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高學府是如何淪爲十大笑話之一的?

明朝最高學府是如何淪為十大笑話之一的?

摘要:國子監裡故事多

(明最高學府故事多,不過一頂紙糊的桂冠)

撰文|黃大拿

最高學府故事多。

不要誤會,咱們說的還是明朝。

明朝時期,作為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國子監與明王朝政權相始終,發生了太多的故事。

明亡後不久,曾在南京國子監擔任過司業(司業這個職位在國子監祭酒之下,相當於副校長吧)的大詩人吳偉業曾去南京,尋訪國子監舊址。

吳偉業目睹最高學府成為丘墟,昔日勝蹟鞠為茂草,悲涼慷慨,寫下了一首寄託興亡之感的著名長詩《遇南廂園叟感賦八十韻》。

吳偉業感嘆:"人理已澌滅,講舍宜其荒"。在他看來,綱紀倫常都已崩潰,像學堂這樣的地方怎麼可能不會陷入荒涼?

明朝最高學府是如何淪為十大笑話之一的?

顯然,在吳偉業這裡,教育和政治的關係緊密相聯,最高學府的命運就是一代王朝的縮影。

國子監的故事值得說道說道。

一 學校伙食惡劣居然引出了血案

"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這是修《明史》的清人對朱元璋的褒揚。重視教育的朱元璋當得起這種讚美。

不過,作為一個專制王朝的帝王,朱元璋的大辦教育難免帶有他個人和舊時代的陰影。最嚴重的一點是,對學生的管束過於苛酷。

在國子監裡,禁例尤其多如牛毛。大的方面,如禁止學生對所謂"軍國政事"發表言論,不許代人打官司,不許為民間冤情越級陳訴,小的方面,更規定,"生員不得擅入廚房,議論飲食美惡,及鞭撻膳夫。違者笞五十,發回原籍,親身當差","敢有毀辱師長及生事告訐者,即系幹名犯義

,有傷風化,定將犯人杖一百,發雲南地面充軍。"

國子監的伙食由朝廷免費提供,這是朝廷重視教育的重要證明。但能不能因為伙食免費,食用者就只能給什麼吃什麼,連私下議論的資格都沒有了?

這裡提供的不是豬食啊。道理很簡單,飯菜既是給人食用,就應達到起碼的水準。

明朝最高學府是如何淪為十大笑話之一的?

如果當事者不認真不精心,草草供應,學生卻連私下議論的資格都沒有,不僅不近人情,而且可能助長那些敷衍塞責者的氣焰。

皇帝日理萬機,無法面面俱到。因此,規定儘管不僅人情,但在執行中原本大有可能得到柔性地處理。

不幸的是,擔當首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明王朝國立大學校長)大任的是一個叫宋訥的古板官僚。

據《明史》,宋訥"性持重,學問該博",意思是學問不錯,性格古板。又說宋訥"嚴立學規",每天堅持給學生上課,夜裡就在學校住下。看來,宋校長對教學的態度非常認真。

認真古板的宋訥,對皇帝原本不近人情的規定執行得如何?毫無疑問,不但不折不扣,還可能變本加厲。

不近人情的規定偏要強力執行,果然鬧出了亂子。

由於國子監伙食太差,學生因此生病者日漸增多,一個叫趙麟的學生受不了虐待,在學校裡貼出了一張壁報表示抗議。

按照校規,這是"毀辱師長罪",應該打一百大板充軍。

但國子監上報此事之後,朱元璋龍顏大怒:

學生就該埋頭讀書,唧唧歪歪地議論什麼?此風不可長!

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法外用刑,把趙麟殺了,並且在校舍前立了一根長竿,將趙麟的頭高高懸掛,"以儆效尤"。

不知道趙麟同學們的心理陰影面積會有多大,但作為最高學府,國子監開辦不久,就惹出了流血事件,未免太違和了。

對一個教書育人之地來說,這分明就是不祥之兆。

二 "學校豈是刑場?"

首任校長宋訥真是個對國子監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這種影響甚至延續到了宋訥的身後。

《明史》上說:"訥既卒,帝思之。官其次子復祖為司業,誡諸生守訥學規,違者罪至死。"

意思是宋訥死後,明太祖十分懷念,又提拔宋訥次子當上了國子監司業,並且訓誡學生們嚴守宋訥當初制定的學規。

"違者罪至死",這句話透露,在趙麟的腦袋被掛出來示眾之後,國子監裡的流血事件並未終止。

但即使是在高壓之下,青年的朝氣也總是蓬蓬勃勃無法阻遏。對此,崇尚暴力的明太祖自然是既憤怒又驚訝。

一塊石碑將明太祖的憤怒和驚訝"記錄"了下來。

南京國子監裡的一塊石碑上刻下了明太祖對學生們的敕諭:

恁學生每聽著:先前那宋訥做祭酒呵,學規好生嚴肅,秀才每循規蹈矩,都肯向學,所以教出來的個個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後來他善終了,以禮送他回鄉安葬……。

近年著那老秀才做祭酒呵,他每都懷著異心,不肯教誨,把宋訥的學規都改壞了,所以生徒全不務學,用著他呵,好生壞事。 ……學規恁每當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潑皮,違犯學規的,若祭酒來奏著恁呵,都不饒!全家發向煙瘴地面去,或充軍,或充吏,……

明朝最高學府是如何淪為十大笑話之一的?

今後學規嚴緊,若有無籍之徒,敢有似前貼沒頭帖子,誹謗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若先前貼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綁縛將來呵,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個。將那犯人凌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發往煙瘴地面。欽此!

對認定為嚴重違規的學生,殺頭尚不夠,還要"凌遲"(就是千刀萬剮),還要"全家抄沒",明太祖的法外用刑看來已是變本加厲。

純粹高壓未必有效,於是又想出了嘉獎告密者的辦法。"敢有似前貼沒頭帖子,誹謗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所謂"許諸人出首",意思是允許學生出來自首或告發他人,"大銀"兩個則是告密者可以得到的賞金。……

現在不知道明太祖的這一套效果究竟有多大,但當時至少有一個人十分欣賞,那就是朱元璋之子、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遷都北京,在北京也開辦了國子監。這樣明王朝就有了兩所國立大學。

在北京的國子監裡,也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同樣刻著明太祖血淋淋的訓示。毫無疑問

,在朱棣這裡,他老子針對學生的那一套高壓措施必須行之久遠。

朱棣的欣賞並不奇怪。朱元璋、朱棣父子二人風格的相似度原本極高,朱棣當上皇帝以後,因為被株連的嫌犯家屬病故,發佈過一道著名的聖旨,"著錦衣衛分付上元縣抬出去門外著狗吃了,欽此!"這道聖旨和朱元璋對學生們的訓示,腔調可謂如出一轍。

說來好笑,最終站出來否定朱元璋高等教育政策的還是老朱家的後代。尤其意外的是,此人是明代歷史上以荒淫出名的明武宗。

歷代史家對明武宗評價極低。其實此人並無大惡並不殘暴,只是喜歡玩樂,性格近於頑童而已。

明朝最高學府是如何淪為十大笑話之一的?

《明史》上說,明武宗南巡,到了南京的國子監,看見那個高高樹立的竿子感到奇怪,說這是做什麼用的呢?官員回答是掛學生腦袋的,武宗大不以為然,下令撤掉。

官員們大感為難,因為這是祖制啊。

頑童皇帝偏著頭瞪著眼睛,說了一句很樸實的名言:"學校豈是刑場?"

從明太祖樹立到明武宗撤去,這根血淋淋的竿子一共豎了126年。

三 國子監學堂淪為十大可笑之一

生活於明末清初的學者褚人獲在所著《堅瓠集》中引用了一句俗諺:

"京師相傳有十可笑: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神樂觀祈禳,武庫司刀槍,營繕司作場,養濟院衣糧,教坊司婆娘,都察院憲綱,國子監學堂,翰林院文章。"

所謂十大可笑,可笑在於表面堂皇、實則難副也。

看來,明代最高學府淪落得有點厲害。

明代國子監的淪落與科舉的興起有關。起初明太祖對國子監寄予厚望,對國子監生的使用也能不拘一格量才錄用,史料記載,國子監生學習結束之後,經考察最高可以出任省部級官員。出路的廣闊自然讓國子監備受輿論的矚目。

但隨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通過科考榮升進士再踏入官場成為正途,其他途徑就難免受人輕視了。

於是,國子監及監生們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一方面,監生們投入科考的熱情高漲,另一方面,按照規定,科考中落第的舉人可以進入國子監學習,以備再考,這個時候的國子監更像是一個科考的培訓機構了。

國子監的地位不再那麼重要,入監的門檻也就沒有人當回事了。到了明代中期,有錢人家的子弟捐錢就可以入監讀書,所謂最高學府,就更是一頂紙糊的桂冠。

這個時候的國子監,從中走出幾個白字先生,恐怕也不會讓人詫異了。

也許從明太祖當年樹起那根血淋淋的長竿開始,這一切就已經註定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