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99%的母亲,并不知道什么是母爱。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最近在关注三个“越来越”。

第一个“越来越”——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越来越”——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小学,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越来越”——“婴童独立教育”越来越流行。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三个“越来越”,让我揪心。

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决定站出来放一个“响屁”。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哈洛。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因为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繁殖实验。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不理睬幼猴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强暴架”,以此固定母猴身体,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这工具果然管用,20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这20只母猴中,有7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有8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有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推测这可能与“运动”有关,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让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养育它们,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

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旷场试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房间里仅有“绒布妈妈”,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当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当房子里有“绒布妈妈”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绒布妈妈”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绒布妈妈”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绒布妈妈”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在小猴“无母”地生活8个月之后,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房间里。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自残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90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因为某个“关键期”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孩子出生之后的6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6个月呢?因为小猴的90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6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哈洛还给出了一个建议:人类的产假起码要有六个月。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绝望之井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这个实验叫——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但发现无法逃离后,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哈洛称之为“绝望之井”。

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想毁了整个世界。

我想起了马加爵。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因为非常残酷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拾壹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2009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

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每13人中就有1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婴童”和“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

“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END——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吉吉说:

这篇文章有点长,谢谢你耐心看完。

基于猴子的实验特别残忍,万物皆有灵,但愿不要再用类似的方式,才能让我们清楚明白地知道,究竟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一直以来,就听说过争议很大的哭声免疫法、孩子不能多抱,好像我们多给孩子一点无条件的爱,ta就会被宠坏、就会养不成好习惯。

这次生老二,在香港住院的3天,正好是我面临开奶、却没人陪护的时候,小鱼儿生下来就放在我身上肌肤相触,也很快学会吸吮母乳,我一度以为喂奶会很顺利。

但随后的两天,他总是慢吞吞地吃完一边就睡着,我身体很累,刚刚费力把他放到小床,他立马哭醒找奶……护士说新生儿一天喂养8到12次,可我的记录表却接近20次,娃黏在身上下不来,我囧到连上厕所接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那个时候有一瞬间在想,是不是我回应得太快了?抱起的频率太高了?我宠坏孩子了吗?

母爱的本能,让我想要回应、给予和付出:就算宠坏又如何呢?就算乳头因为吸吮频繁皲裂又怎么样呢,他还在生存期呀,他是多么需要妈妈的奶、抚摸和爱呀!

后来终于度过了难熬的几天,生理性涨奶期过后,我的奶量逐渐跟了上来,小鱼儿吃得饱,不会那么频繁地要奶了。

看着这个小天使一天天地壮起来,吃得满足、被大人逗逗总会无意识地笑笑,他脆弱幼小却又那么容易被满足,我真觉得,母爱其实很简单,正如这篇文章所说:回应,就是光。

永远别吝啬给一个婴儿爱。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看着熟睡的小鱼儿,真的很幸福〜

如何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可参考以下文章: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词,一起做靠谱爹妈

回复【安全】公安大学教授亲自演示“儿童安全操”,防走失一定要会!

回复【方案】科学育儿0-36个月早教方案,一键收藏!

回复【成长】辣妈修炼指南帮你开启全职新妈的鸡血人生!

回复【小达人】免费领取甜心英语音频与点读包资源!

回复【疫苗】儿科专家为你全方位解答宝宝疫苗!

回复【乐高】领取乐高玩法创意书与电子教材!

更多育儿干货,请查阅目录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