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再惹爭議:以體量爲籌碼逼供應商降價

一則本該奔走相慶的喜報,卻讓吉利汽車陷入了被動。

2018年吉利半年財報顯示,上半年吉利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4%,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6%,淨利潤同比增長54%,淨賺66.7億元。吉利面對這份全面飄紅的成績單卻有點半遮半掩,有媒體發現了其中的蹊蹺:"吉利是如何做到收入增幅低於銷量增幅時,利潤增幅最大的?"

吉利汽車再惹爭議:以體量為籌碼逼供應商降價

吉利供應商道出了其中的緣由,而內容讓人大跌眼眶。"吉利所得利潤部分是從供應商的貨款中得來的,並且還在不斷壓低供應商的價格,導致大型優質的供應商不敢與其合作,長此以往會導致供應商降低零部件質量,進而影響吉利整車質量。"一位吉利供應商對媒體表述。

這樣的吐槽並不在少數,據媒體報道,雙方矛盾點集中體現在,吉利每年一定幅度的降價要求和較長的付款週期及付款政策。"今年吉利要求供應商降15個點,材料漲價再加原先吉利的採購價本身就低的前提下,這是在逼優秀供應商退出"、"60-90天的賬期+180天的承兌,等於9個月的現金流給吉利在週轉,也就是把資金壓力轉嫁給了供應商"……

吉利汽車再惹爭議:以體量為籌碼逼供應商降價

面對吉利方面的高壓,有經銷商對媒體哭訴:"真玩不下去了!"據上述經銷商表述,"去年第四季度的應收賬款被活生生砍掉了近一千萬,美其名曰降成本,如果我們不服從,他們吉利就不支付,真是沒處說理。我們這個項目才掙多少錢,自己降成本就不讓別人活了?"

這一情況也反應在上半年的財報數字上。據《汽車商業評論》統計,吉利汽車應付賬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5%,位於主流自主品牌前列。鑑於車企的供應商應付款在應付賬款中佔比較高,因此,以上比例可以作為每家車企對供應商付款情況的參考。這也就是說,吉利汽車對供應商的欠款程度最為嚴重。

除了拖欠款項、強行要求降低成本之外,還有供應商對媒體反應:"吉利是很喜歡開二供的,他也不告訴你。按照國際慣例來說,我為你開發的這個零部件,知識產權屬於我們兩家共有,你不可以揹著我去找另外一家公司,把圖紙發給他,叫他做一套,然後也開始供了,做得比我便宜。人家沒有開發費,當然比我便宜了。"

本該互為唇齒的廠商關係,在吉利面前卻鮮有體現。外界認為,吉利的行為缺少契約精神。如果車企的利潤增長是建立在對合作夥伴的壓榨的基礎上,那麼這樣的合作關係並不長久。

如果按照這一態勢發展,可以預見的是:一方面,吉利供應商將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一些優質的供應商在吉利的長期高壓下很難存活。另一方面,為了應對吉利的高壓政策,供應商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成本,產品質量將遭受很大的考驗。

吉利汽車再惹爭議:以體量為籌碼逼供應商降價

為了起底前十名自主品牌的廠商關係,《汽車商業評論》聯合中國汽車零部件高端俱樂部——鈴軒思享會,通過對主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發放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了一場關於主零關係滿意度大調查。其中結果顯示,上汽、長城和廣汽傳祺位於前三名,而吉利汽車排名倒數第一,這樣的成績足以讓吉利驚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依然適用於現代商業文明,一路高歌猛進的吉利汽車請等一等負重前行的供應商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