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勞」,是一種職場病態

“能者多勞”,是一種職場病態

職場上有這樣一種人,什麼都會幹,大家有事兒也樂於找他,他也喜歡給你大家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大家就會說“能者多勞”嘛,那在職場上,真的有“能者多勞”這回事兒嗎?

今天的提問者就有類似的問題:

@倪先生:能者多勞,這四個字適用於職場環境嗎?

被標上“能者多勞”的人,大部分並不是“能者”,而是“勞者”,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公司做最多的活兒,加班到深夜,卻沒有什麼成長。

@花:“能者多勞”是一種職場病態,大部分人以為自己“能者多勞”,實際上在老闆心裡就是一個勤雜工。企業需要一個在某個領域拔尖的人,成為公司的中堅力量,而非一個面面俱到,全方面都能做的人,尤其是在他的本職工作沒有做出色的情況下。

我想起自己剛畢業,就是一個打雜的,什麼髒活、雜活、累活全部都堆在我這裡,導致常常加班到很晚。這並不代表我是一個很能幹的人,而恰巧是我能做,其他人手上有重要項目抽不開身,所以雜活全部往我這邊推。在職場中,你應該成為一個能者,而非一個勞者。

@黃先生:“能者多勞”是安慰那些職場中的“老黃牛”的,但真實情況是“能者”不會“多勞”,“能者”會思考如何通過合理的計劃改進技術,減少勞動強度,提高效率。

有時候 “能者”都是指那些“活雷鋒”,“多勞”的原因都是他本職工作外強加的,不善於“拒絕”的人,大概就是另一種“能者多勞”的代表吧!

而且大家對能者的定義有誤解,不是什麼都會就是能者。職場講究效率和回報,如果你一味地付出時間和勞動,卻沒有實質性的回報,即使你自己不在意,公司也不同意。因為你沒效率,不能帶來收益。

@翡翠:能者多勞,能者的標準是什麼呢,每天忙的跟陀螺一樣,重複著機械、技術或專業含量低的工作算能者嗎。很多人覺得自己乾得很苦很累,拿的很少,是能者多勞。

我以前有個下屬,女孩,主要工作是入離職手續辦理、人事檔案管理、五險一金繳納。每次去社保或公積金辦事,很少有一次性能完成的,經常丟三落四。她加班很多,經常抱怨工作太多,每月提交的花名冊都有很多錯誤,工資是部門最低的。後來我告訴她的主管,由於她自身資質有限,主管有責任幫助她梳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三個月後,她不再愁眉苦臉,享受到了改進工作好處,變得願意主動思考,還能提出建議,為她自己爭取到了第二年調薪的機會。

所以我認為,能者是可以不斷的思考、優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出變革和創新的方案,進而推動公司前進的人。能者並不會把多勞當成吃虧,而是會藉助這些工作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像走樓梯一樣,不一定快,但一直都是方向明確,穩步上升。

當然還有其他的情況,比如你正好從事的是你喜歡的工作,希望能在這個領域深耕,成為能者,那多勞是必須的。但這個前提依舊是因為你能預期到未來的收益,才多勞的。而不是一味地付出。

@匿名:如果你做的工作,正好是你所喜愛的,那麼多做一點,也沒關係。同時,多勞還會讓你有更多的收穫,比如,思考方式、看問題角度等,做的越多,思考越多,發現的問題也會越多,你會積極的尋找答案,積極的學習更多相關的知識。

基本上,做個一兩年,你就成為團隊核心了。 如果是做銷售,看提成的,那是多勞多得。 如果只是混口吃的工作,或者熬年齡,熬工齡,剩著為王的工作,多勞不會多得。如果績效不是以數據決定的,績效規則不明確的,績效高低由領導決定的,多勞不會多得。

“能者多勞”在職場上不適用,不僅僅是因為付出和收入不對等,更多的是你的付出對你的職業成長沒有幫助,就像上文中提到的,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多勞,他們會讓自己的勞動和收入成正比,甚至超出預期。

由智聯招聘聯合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2018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活動於7月31日正式啟動!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立即報名,報名完成即可獲取定製專屬頁面,記錄歷年參選歷程,見證自我成長。報名時間:7月31日-8月31日。

“能者多勞”,是一種職場病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