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必須得死,主要原因並非“一計害三賢”,而是這四點已難復國

提起三國“蜀漢政權”的建立,先主劉備南征北討,從一個織蓆販履的小人物一路奮鬥到“漢中王”,的確得承認他的“勵志”;但可惜,劉備開創的偌大基業卻輕易覆滅在“阿斗”手中。關於“蜀漢”的覆滅也是爭議頗多,有觀點認為“蜀漢無大將”,也有觀點覺得是劉禪無能;其實很容易被人忽略的還有一點,“劉禪”投降後,老臣“姜維”還有一段企圖復國的行動。

姜維必須得死,主要原因並非“一計害三賢”,而是這四點已難復國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魏國名將“鄧艾”和權臣“鍾會”率數十萬大軍伐蜀。如果按照當時的情況,川蜀易守難攻,“鄧艾”的偷襲仍只能算作一種僥倖;畢竟當時前線的“姜維”手中還有大約五萬左右的軍隊,甚至劉禪手下也有十餘萬兵馬。這樣的實力即使難逃覆滅的結局,至少不至於敗的速度這麼快;可偏偏“劉禪”就選了開城投降,而且命令包括“姜維”在內的抵抗蜀軍一起向魏軍投降。

姜維必須得死,主要原因並非“一計害三賢”,而是這四點已難復國

或許“劉禪”的投降是真心,但“姜維”的投降卻是假意。“姜維”投降還有一個計劃,就是挑撥魏國重臣“鄧艾”和“鍾會”的關係,先利用“鍾會”殺掉鄧艾,然後慫恿“鍾會”起兵造反,最後姜維再殺掉“鍾會”以復國。“姜維”的計劃說起來簡單,其實就是“賭博”,甚至就是一場已知結局的比賽;在今天看來,“姜維”必敗,復國計劃也隨之付諸東流,甚至還害死了“鄧艾”、“鍾會”和“姜維”自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一計害三賢。

姜維必須得死,主要原因並非“一計害三賢”,而是這四點已難復國

如果單從“姜維”的角度來看,他稱得上是蜀漢政權的“大忠臣”,說是後蜀漢時代的“諸葛亮”也不為過,可姜維真與“諸葛亮”比起來,差的卻不是一點半點。姜維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失敗,諸葛亮北伐其實是一種以攻為守的戰略,其目的並不在進取中原,而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為目的;但姜維只學到了諸葛亮的“形”,卻並未理解“意”,因此姜維當政期間根本不管蜀漢內部的發展形勢,而是無休止的“北伐”;如果說諸葛亮北伐是勞民傷財的話,那麼“姜維”有過而無不及。

姜維必須得死,主要原因並非“一計害三賢”,而是這四點已難復國

“姜維”無休止的北伐也註定了蜀漢滅亡的結果,從“劉禪”投降也可看出其中端倪。當時蜀中人心已散,雖然“鄧艾”兵臨城下,但成都尚有兵馬,在外還有“姜維”的數萬大軍,原則上沒必要這麼快投降;可事實卻是,蜀漢朝中大臣紛紛選擇“投降”,連蜀主“劉禪”也沒多考慮就打開了城門。解釋只有一個,蜀中已經被“姜維”無休止的北伐害的苦不堪言,投降反而比“姜維”繼續統治要好。

這裡還有一種說法,當年姜維計劃復國,事先找機會通知了“劉禪”,結果劉禪非但不高興,反而是轉頭就告知了司馬昭。如果這種說法屬實的話,那麼“阿斗”此舉就不是傻了,而是更加反映出了對“姜維”統治的厭惡;既然蜀中人心已散,那麼“姜維”即使有當年諸葛亮之能,其復國大業最終也難以成功。

姜維必須得死,主要原因並非“一計害三賢”,而是這四點已難復國

第二,“姜維”站錯了隊。的確,“鍾會”在魏國朝中權勢比“鄧艾”要高得多,手握兵馬也要多的多;但是“鍾會”說到底不過是個官二代,既是“權臣”領兵就少。相比於常年領兵打仗的“鄧艾”,無論是軍中威信還是對數十萬部隊的掌控力,“鍾會”都遠遠難與“鄧艾”相提並論;這就促成了即使“鍾會”手握重兵,造反成功的機率也是很小的。司馬昭看得很清楚,他就說“魏人得而思歸,必不從會而反”,直白點說,“鍾會”數十萬大軍基本都是魏國人,用“魏國人”來與“魏國”做對,其結果可想而知是什麼。

姜維必須得死,主要原因並非“一計害三賢”,而是這四點已難復國

第三,“姜維”和“鍾會”準備不足。其實司馬昭也是一代英才,對於“鍾會”的造反事先早有準備;而“鍾會”急於起兵的直接原因也是“司馬昭”已經有所察覺,親自率大軍屯於長安。“司馬昭”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防止“鍾會”直接攻入魏國腹地;當然,這時候“鍾會”也必須要儘快起兵,趁司馬昭還沒有調度完成之前進攻。但“鍾會”起兵只能說是倉促應戰,迫於無奈之下的一種舉措;既然“鍾會”實力本就不如司馬昭,再加上“倉促起兵”,雖不能說一定失敗,但結局仍舊早已註定。

姜維必須得死,主要原因並非“一計害三賢”,而是這四點已難復國

第四,“鍾會”即使造反成功,“姜維”一樣註定失敗。假如,“鍾會”手下數十萬大軍真的打了勝仗,也達到了擁兵自立的目的;可“姜維”的復國大業就可以成功了嗎?畢竟原五萬蜀軍已經被魏軍收編,即使這五萬人仍還在“姜維”手中,試想憑著五萬人又如何與“鍾會”的數十萬大軍對抗?難道“姜維”找機會暗殺了“鍾會”,蜀漢就可以復國了嗎?恐怕反而會陷入更加混亂的泥潭;因此說,即使“鍾會”造反成功,姜維的復國大業一樣面臨重重困難。

姜維必須得死,主要原因並非“一計害三賢”,而是這四點已難復國

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把川蜀勉強歸於“地利”的話,那麼姜維也就僅有此一點優勢;至於“天時”和“人和”幾乎沒任何優勢可言,這也註定了他的“復國計劃”必然難以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