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会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

成雪涛


综合来看,的确如此。制度设计上的自私决定的。认为明朝很好的人,大体没有认真学明史,没有系统学明史。

在明朝,舒服的是高级皇室成员,苦的是普通百姓。我来分析一下:

一个从少数民族手中夺回政权的汉人朝廷,最后亡于少数民族。从1368年建国,到1644年灭亡,明朝历时276年。但是这276年,老百姓的确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事情不断,到朱元璋去世前,明朝基本平定全国,数十年的征战,老百姓付出了牺牲,所谓洪武盛世,老百姓并未得到好好休息,虽然国库充足,老百姓也有饭吃,但并不如文景之治。朱元璋去世后,长达3年多的靖难之役把国家折腾的够呛,《明太宗实录》有记载到时北方许多地方荒无人烟的情景;接下来是郑和七下西洋,攻打安南,五征漠北,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永乐永乐,老百姓并未真正获得快乐;即便在“仁宣之治”时期,这个短暂的十余年里,老百姓也只是稍事得到休息,但《宣宗实录》多处记载民生之艰,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正统初年,西南的土司大规模叛乱,国家调集大军镇压了数年;正统末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国家的行政中枢和武装力量精华损失殆尽。成化年间女真人的骚乱、荆襄百万流民起义都耗费了国家的实力。

弘治一朝,休养生息,国家元气有所恢复,但还是钱不够花。明孝宗朱佑樘曾经问大臣刘大夏:“天下财富不在官则在民。太宗皇帝的时候,又是迁都又是修长城,还下西洋、征越南,从未匮乏。现在我们百般节俭,但军民却穷困不堪,钱财都到哪里去了?”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不务正业,北方少数民族屡屡侵略,国内盗贼风起,安化王、宁王叛乱,国家被折腾的元气大伤,据《武宗实录》记载,向来较为富庶的淮扬地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人吃人的事情。

嘉靖时期,南倭北虏,蒙古人杀到京城下,生灵涂炭,国内民不聊生,正如海瑞所说,嘉靖嘉靖,家家干净,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隆庆开关,万历除年张居正改革,国家元气有所回复。但是张居正死后,各种坏现象死灰复燃,纲纪废弛,万历三大征、萨尔浒之战等,将国家的财力消耗殆尽。

天启年间的奢崇明、安邦彦在西南大规模叛乱,加上辽东的关宁防线,将明熹宗朱由校结婚的钱都贴补进去了。崇祯上台后,形势继续恶化,无论怎么收钱,都无法填补财政缺口。

通过看《明实录》,笔者得出几个结论:明朝的灭亡,是真正亡于民穷财尽。明末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富庶的东南,早已经被万历矿税、征兵等折腾的差不多了。(夜灯唯许月华侵)

明朝276年,国家没有藏富于民,没有涵养民力,而且还始终存在两个常态化吸血机:一个就是北方防线;一个就是宗室俸禄开支。这两个开支压得明朝始终富不起来,人口也增长不起来。

洪武末期,明朝人口5000多万,到天启崇祯年间,明朝的人口还是5000多万。修长城、建王府等,徭役繁重,人民平均寿命很低,《明实录》经常写到徭役繁重,累死很多人。到明末有34位亲王府,近千个郡王府,镇国将军等更多,万历三十二年,宗室男子就有15.8万人,这些人占有了太多的女人,男女比例本来正常,因为宗室吸纳了民间太多女人,导致民间男光棍无数,人口始终无法增长。

两宋为什么富裕?主要在于宋朝没有边防的过渡开支,因为都签了和平协议,北宋和辽朝,南宋和金朝,交点保护费。但明朝的长城防线,花了实在太多的钱,仅仅万历最后两年,在辽东就花了1700多万两银子,朝廷的一年的财政收入都没了。

276年的明朝,事情接连不断,老百姓始终处于被压榨的状态。明末清初的组名学者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说的是从1380年明太祖废除宰相后,明朝就没有什么天下大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说的对。

但是,明朝有明朝的特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又有“刚明”一说,这一点是为史家称道的。(原创作者:朱稳贵)








坐看东南了


向敬之

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强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也是为袁崇焕冤死叫屈。

这是学者个人的观点,痛恨明朝帝王专制推行特务政治的极端阴暗。

明朝有过政治辉煌、经济繁荣和文化昌明,不少文人通过朱皇帝创制的八股取士,成为了济世人才。

但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为了集中和强化皇权,先后建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刺探情报,监控大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务政治笼罩着整个社会。形形色色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大臣或近侍太监把持,可以擅自抓人定罪,制造了不少错假冤案。

虽然朱元璋树铁碑不许宦官干政,但,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动不动就躲在深宫长期不临朝,像嘉靖、万历一躲就是二十多年,让变态的刑余之人宦官作为皇帝的传话筒、代言人,甚至操控皇帝如傀儡。宦官弄权,内阁倾轧,结果弄成了这样那样的党争此消彼长。

《江山风雨情》陈道明版明熹宗与李丁版魏忠贤

明朝政治有三大特色:一是皇帝懒政,一是宦官干政,二是党争不断。先不说明朝最后亡在太监和党争之上,就连鼎盛的英宗前期(正统年间),也是皇帝把权力交与太监王振,导致号称的五十万大军倾覆于土木堡之变,大明皇帝做了敌人俘虏,差点毁了大明王朝。然而,此事却没有惊醒明朝的皇帝。他们继续宠信太监,愈演愈烈,最后演成了太监魏忠贤被公开称谓九千九百岁,直逼皇帝的万岁。

皇上活不了万岁,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弄得天启帝早逝,崇祯帝即位。崇祯不露声色地铲除魏忠贤,却留下魏阉余孽利用救时良将袁崇焕的书生气短,制造了危害社稷的阴谋。

在这样腐朽黑暗的时代,袁崇焕劫数难逃。同样宠信太监的崇祯帝,虽然有意要做一个中兴之主,却因怒袁崇焕不争,残忍将其地处以了千刀万剐。


以礼观书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朝代,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有仔细认真看过中国古代十几个朝代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


明朝没有大文豪、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明朝有,但没有值得标榜的大文豪和大知识分子,唐朝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宋朝清朝都有很多,如果说明朝最有名最大的文人就是唐伯虎了,如果跟唐宋八大家比还差了一点。

从开创明朝的朱元璋到朱由检,认真想想真想不出一个明君,毛主席诗词里「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也没用一个明朝皇帝来标榜,明朝皇帝要么就残暴嗜杀,要么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十多年不出宫,要么就喜欢玩玩木匠活。

除了永乐皇帝有一点作为,没有一个雄才大略。明朝最在支离破碎、内忧外患的时候,基本上是一帮文人在指挥打仗,袁承焕、洪承畴等等都是文人。

明朝最可怕的就是太监干政,最坏的太监是魏忠贤,做太监做的快到皇位了,最有名的太监就是郑和。
而且明朝后期又腐败懦弱,被外族打断了中华民族最后的汉族文明,导致清朝的闭关锁国,一个世界最强的朝代变得衰败直到灭亡。


潇湘家天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

一说,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就是他的先祖。查继佐是海宁袁花镇人。袁花镇位于海宁市治硖石镇东南14公里处,就是查良镛的老家。

关于海宁查家的族谱介绍,这么写:海宁查氏,原籍徽州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

查继佐恶名昭彰,他是《明史》案检举者。

庄廷鑨慕杭州举人查继佐之名,擅自将其列入《明史》的参订名单,查继佐得知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赶忙向学道检举告发。

此案先后因此狱牵连千余人,被杀者共七十余人,其中十四人凌迟处死,妻子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者几百人。

他依靠众多无辜屈死者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但稍微有智商的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所以屁股决定脑袋,自己先祖是这种人,难道还能歌颂明朝吗?


萨沙


没错,金庸的却是说这样的话,而且金庸也在《鹿鼎记》中盛赞康熙是一位圣主明君。没错金庸的确对明朝没有什么好感,也的确对清朝的一些皇帝大加赞扬过。但金庸真的就是某些人口中的满遗,汉奸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名人对明朝的评价:

毛泽东:“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而对于明粉口中的圣主明君嘉靖,主席的评价是:“昏庸老朽,不办正事。”对万历:“穷奢极欲一个无道昏君。”然而他对康熙的评价颇高。

鲁迅:“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

李敖:“明朝政治中的闹剧一面,是中华民族的大耻辱”

怎么说?按照明粉的标准,这些人也应该被划入“满遗”或者“汉奸”的行列了,事实上,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对明朝都持负面评价态度,没有谁会认为嘉靖和万历是千古一帝,除了熟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明粉专家们。


另外,金庸不是满人,不是蒙古人,也不是旗人,祖上也不是包衣,这是非常明确的!说金庸是旗人或者满人,纯粹是无耻的造谣罢了!金庸的祖先和广大明粉的祖先一样,都是在满人的统治下剃发易服不敢反抗的汉人顺民罢了!

而且,金庸的却不喜欢明朝,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为明朝说一句好话,但他也不见得喜欢清朝,否则也不会在《书剑恩仇录》中将乾隆黑了个底朝天,更不会在《碧血剑》中描写清军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但明粉不会知道这些,即使知道,按照他们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观点,金庸也一定是“满遗汉奸”无疑了!

最后声明:本人是汉族,祖上是明末女将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当然后来也遗憾地和明粉们的祖先一样成了满清统治下的顺民。所以,我不是满遗,不是鞑子,不是杂胡,也没有资格当汉奸。我不喜欢明朝,也讨厌清朝,对我来说,明朝的独夫民贼和清朝的独夫民贼都是一样的。毕竟我是一个现代人,即使在古代我的祖先也是一介平民,犯不着为那些把我们百姓视为贱役的封建皇帝摇旗呐喊。


秦王嬴荡


因为金庸是满遗,他祖上查继佐靠清朝著名文字狱《明史》案告密对清廷有功,分得被害者庄家一半财产,由此起家,并加入满清汉八旗之一的正白旗。为掩饰他祖宗的罪行,金庸写小说把他祖宗和另一大汉奸吴六奇(前南明桂王麾下总兵后叛降清廷)粉饰成反清复明的大英雄!

金庸为人伪善,有钱后勾搭明报社附近茶座的一位叫林怡乐的年轻貌美女服务员(林当时才16岁,金庸45岁,大29岁,两人在跑马地同居7年后金庸老婆才知道),从而抛弃了一起辛苦创业的妻子朱玫,导致其长子查传侠因此抑郁自杀。


蜉蝣之梦0113


金庸作为佛教徒,擅长高级黑,高级红~

小说在反清复明,却衬托着清朝的皇帝是好皇帝;

武当张三丰天下无敌,不过是练了三分之一从少林带出来的九阳神功;

全真教第一代天下无敌,然后一代不如一代,还出了个强奸女主角的(史实人物,全真祖师,有建树);

用剑的门派伪君子真小人多(道教兵器武术以剑为主);

佛教好像处处被人欺负,突显其道德高尚;

少林虽然不显山不露水,突然出个扫地僧;

达摩从来没出过场,但与他带点关系的武功内功都是上乘甚至顶尖武学。

(小说中达摩从印度带来的《易筋洗髓经》是真实存在的,大家不妨在网上找来下载看看,再对比一下佛经和《黄帝内经》的行文,你会发现《易筋洗髓经》的理论与《黄帝内经》很相近,与印度文化不沾边)…

有些历史人物,与自己宗教信仰不同的,能黑就黑,不能黑就高级黑,修改你的身世来借你捧他自己的…


云出无心David


首先明确一下我的立场,我绝对不是什么清粉,也不是明粉,我的评价尽量客观而且不带感情,请各路喷子别急着喷我。

其次,我不完全同意金庸先生的观点,或者至少后面需要加一个“之一”。明朝确实非常腐朽、黑暗,也许还比较残暴,但是清朝几乎完全承继了明朝的制度,在这些方面两者是不相伯仲的,而清朝在入关之初对汉人进行的血腥屠戮,以及长期以往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这个朝代有的方面还不如明朝。


但是金庸先生的后半句话是正确的,在大明王朝的最后几年,确实这个王朝已经到了该亡、必须亡的地步了。长年累月的苛捐杂税、官员阶层对百姓变本加厉的盘剥,以及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使得这个政权真的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此时任何改革都很难将它的痼疾根除。只有一场痛到彻骨的大变革,才能彻底把这个王朝摧毁,然后重建新秩序。

只是,清朝真的是最适合接班的那个政权吗?



青言论史


 「我的朋友查良镛」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笔者要特别声明,「小查诗人」金庸并不是「最伟大之一」,他就是「最伟大」。

  小查的小说最伟大,而他的史学就差了一大截了。史才、史笔、史识都未臻一流境界。资深而合格的金庸小说读者理当知道这治史三条件,小查在《鹿鼎记》写过,借吴之荣的口来拍已死的庄廷鑨的马屁。

  出题的同学是抄了小查在《碧血剑》附录的〈袁崇焕评传〉一文的说法。

  中国一个国祚长的朝代动辄二百年,试问二百年江山可以全期都腐朽、黑暗和残暴吗?这在初等程度的逻辑学入门都不过关。我们读历史,总要将一个时代分期,以明朝为例,一代君主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可以用年号来分期。洪武如何、建文如何、永乐又如何等等。同一个皇帝,如果坐了龙椅十多年,以至数十年,总得要再分期。例如万历初年,有张居正主政,根本就是明末的盛世,后期才出现皇帝几十年不见大臣的怪现状。

  其实我们一般同学最熟悉的三国时代,才是中国历史上可以确知最黑暗的时代,魏臣陈群指出,在东汉末大乱之后,人口还不及汉一大郡。明代出现过大规模死亡事件,或因天灾、或因战乱,但是还没有出现过汉末那样原居民十不存一的惨况。

  说到统治者残暴,明代诸帝还是太祖、成祖两父子杀人较多,但是再多也多不过东晋末五湖十六国到北朝那么厉害。

  小查这篇〈袁崇焕评传〉还有一大过失,就是用开玩笑的口吻假设东莞人袁崇焕领兵时骂过广府脏话,小查的猜想是根据小时候长辈谈及来自广东的十九路军一边抗日一边骂「X他妈」。结果有许多读书不用心的人,当为崇崇焕本人有骂「X他妈」的「证据」。

  笔者的结论是:小查上述的结论,是很轻率、随口说的小说家言,不是历史学家的严格学术论证。


[潘国森],已刊行单行本30余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者,精通金学,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并与我沟通交流。


潘先森说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心平气和,客观冷静。

首先,金庸在小说写作上,绝对称得上大师;但在史学研究上,他的史观出现偏差和错误,却是有目共睹的。

话说回来,就算真是史学大师,也同样会存在有史观偏差和史学错误的。

比如阎崇年,比如李治亮,同样存在严重的“贬明褒清”思想。

其中的阎崇年,还遭到了情绪失控的网友的掌掴。

这些人,包括金庸,为什么如此憎恶明朝而崇尚清朝呢?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史学材料的影响;二、家世渊源。

我写有一本《是谁在抹黑明朝》,有详细分析过明史材料被黑的种种因素。

要研究明朝,《明史》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本来,《明实录》的记载远比《明史》客观,问题是,《明实录》共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且文字松散,记载事件断层、割裂,不是具备执着信念、吃苦耐劳精神的人,很难卒读。

所以,研究明朝,《明史》是很多人的首选。

而《明史》是清朝政府主持编纂的。

为了编纂这部书,清廷从顺治二年(1645)设《明史》馆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几代,于乾隆四年(1739)刊行,前后历时九十四年。编书时间之长,为中国古代官修史书之最。

结合出现在清朝那些数不胜数、让人不寒而栗的血腥文字狱来看,修《明史》的史官,可谓煞费苦心。

则由他们修出的东西,就免不了要“谤明颂清”了。

与《明史》相比,编修《清史稿》的赵尔巽等人为满清遗民,对满清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在满清严酷的思想专制下,满脑子的复辟想法,所采用的修史材料又全都是来自清朝政府的官修材料,两相参照,“清优明劣”,一目了然。

再补充一下,《明实录》里,也是有很多歪曲、抹黑前朝的东西的,比如明成祖朱棣抹黑侄子建文帝、明英宗抹黑兄弟明代宗朱祁钰、明世宗抹黑堂兄明武宗等等,个中原因,大家都懂。

除了官修史料,再谈谈民间私修的材料。

关于清朝的文字狱,那可是一字不慎,就会掉脑袋、甚至诛家灭族的大祸事,那么,民间对清朝的评价,就只剩下歌功颂德部分了。

明朝呢,政治、文化环境太宽松了。

宽松到什么程度了呢?

明朝的言官可以毫无来由地对皇帝展开人身攻击。

比如,明孝宗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骂他怠政,是当代的周幽王、汉灵帝;明武宗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群臣前堵后追,骂他是隋炀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时代,海瑞更是抬着棺材痛骂嘉靖施行了恶政,搞得“家家皆净”;后来的万历帝被言官骂怕了,干脆躲了起来……

当着皇帝的面骂都没事,那背后说皇帝坏话,甚至胡乱编排皇帝丑闻、绯闻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

明朝书肆业发达、印刷业、出版业非常兴盛,许多文人科考失败,就会沦落为写书的枪手,他们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朝廷录用,就会大肆诽谤朝廷,极力丑化当朝统治者,另一方面,百姓也喜欢看皇帝的八卦新闻,则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明成祖怒斩三千宫女、明宣宗溺爱蛐蛐、明武宗梅龙镇戏娇娥、明世宗喜吞宫女大姨妈等等奇闻怪谈不断以讹传讹,最后深植民间,几成历史定论。

特别要指出的是,是那些明亡入清的文人,他们除了大加引用各种野史文献来抹黑明朝外,还着极力制造一种皇帝“用人不淑”、“残害忠良”、“国不爱我,我不爱国”的氛围,为自己投清顺清作借口。

所以,如果不认真进行考辨,“贬明褒清”的思想就会由此诞生。

接下来说说家世渊源。

以金庸为例。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其祖上查继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

顺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庄廷鑨从明朝遗臣朱国桢的子孙手里购得朱国桢收集的许多明朝资料,欲效左丘明编《国语》的做法,私自组织编写队伍,编写前朝国史。书成,为增强书的权威性,私自将“江南十八名士”名字列入参订名单。

查继佐嗅出清朝文字风气的严酷性,立刻向当政者检举告密。

此举,牵扯了千余人入狱,七十余人被杀人,其中十四人被凌迟处死,数百人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

而在冲天血光中,查继佐却得到了清廷统治者的宠信,走上了一条辉煌发达的大道。

有清一代,海宁查家高居名门望族,官宦世家。

也就是说,清廷对查家是有恩的。

则金庸对清朝是有感情的。

明清两朝相对比,金庸当然是“贬明褒清”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