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能夠被戰勝嗎?吳一龍教授:希望正在前方!


肺癌能夠被戰勝嗎?吳一龍教授:希望正在前方!


當通過身邊的朋友圈冷不丁地獲悉“誰誰誰得肺癌了”時,我們才驚覺肺癌陰影漫散得離我們如此之近。起病隱匿、發病兇猛的肺癌,每天都在我國“吞噬”著約2000個生命。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的數據,全球每年死於肺癌的患者人數多達170萬例。中國是世界上肺癌患者最多的國家,今年9月中旬新鮮出爐的GLOBOCAN 2018全球癌症統計顯示,我國肺癌年發病77.4萬例,死亡69萬例


這個“殺手”如此恐怖,我們真的能戰勝,能治好嗎?吳一龍教授給出了答覆:“希望正在前方!


肺癌能夠被戰勝嗎?吳一龍教授:希望正在前方!

吳一龍 教授


2015年在美國舉行的第16屆世界肺癌大會上,吳一龍教授被授予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傑出科學獎”,這是這一獎項40年來首次頒給華人科學家。正如IASLC頒獎時對他的評價:“吳一龍教授,代表著肺癌研究歷史上的中國貢獻,尤其是靶向治療為全世界樹立了榜樣,國際尤其亞太地區晚期肺癌靶向治療原則、治療指南大部分出自中國。”


一、

“讓肺癌真正成為慢性病,是我的夢想和奮鬥目標。”

1989年,33歲的吳一龍從德國留學結束回到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後,他利用每日中午的時間,把醫院胸外科從建科開始保存下來的1980多份病歷全部研究整理了一遍。從這1980多份病歷中發現的問題,讓他震驚並反思:當時曾讓醫生們因手術成功而沾沾自喜的病人,為什麼沒過幾個月就離世了?為什麼到了90年代,肺癌的5年生存率依然與60、70年代相差無幾?

我國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中,肺癌治療採用的都是無選擇性、面向所有患者的“試錯治療”:醫生根據經驗給患者用藥,一種藥無效再換另外一種。一種肺癌的治療藥物,在這個患者身上起效,在另一位患者身上可能沒有作用。

在目睹了傳統“一刀切”的治療方式給肺癌患者帶來的傷害,吳一龍教授深刻地感受到推動肺癌精準治療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條路不能再這樣走下去了,必須有所創新,必須動用所有手段去治療腫瘤。”

1995年,他通過一篇英國文獻了解到了“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循證醫學是遵循證據的醫學,必須依據大量的病人情況。我們之前做手術大多依據經驗,現在看往往是錯的。”吳一龍從此萌發了對循證醫學的興趣,他花了2年學習了這個問題。2000年,他創辦了循證醫學雜誌,在中國推廣循證醫學,如今循證醫學已被醫學界普遍接受。

循證對他來說,就是向歷史學習,向每一位病人學習,是反思、總結,這成為了他的一種思維方式,並讓他獲益一生。

肺癌能夠被戰勝嗎?吳一龍教授:希望正在前方!

2004年,美國兩個研究小組首先發現非小細胞肺癌存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驅動基因。吳一龍教授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契機,發現EGFR對中國人來說就是特別的驅動基因,EGFR在東亞人群突變率很高,約佔所有非小細胞肺癌的30%,而在西方人群則少於10%。2005年,這一研究成果正式發表,引起業界轟動。

與此同時,靶向治療也一直在進步,靶向藥物陸續問世,吳一龍團隊的臨床科研一步步轉化為成果,通過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不斷深入研究,讓這一類肺癌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長3年多。

目前,吳一龍教授團隊已經找到10多個潛在的基因突變靶點,覆蓋85%以上的肺腺癌驅動基因,為肺癌的精準靶向治療奠定了基礎。他們已經成功幫助超過百名晚期肺癌患者,從疾病的魔掌中為之爭取了5年甚至10年以上的生存期。

“我的希望是,再過大概5到10年,治療肺癌可以像治療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通過終身服藥就能控制,成為一種可控的慢性疾病,”吳一龍說。

二、

肺癌能戰勝,能治好嗎?吳一龍教授:“希望正在前方。”

早期(I期)通過手術治療;中期(II-IIIA期)、中期(IIIA-IIIB期)通過以手術為主或以放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晚期(VI期)通過藥物治療為主。讓早中期患者“爭取治癒”,讓中晚期患者“與瘤共存”長期生存。免疫治療覆蓋早、中、晚期,更是治癒肺癌的最新希望。


肺癌能夠被戰勝嗎?吳一龍教授:希望正在前方!

早期發現肺癌,唯一推薦低劑量螺旋CT

吳一龍教授指出,“明明經常體檢,結果一直是‘正常’,得了肺癌檢測不出來”是很多人不斷追問的,事實上,無論多規律、多昂貴的體檢,如果缺少了最關鍵的低劑量螺旋CT篩查,就不可能發現早期肺癌。

“胸片和胸透很難發現早期肺癌,也不主張做血的腫瘤標誌物篩查,低劑量螺旋CT是唯一推薦早期篩查肺癌的方法。”吳一龍教授說。他引述一項全球5萬多人的研究結果指出,只有低劑量螺旋CT篩查,才能達到降低全人群20%肺癌死亡率的效果。

I期毫無疑問是手術

“不能做手術,誰、誰,還有誰就是手術做壞了,死了!”讓吳一龍教授無奈的是,盲目拒絕動手術的肺癌患者不少。

其實,今天的手術與過去大不同,不再要開大胸、切肋骨,只要開兩個“洞”,效果卻非常棒——2017年全球五大洲各大醫院的數據顯示,最適宜手術的IA期患者,術後生存5年以上的超過90%;I期5年以上生存率73%,II期56%,III期也有41%。

拒絕手術,等於抗擊肺癌的門被親手關上一半!手術與否,在不同時期參考醫生的建議很重要。

放化療在中晚期“唱主角”

“無論放療還是化療,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放化療被普遍認為是“冒險”。

事實上,治療方案設計原則裡,醫學專家將放化療放到中晚期“唱主角”,是非常有依據的——權威臨床研究統計證實:化療者,到第7個月,50%的患者生存;而不化療者,哪怕是獲得了最好的支持治療,到第7個月,也只有35%的患者還活著。

因此,吳一龍教授說,放化療的副作用需要重視,但更關鍵的是“不要輕易放棄”,最好將放化療的治療獲益與毒性間平衡的謀取之道交給專業醫生。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被稱為近20年肺癌治療第一、第二次“大革命”,前者是帶瘤生存“肺癌變慢性病”的希望,後者更是真正治癒肺癌的新希望。

這兩類新型抗癌藥物如何選用作治療,廣東省肺研所參與國家制定“新型抗腫瘤藥物合理應用六大原則”

  • 病理組織學確診後方可使用;
  • 基因檢測後方可使用;
  • 嚴格遵循適應證用藥;
  • 體現患者治療價值;
  • 特殊情況下的藥物合理使用;
  • 重視藥物相關性不良反應。


當然,治好肺癌“不能隨隨便便就能成功”,吳一龍教授強調,早期發現、分期對待、合理用藥、正常生活,是抗擊肺癌的總體四大策略,不可懈怠。

三、

“理性和關懷是醫學最重要的支撐,缺少了任何一個,醫學都無法真正飛翔。”

吳一龍教授始終認為:一位好醫生必須兼具人文情懷。這與他1988年在德國留學時的一次經歷有關。

有一天下午,跟著老師去聽第二天的手術安排,辦公室裡坐著兩位白髮老人,看起來像是老教授,因為穿白大褂的醫生們都在邊上畢恭畢敬地站著。醫生們針對患者的片子、病情逐一發表意見,老師進行了總結。然後輪到那兩位“老教授”做最後的陳述了,他們說,“聽你們說了後,我知道了我的病情,知道了幾種治療方式,也知道了你們的態度和相應的利弊”。原來,他們根本不是“老教授”,而是那次討論方案的病人!最後他們選擇了醫生推薦的治療方式。


吳一龍深受震動,“原來醫生應該這麼當,科學嚴謹地告知,讓病人充分有尊嚴地選擇、對待自己的生命。”

肺癌能夠被戰勝嗎?吳一龍教授:希望正在前方!

從此,他的一切工作,無論是臨床還是科研,完全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患者,把自己擺進去。他說:“當醫生的所有工作,從人文角度去考慮你的研究對象、決定你要對病人採取的措施時,你的天地就變得特別寬,你能做出很多老百姓非常歡迎的改革和變革。”

在與患者的交流溝通中他會說“請”,會問“好不好”、“同不同意”,會從醫者的角度提出推薦,而不是去強制。在牽頭制定《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原發性肺癌診療指南》時,不再是千篇一律地羅列目前最好的治療方式,而是針對性地提供中國不同地區的患者能接受的、益處最大的治療方案,這其中包括經濟上的、身體上的,心理上的和所在地區侷限性的等。

“時時刻刻、永永遠遠記住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用心去呵護,我們便能坦然面對一切疑慮的眼神,用充分的尊重和有效的溝通,去化解一切不信任的眼光。一個醫生的良心和良知,就是從醫的底線。”


Tips:

吳一龍教授強調,病人身體越強壯,治療獲益的效果越好。所以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規律作息、心態平衡對治療康復真的很重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