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兴起

宋代山水偏重自然,写生的意味多一些,往后到了元代,文人画兴起,山水更偏重于意象、抒发画家主观想法、情绪。

这也跟时代背景有关。元代,蒙古铁骑一统天下,汉人的日子不好过,许多文人画家都选择避世隐居,画里多少带着点儿画家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

有四个人,因为山水画得特别好,在画坛上并称“元四家”,他们就是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画山水就画山水,王蒙偏偏要做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黄公望、倪瓒、吴镇三家,都在一个劲儿地画出世。尤其是倪瓒,一河两岸,枯树三棵,简淡清冷,无欲无求,连活物都很少,感觉一下秒就要成仙。

但王蒙不一样,他的山水非常彪悍,打眼一看,密不透风,恨不得宣纸上每一块空白都要填满。

他的牛毛皴、解索皴,细密繁复,一层一层的弯弯绕绕,密恐患者看了可能会引起不适,但什么都阻止不了他非常努力的炫技。他虽然画的也是青山秀水,但画里掩盖不住他那颗不甘寂寞的心。

没错,王蒙出身非常牛叉,跟着外祖父赵孟頫学画,当然也学过“董巨”,画艺渐成气候。他过得也不错,隐居生活十分安逸,但可能是嫌这样的人生太无聊,年轻气盛的王蒙,就一直想搞点不一样的,比如弄个官当当,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他越想当官,官运就越不济。

40岁左右,王蒙就辞官回家了,继续隐居在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这段时间,他时常和朋友黄公望、倪瓒一起画画,创作了不少精品。

一次,他到宁波城外的天童寺做客,并住了一段时间,此间便画了一卷《太白山图》,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天童寺前的二十里夹径松林,送给天童寺住持方丈,当做纪念。

元 王蒙 太白山图卷

现场看这卷比图片好一万倍,真的,密但是不难受,很舒服,很醒目,很吸睛,总之就是巨星,艳压整个元代区域其他展品。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画面上松林苍郁茂密,萧寺殿阁、草堂茅屋掩隐其间,骑者僧侣各行其道。树木不下数十种,青红间施,曲尽山林幽致。章法严谨,结构深邃。笔法尖细,别具一格。


翻转手机,看高清全图。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仔细看,画最后有一段清晰的裁割痕迹,据说这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传奇历史。

原来王蒙70岁时,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经常和明朝达官贵人们来往,王蒙的画名远扬。但命运和他开了大玩笑,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时,王蒙曾经到左丞相胡惟庸相府,去欣赏古今名画。

胡惟庸案,明初四大案之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王蒙啥坏事也没干,就因为去胡府看了字画,被当成了胡惟庸的同党,可怜80岁的王蒙,哪儿受得了大牢里的折磨,不就就死在狱中,令人唏嘘。

王蒙入狱的消息,传到了浙江天童寺僧人的耳中,为了避过这场大祸,僧人们便赶紧将《太白山图》最后部分的王蒙印章,裁割下来,秘密收藏。这卷画表面看上去,就是一幅无名画,因为得以保全。

直到胡惟庸案逐渐平息,僧人们才又小心翼翼地把它补接回去,使它恢复了原来的面目,就是我们如今看到这幅画。

我在现场拍了一段视频,跟大家演示为什么王蒙的《太白山图》手卷从画面上就能看出有一段被切掉了,这里发不上来,大家去抖音去看吧。

(我的抖音:名字也是“画事君”,抖音号huashibaobao,希望大家关注一下)

明代,南北宗山水的PK大战

蒙古铁骑擅长打天下,并不擅长守天下,因此元朝没多久就灭亡了,明朝取而代之。

明朝的山水画,前期主流依然是宫廷院画风格,这个局面,到了明末才有所改变。

促成这一改变的人,就是董其昌。

明末长江三角洲包邮区,经济繁荣,艺术文化也发达。松江华亭人(今上海闵行区马桥)董其昌,年轻时曾在大收藏家项元汴家里当私塾先生,所以见过很多名画。

后来,董其昌当了五十年官,社会地位高,并且有钱,什么米芾《蜀素帖》啦,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啦,统统买回家收藏。

因为见多识广,董其昌逐渐成了大鉴藏家,很多人带着书画上门排队让他鉴定,前面说的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就被他认定为真迹。

但他的丰功伟绩不仅于鉴藏事业,他本人也是大书法家、大画家。因为绘画实力+名望,他成了松江画派的领袖人物。

这幅《峰峦浑厚图》是董其昌晚年的得意之作。

明 董其昌 峰峦浑厚图 卷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从这一派峰峦绵延、红叶苍松的江南秋色中,可以看到董巨、米芾、黄公望、倪瓒等等的影子,但合成一卷,就变成了董其昌独树一帜的“平淡天真,温润含蓄”。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而且,画中并不是真山真水,而是董其昌心中的山水。

他认为,文人山水画,要讲究笔墨形式,不能只机械copy实景的、具象的山水,还要上升到主观的、抽象的山水。山水不仅是山水,也是画家自身文化修养的表达,这样的山水画,才有气韵,才是高级的。

在院体画风仍是主流的大环境下,董其昌总结、发展、完善了“文人画”的概念和体系,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更重要的是,他结合自己的作品,反思艺术史,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分宗理论。

他认为,松江画派从王维、董巨、元四家传承下来的水墨山水,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能够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气韵,应该是山水正宗,是主流。

而北宗则以李思训、马远、夏圭等人所画的青绿山水为主,充满职业画家的匠气,应该“退位让贤”。

总而言之,董其昌振臂一呼,把北宗排挤出了主流画派,把文人山水画的创作推向高峰,此后南宗山水,一直占据着中国山水画坛的主流。

清初四王,一统天下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继承了董其昌的南宗山水。

两代人,四支笔,画得清朝皇帝心服口服,从此一统画坛三百年。

四王的笔墨正统、复古,乍一看都一样,初学者可能分不出来,但假如你看过北京故宫的清初四王绘画特展,大概可以消除“四王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误解和偏见,我们也曾经写了两篇文章来解析四王的不同风格,大家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一下,还有故宫藏四王画册,真是良心推荐,好得不得了的一套画册↓↓↓:

《看完这七百多件画,我要向四王说一声对不起丨画事》

辽博收藏的四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清 王时敏 南山积翠图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南山积翠图》是王时敏81岁时画给别人的祝寿之作,沉淀了老人一生笔墨精髓。

画如其人,王时敏出身好,家庭幸福,促成了他平正温和的性格,再加上“平淡天真”董其昌的亲自指导,所以他晚年这幅《南山积翠图》,也是特别的平正温和。

此外,晚年的王时敏眼睛已经有点不好了,所以这幅的用笔也更加深沉厚重一些。

清 王鉴 远山岗峦图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黄公望是四王的偶像,他们每个人都临摹了很多黄公望的作品。王鉴这幅《 远山岗峦图轴》就是其中一幅,他在画上自识“庚戌九秋仿黄子久笔意,王鑑”,所以这幅图原名叫《仿黄子久山水图》。

这幅山水是王鉴73岁时所创作,感受到了吗,他在画的时候,笔是稳的,情绪是稳的,看得人整个心都沉静下来,不再焦躁。


清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

天才少年王翬,先拜了王鉴为师,后来转投王时敏门下。

王时敏对这个徒弟简直喜欢得不得了,人聪明,又勤快,仿谁的画都很快上手,无论是董巨的披麻皴、还是北宋范宽的雨点皴,他都能信手拈来。

这组《仿古四季山水图》就是王翬的炫技之作。米家山水和“杏花春雨江南”最配,还多了王翬式的小清新。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清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 仿杏花春雨江南 82.5x51.2

夏日山荫。仿巨然,矾头相聚,森然整齐,长披麻皴,粗放老辣。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清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之一 仿巨然夏山水笔法 82.5x51.2

秋山初霁。仿夏圭,淡墨扫染山石,趁湿用浓墨皴,水墨浑融,淋漓苍劲。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清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 仿夏禹玉渔庄 82.5x51.2


寒林凋敝。仿李成,笔墨简淡,“蟹爪”法画林木,也得其精髓。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清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 仿李营丘平林散牧 82.5x51.2


清 王原祁 西岭云霞图卷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王原祁,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四王的集大成者,不仅画好,理论水平也高,妥妥的画坛盟主。

他的人生,一个字——稳。

他的画风,也是一个字——稳。

“笔端金刚杵”,是他形容自己的笔墨风格,非常贴切。因为落笔比较重,现场看细节也看得比较清楚。

清代山水的创新

在北方,”清初四王“代表正统复古,而在江南,”清初四僧“则代表叛逆创新。

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同为明末遗民,都出家为僧,以丹青度余生。

清 朱耷 松柏桐椿图轴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作为朱元璋的后代,朱耷并没有享受过什么特权。19岁时,明朝灭亡,父亲、妻子也相继先他而去。国破家亡,茫茫天地,只有朱耷孑然一身。

他化名“八大山人”,用“哭之笑之”的秃笔,画着这个对他并不友好的世界,他的笔墨是寂寞的,不羁的,狂放的,自由的。

现场看,尺幅巨大,很有气势。

据说是绝笔。

清 石涛 古木垂荫图轴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石涛,和清初四王中的王原祁,同年出生(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古木垂荫图》的构图不像四王的全景式构图,而是截取一个局部,像镜头的特写,用景深来表现深远的山水意境。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构图,正是石涛的style。

清 龚贤 一道飞泉图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元代文人山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画事



龚贤,也是明末战乱中一颗漂泊的灵魂,入清以来就一直隐居山野。他骨子里的现代意识更加强烈,不断在中国画抽象化的边缘试探。

《一道飞泉图》在当时看来非常“奇”,奇在他画出了历代山水画家从没画过的苍茫、深沉。虽然山石黑压压一片,却让人感觉构图“满而不塞”,因为有溪流作为留白,十分透气。

龚贤晚年的作品,常被称为“黑龚”,是不是很熟悉?近现代的黄宾虹学的就是他呀!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评论区留言,和画事君聊天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