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公主大多都下嫁平民了吗,为什么?

谈文论史


其实很简单如果把公主嫁给官宦子弟,很大可能会出现外戚做大的情况,虽然公主本身权利并不大,远不如官宦人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那样权利来的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公主本身权利如何低,她也是皇亲贵胄,而一旦官宦子弟娶到了公主,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都要比人高一等,不管其他的官员官职是否要比他高,他得到的待遇和权利也是这些普通的官员所不能比拟的,所以一旦这个驸马有异心,再加上他本身就是官员,很大可能就会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最低也是利用这个身份去贪污,甚至更为严重的可能就是利用这个身份去结党营私,直至最后影响到皇权。


再者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苦百姓出生,他对贪污是十分的深恶痛疾,对于这种公主嫁给官宦子弟几乎百分之百会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显然他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他生前就立下规矩“本朝公主不能够嫁给身份地位较高的文臣武将子弟,只能嫁给平民百姓”,同时规定凡是子弟被选为驸马,近亲就全家族不能入仕做官,已经做官的必须提前拿丰厚的退休金回家。而其实朱元璋并没有不让公主不嫁入到官宦人家,但是一旦这个官宦人家娶到公主,全家就都不能当官,而出现这种结果,对官宦家族来说是绝对致命的,虽然娶到公主,这个家族就是皇亲国戚,但是没有了官身,这个名头说实话也没啥用,所以到后面就很少有官员愿意娶公主,而这就导致后面几乎所有的公主都只能下嫁给平民。其实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把公主嫁给平民即可避免以权谋私的情况出现,又可让公主生活的幸福些,毕竟是平民,对于公主肯定会礼遇有加。可惜的是朱元璋只定下规矩,而没有定下实施的方法,他没有想到该如何去帮助公主选择一户好人家,也没有想到怎样去考察要娶公主的那户人家到底是好是坏,所以最终虽然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没有出现驸马结党营私的情况,但却有太多品格极坏的平民子弟来“骗婚”,导致明朝的公主大多数都生活的很不幸,而这也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

其实明朝不止公主要嫁给平民,明朝上到皇帝下到亲王也都不能娶身份地位较高的文臣武将子弟,朱元璋所编撰的《皇明祖训》就说过“凡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所以明朝历朝历代的皇后、妃子就甚少有高官之女,明朝大多数的皇后和妃子都是从民间选美选上来的,比如明宪宗朱见深的孝贞王皇后、明武宗朱厚照的孝静夏皇后、明世宗朱厚熜的孝洁陈皇后等等。可以说明朝的皇亲贵胄大多数娶的都是平民子女,而这很大程度时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他在未发迹之前就是一个穷苦百姓,深受元朝地方官员的欺辱,所以他本身是很讨厌当官的,而且在当上皇帝之后更是对以权谋私的官员零容忍,只要官员贪朱元璋就杀,所以作为朱元璋的子女,朱元璋肯定是从心底抵触他们取官宦人家的子女,同时也为防止外戚干政的情况,所以自朱元璋开始,明朝的龙子凤女们就基本上很少去嫁或娶官宦子女,而这种做法也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终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出现了宦官干政、党派争斗,但唯独没有出现过外戚干政。


澳古说历史


中国古代的公主,由于其特殊的高贵身份,所以能够成为妻子身份地位高于丈夫的极少数特殊群体,明朝公主也不例外。但是,明朝公主的婚嫁与其它朝代的公主的婚嫁相比又有很大不同。例如,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极大多数公主的婚嫁都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例如大家众所周知的和亲,但是明朝公主却被规定不能和亲,所以她们大多只能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

首先,为什么明朝公主只能选择与“平民”结婚?就像有知乎网友回答的那样,可以减少外戚对皇权的干涉。

其次,明朝公主的实际婚姻状况如何呢?虽然公主或者成为驸马并不会带来什么实权,但是公主拥有丰厚的财产(参见郑克晟《明代公主庄田》),所以会有很多人觊觎公主的田产,从而想方设法与公主缔结婚姻。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但公主屡遭骗婚,而且,虽然减少了外戚对皇权的干涉,但同时也减少了姻亲对加强皇权的作用。所以说,有利有弊吧。

只是,中国古代的皇族婚姻,从来都不是站在个人幸福的角度来考虑的。


健康小手册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公主不能嫁给身份地位较高的文臣武将子弟,只能下嫁平民。凡是子弟被选为驸马,近亲就全家族不能入仕做官,已经做官的必须提前拿丰厚的退休金回家。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权贵攀结皇亲,干涉朝政。于是乎在娶公主就意味着牺牲家族前途的代价下,名门望族和宦官家庭的子弟也就对明朝公主望而却步了。因此,明朝给公主选驸马的范围,不会在贵族大家里,也一般不会在书香门第之家,只能在市井中挑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