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宰你越狠!

從2012年的“用戶標籤”到2014年的“用戶畫像”,從2015年的“大數據”到2017年的“人工智能”,大數據正在從神壇走向現實。大數據已經開始在一些特定領域和場景下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創造價值,

可是明明是技術至上的大數據卻被企業們玩起了套路!

“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宰你越狠!

一、大數據的套路究竟是什麼?

大數據的套路主要就是利用大數據殺熟,主要是指互聯網公司利用自己擁有的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行價格歧視(差別定價)的行為。往往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項服務,老用戶的價格要高於新用戶,越是在某個平臺消費頻次高的用戶越容易成為殺熟目標。

“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宰你越狠!

一位網友在微博自述,自己經常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他通過前臺瞭解到,淡季的價格一般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後發現,價格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去查,竟還是380元。

這個事件一經社交媒體的發佈,各種網友的吐槽經歷蜂擁而至。從明碼標價到暗渡陳倉,大數據的套路讓用戶感嘆防不勝防。

“我和同學打車,我們的路線和車型差不多,我要比他們貴五六塊。”

“選好機票後取消,再選那個機票,價格立馬上漲,甚至翻倍。”

“我的消費比較高,我老公消費比較低,開通不限流量服務的時候,他只要開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須得開通138元的套餐。”

……

其實,通過分析用戶上網行為、購物模式、使用設備等,對用戶差別定價的做法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00年,亞馬遜就曾對68款碟片進行了差別定價。其中,某款碟片對新顧客的報價為22.74美元,而對那些對該碟片表現出興趣的老顧客的報價則為26.24美元。

可惜好景不長,這一差別很快被細心的消費者發現。付出高價的顧客怨聲載道,紛紛對亞馬遜口誅筆伐,CEO貝佐斯只好親自出馬做危機公關,表示價格的調整是隨機的,這僅僅是測試,並向高價購買DVD的用戶退還了差價。

亞馬遜的“測試”草草收場,但其他企業仍在嘗試。互聯網公司之所以“會”這麼做,還是因內心遏制不住對利潤的渴望,而互聯網公司與平臺之所以“能”這麼所,則因為技術提供了便利。

二、技術跑偏,還是人跑偏了?

在當今物聯網時代,通過大數據可以隨意殺熟,且可以變著樣的“花式殺熟”。各平臺會通過你搜索過的關鍵詞,向你推送各種你想購買的商品與服務。

“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宰你越狠!

但這種推薦只是開始,你所選擇的推薦商品之一,其實價格相對其他人購買商品的價格已經提高了。而這也只是平臺的初步試探,如果你能接受這個價格,可能今後給你推薦的所有產品都要比正常價格高出幾分,並且平臺根據你的行為,可能會給你貼幾個標籤並進行定位:能接受漲價、沒發現調價、不在乎價格、優質韭菜。

好了,在你成為“優質韭菜”之後,你在平臺上的所有消費都比一般人高几個點,更可悲的是,更多的平臺可能也對你做完了測試,或者不同平臺存在數據共享,都將你定位成“優質韭菜”,這意味著你已經成為全網的“優質韭菜”,將面臨著各平臺一輪又一輪的收割。

但是話又說回來,大數據與技術本身無罪,是否殺熟在於企業的經營理念。如果企業通過這種不斷測試來提升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同樣的產品對不同的消費者採取不同的定價,說明企業本身的經營理念就存在問題。

誠如技術哲學專家安德魯·芬伯格所說:技術並不是一箇中立的工具,而是會帶有自己的價值觀及價值偏好:因為每項技術不是來自真空,而是有特定的場景,比如:技術是由誰開發,為什麼開發,技術如何運用。

在大數據“宰熟”這事上,技術的運用顯然荒腔走板、劍走偏鋒,給用戶帶來了傷害。

三、全網殺熟

如果用人工智能來做殺熟這個事,其實挺恐怖的。即便每天有幾十萬人投訴大數據殺熟的事件,也抵擋不了人工智能利用熟客大數據,每天不知疲倦的針對老用戶進行各種價格試探,要實現這個過程其實很容易,僅屬於人工智能的初級應用。

說起來,2017年是人工智能應用元年,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開始在各行各業落地。只是沒想到,這麼多的平臺,剛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便應用到了用戶殺熟上。

“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宰你越狠!

如果所有平臺都有這麼一套成熟的“殺熟系統”,並將這些方法論以整體解決方案輸出正在升級轉型的傳統企業身上,無疑傳統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之後也都具備了大數據殺熟能力,或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網殺熟”大時代。“全網殺熟”也將成為繼全民榮耀、全民吃雞之後的又一互聯網力作。區別在於,全民遊戲系列是騰訊出的,“全網殺熟”則屬於互聯網全平臺。從全民吃雞到“全網殺熟”,只差大數據是否用到殺熟上。

這樣的大數據應用,是人類助手還是人類公敵呢如果新零售都是用大數據來殺熟的新零售,這樣的銷售模式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效率提高了,但是用戶的損失增大了,甚至都無法合理消費了,無法保證公平的消費權益了,這樣的新零售存是否應該繼續存在?如果這種方式也算是消費升級,那這種建立在犧牲消費者利益基礎上的消費升級,其實不要也罷,因為消費額度是升上去了,但是體驗沒有升級,甚至連消費權益都無法保障。

其實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應該更進一步地把這個問題拆解成兩部分:如何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如何追求長期利潤最大化?要做到後者,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而殺熟恰恰是殺雞取卵的行徑。

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應該利用大數據更好的為消費者服務,提升用戶體驗。但若通過大數據進行違背道德的操作,矇騙用戶以獲取更大利益,最終將導致信任度降低、大批用戶流失,最終殺熟將會變成一場慢性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