一樣。

這可不僅僅是生活方式,他總結自己的投資風格時,其實講的是他的價值觀:別人追求變化的東西,我永遠在“人類永恆不變的價值”上下賭注。

雖然那時他的價值投資理念並未形成,但他的價值觀早就註定他最終會形成獨特的投資風格。

當然,價值觀沒有對錯的標準,只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區別。

你的價值觀符合這個時代,你就是飛起來的豬;否則,你只有繼續等待屬於你的時代的到來。

好在三十年風水輪流轉,只要你有耐心,一輩子總能逮著一個開“大”的機會。

職場差距,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大的?

05.缺啥補啥,不嫌晚

總的來說,職場人差距的拉開,就是上面四個階段。

如果你還處於前三個階段,真的,沒事跟前面的人聊聊天,以徹底讓自己死心,安度晚年。

或者從頭開始,按上面的方案,缺什麼補什麼。

什麼?怕來不及了?

英雄少年者,自古無好死:項羽24歲起兵,30歲,自刎了;霍去病19歲掛帥,23歲,掛了(所以別摸人家雕像祈福了);曹衝7歲稱象,13歲,早夭了。

而大器晚成者,自古長壽多:肯德基老爺爺56歲還在拿救濟金,結果活到90歲;齊白石66歲還要靠34歲的徐悲鴻提攜成名,93歲才無疾而終;姜子牙76歲拜相,硬是把生命堅持到139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