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眼中的「聖經」,秦始皇焚書不敢燒,千百年來家家必備

人們常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其實我想說人類歷史源遠流長,奇思妙想和創造發明更是層出不窮,它既體現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大家長期生產生活積累的結果。越是環境寬鬆的年代越能產生璀璨的文化和超前的創新,這一點在我國曆史上就有印證,例如,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以及19世紀末20年代初,這三個時期在文化藝術和思想上達到的高度最為驚人,產生了許多思想大咖,和深刻的文化作品,就是由於那時的政治沒有高度集權。

古代中國人眼中的“聖經”,秦始皇焚書不敢燒,千百年來家家必備

而在專制的時代,人們的思想往往就會受到鉗制,如明清時期,實現嚴格的文化政策,八股取士,文字獄都束縛著大眾的意識。首創文化專制政策的是秦始皇,他統一天下後,接納法家李斯的建議,以嚴刑峻法為武器建立君主專制制度,還企圖用一種思想代表全國的意志,因而做出焚書坑儒之舉。秦始皇在焚書時,規定除了法家學說、及秦國本國的史書及一些有使用價值的農、桑等書以外,諸子百家學說書籍都要被處理掉,這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浩劫。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當時還有一種書,簡直被古代中國人視為至高無上的“聖經”,老百姓家裡家家必備,對中國人思想影響非常深刻,以至於秦始皇就算有想焚燒它的念頭都不敢採取行動,因為這很可能會激起人民大範圍的反抗。後來,這本書幸而流傳下來,以至今日,還能在在一些人的日常生活中看見它的影子。

古代中國人眼中的“聖經”,秦始皇焚書不敢燒,千百年來家家必備

它就是傳說中的《日書》,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翻開它的內容,你會發現書中所記載的名目非常之範圍,幾乎關係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穿衣、吃飯、喪葬、嫁娶、生子、農作、出行等人類活動安排都可以在上面找得到,再仔細看,它實際上是提供了一種預言。告訴人們什麼時候能做或是該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不能做或是應該禁忌些什麼。說到這,很多人就會認為這不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老古董黃曆嗎?其實,還真不然,因為《日書》對人們生活的預言不僅極詳盡到了驚人的地步,而且據說十分之準確,古時候幾乎家家把它奉為圭臬,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它,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是就是看一眼《日書》,否則都不知道這一天該做些什麼。

古代中國人眼中的“聖經”,秦始皇焚書不敢燒,千百年來家家必備

​例如,書中說在丁亥日做的衣服會給人帶來福氣,丁丑日就不適合做穿新衣。再如,它將一年分為28個時段,每個時段對印著不同的星宿,說角宿時娶的妻子將來是個“妒婦”,箕宿時娶過門的女子以後是個“長舌婦”,心宿時結婚娶妻為母老虎,庚寅日出生的小孩命數較好,如若經商肯定發達,丁丑日出生的孩子往往能說會道,丁未日出生的就會克母……

古代中國人眼中的“聖經”,秦始皇焚書不敢燒,千百年來家家必備

至於農事活動的安排,出行日程的選擇這些內容就更不能缺少了,從本質上講,它的作用就是幫助人們逢吉避兇。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這種做法好像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一些年輕人還會認為這就是封建迷信,不僅排斥而且鄙視。但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我們卻不能苛責古人,古代科技水平及生產力水平十分有限,人們的認知當然也達不到現代的高度,在農耕文明形態下他們對天地大自然充滿畏懼之心,這些預言體現了一種天命觀,也正好反映了對宇宙自然的敬畏,更是長期農業實踐經驗積累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