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的历史中,有谁用过空城计?

涵世伴饭


诸葛亮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很多人对于这一事件,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崇拜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可事实是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诸葛亮摆空城计”这一出完全是《三国演义》罗贯中的艺术创作,街亭一战,魏军主将是张郃,并不是司马懿,更别说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了。

(剧中诸葛亮用空城计)

那么历史上有谁真正运用过空城计?

远了不说,就说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毛主席一生喜欢点评兵法,评价名将,用词犀利,总能指出精髓所在,而历史上毛主席用兵如神,全局观非常之强,说一步三算丝毫不为过。

毛主席就曾用过空城计,而且多达三次,按理说空城计在一个人身上并不能多次使用,可是毛主席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绝境逢生,下面看看有哪三次?

第一次“空城计”

1928年,红军在占领永新之后,毛主席带着红军来到永新县的塘边村,展开了一番调查,在这里还遇见贺子珍。一次毛主席和贺子珍一起讨论分析土地问题,突然有个队员满头大汗跑进来说一支五六十人的地主保安队正在往这里来,说要抓住您!

毛主席不慌不忙的抽着烟,还在分析问题,之后开始说:“我们不能硬拼,这样会伤及无辜,你去统通知村民,我们一起去山里躲一躲,那里隐蔽性好。”

等到他们人来了之后,发现村里空无一人,又怕中埋伏,也没敢进去搜查,后来他们用枪扫射一顿之后就走了。贺子珍问毛主席为什么他们不上山搜查?毛主席说:“他们也怕啊,毕竟不了解里面的情况,如果我们回击就会暴露自己的位置,他们还能通过枪声判断出我们的兵力,我们一弹不发,村里空无一人,在不知深浅的情况下他们怎么会贸然上山?”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用空城计,准确来说是空村计,虽说人少地小,但确实是空城计的精髓。

第二次“空城计”

1947年,毛主席率队伍到达黄河的一个分汊葭芦河岸边,此时刘戡率领的部队紧随其后,而山头也被敌人事先占领,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当时在身边的任弼时命几个人找来羊筏子,准备划过去,可是到半中间的时候人就被急流给卷进去,不见人影。

毛主席看了一眼山头,决定向山头前进,上山之后,任弼时命人将脚印抹去,毛主席说没关系,你们就在这里立下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毛泽东由此上山”!后来追兵看见之后,怕有埋伏,不敢贸然上山。

第三次“空城计”

如果说前两次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空城计,那这一次算是将空城计运用到极致。

1948年,毛主席驻扎在西柏坡,当时北京的国民党军队将领傅作义得知这一情报之后,决定率领十万大军以及骑兵前去突袭,当时毛主席带领的队伍只有一万人左右,形势十分危急。

然而毛主席不慌不忙,办完手头上的事情说:“看样子要给傅作义一点颜色看看了。”

随后,毛主席拿起笔就开始写了一篇文章,文章是《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也是以记者的名义写的,里面揭露了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包括敌军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计划也全部公之于众,并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在这几天要做好歼灭傅作义的准备。

这篇文章由当时的新华广播电台对外广播,傅作义知道后,心想中共怎么对自己的计划这么清楚?怕遭到埋伏,傅作义只好将十万大军撤回北平,毛主席又一次巧妙的运用了空城计,虽然比不上电视剧里诸葛亮那么传神,可真真切切的将傅作义给吓退了。

毛主席一向以足智多谋、处事泰然著称于世,更有大将风范、临危不乱,每次都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 空城计”作为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一,更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羽评郡主


诸葛亮空城计是假,毛主席空城计是真,而且毛主席不止一次使用空城计退敌,指挥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次空城计,俘虏北洋军阀4000溃军

毛主席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一支4000多人的北洋军阀溃军向长沙进发,当时驻守长沙的桂军都被调往前线作战,长沙城内只有少量警察部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空城,学校慌作一团,开始组织疏散师生。

毛主席十分镇静,他组织了几百学生,又找到警察,鼓励他们一起御敌,然后设下埋伏,等敌军进入伏击圈时,毛主席一声令下,大家有的把点燃爆竹扔进汽油桶内,有的把汽油桶点燃后推下山去,警察则开枪射击,一时间枪炮隆隆,火光四起,毫无斗志的溃军阵脚大乱,吓得四处逃窜,阵脚全乱。

毛主席带着同学们趁机高声大喊:“傅良佐(敌军指挥官)逃跑了,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 被吓傻的溃军不明就里,乖乖放下了武器,几千人的正规部队竟被俘虏了。


第二次空城计,击败胡宗南20万大军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派自己的得意门生胡宗南统领20多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延安发动进攻,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都在延安,却只有西北野战军的几万人负责保卫,形势危急。

毛主席没有被敌人吓倒,为了牵制敌军,不给其他战场增加压力,他决定自己和党中央撤离延安,让延安成为一座空城,但仍留在陕北活动。胡宗南虽然占领了延安,但找不到毛主席和党中央,被毛主席妙计牵着鼻子走,20多万大军在西北转来转去,一无所获,反而被折磨地精疲力尽,多次被我军伏击,损失惨重。

经过一年的斗智斗勇,胡宗南一无所获。蒋介石只得下令撤退,重点进攻宣告失败。


第三次空城计,吓退傅作义10万大军

解放战争后期,毛主席和党中央为了便于指挥,迁至河北西柏坡,距离石家庄不远,当时解放军的主力部队都在外作战,石家庄一带兵力空虚。恰在此时,傅作义派出10大军向石家庄进攻,他并不知我军虚实,只是想通过此举“围魏救赵”,解除我军对太原的围攻。

大军进逼,我军空虚,很多人惊慌失措,准备撤离,毛主席却不慌不忙,他一方面下令做好撤离准备,另一方面想好了退敌之策,那就是唱一出空城计。

毛主席写了一条450个字的新闻稿,让人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披露了傅作义集结兵力偷袭石家庄的企图,就连傅作义部的进攻路线,有多少兵力、多少汽车甚至多少炸药都点的一清二楚,并号召敌军沿途一切武装力量严阵以待,让敌人有去无回。


傅作义一看傻眼了,自己刚刚出发,人家把自己的底细摸了个一清二楚,还昭示天下,人尽皆知,自己的如意算盘被彻底识破,如果再去进攻岂不是过去送人头?想到这里,傅作义赶紧召回了出发的十万大军,军情就此解除。

胸中自有百万兵,诸葛孔明拜下风。空城退敌谁能比,天下惟有毛泽东!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对于空城计,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诸葛亮,那个三国演义中号称神机妙算的人,但是真正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没有那么“神”,而且也没有用过什么空城计,那么谁在历史上用过呢?历史上用过空城计的肯定是有很多的,但是要说用的最经典最让人敬佩的应该是毛主席的空城计,一篇新闻稿便吓退了十万大军!



事情发生的背景其实很简单,在解放战争的后期,当时党中央的指挥中心迁移到河北一个叫西柏坡的地方,这个地方离石家庄很近,毛主席当时也在那里。但是因为排兵布阵的原因,华北野战军都在外作战,还有其他几个兵团在太原,绥远,平绥等地,也就是说石家庄一带只有少量的部队护卫,如果有大军来袭是完全挡不住的,别的地方一时半会也是很难支援过来的。



而当时就恰好发生了有大军偷袭的事情,在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打的正带劲,当时的蒋介石有点慌怕打不赢,于是就命令当时在华北的傅作义出兵增援,这个傅作义也不是绝对的忠诚,你蒋介石叫我往东我就往西,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傅作义知道如果去增援自己军队八成就是有去无回,但由于蒋介石多次施加压力,同时知道我党重要人物都在西伯坡的傅作义向蒋介石申请进攻石家庄来一个“围魏救赵”,解除我军对太原的围攻,因为知道石家庄有难的我军势必会回援。



蒋介石同意了傅作义的请求,接到指示的傅作义就屁颠屁颠的带着十万大军向石家庄奔袭而去。知道有大军来袭当时西柏坡已经乱成了一团,但是毛主席思索之后,一边叫人准备撤离以防万一,一边拟写那篇后来退敌的新闻稿,斟酌之后就让人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面,把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意图,进攻路线,所带兵力都描述的明明白白,还说如果傅作义敢来,那就是有来无回,势必全部歼灭。




傅作义一看不行啊,敌人都做好了准备,连我多少兵力都知道,这还偷什么袭,我冲过去就是送死,傅作义赶快下令召回大军,取消行动,而石家庄的危急也就此解除,这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也就是真正的空城计,虽然不像司马懿那样已经兵临城下,但是仅凭一篇书文就解决问题也是千古奇谈啊。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历史上的空城计可以说数不胜数,最经典的应该还是1948年10月毛主席那一封电报吓退数万国民党军!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期间,就在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的60万人马被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百万大军打得渐渐招架不住的同时,作为总统的蒋介石为了挽救东北败局,严令相邻的华北战区傅作义派兵救援。从辽沈战役一开始,傅作义就先后调动了11个师走跨越渤海支援东北。却被解放军阻挡在锦西塔山一个小高地上直到战役结束也没能前进一步,眼看着卫立煌集团被解放军大卸八块一口一口吃掉。

现在不仅东北战况不妙,就连傅作义自己正面的解放军华北野战军也积极准备采取行动,而第一步就指向了傅作义起家的地方——绥远,无论如何他是抽不出多少兵再加入那个凶险莫测的东北战场!但是最高统帅的命令又不能违背,这便如何是好?

机会很快来了。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进攻山西,驻守山西的阎锡山部在解放军打击下损失殆尽,困守太原孤城。蒋介石担心一旦太原失守自己在陕北的嫡系部队胡宗南集团将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就太原的战守问题,蒋介石征询傅作义的意见。傅作义于是马上向蒋介石献计,利用华北野战军主力在远在绥远和山西,中共首脑所在地冀中一带兵力空虚之际,组织一支精干力量先夺石家庄、再取西柏坡。如果能一举成功将彻底摧毁中共指挥中枢,至少可以迫使在山西战场的共军回援,对盘活战局也是极为有利。一旦解放军大举回援,傅作义就可以将自己的主力部队部署在平绥铁路线与解放军对峙,增兵救援东北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果然,蒋介石对这个计划大加赞赏,命令傅作义全权指挥。

傅作义集中了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骑兵旅约6万人,组成“援晋兵团”。步兵向滹沱河推进,骑兵则直指西柏坡,企图一剑封喉!

令傅作义没想到的是这一行动计划刚刚开始就泄密了,原因很简单,援晋兵团从涿州出发要到达目的地必须经过一大片解放区。几万人的部队进入解放区,保密工作很难做到家,更何况经过革命教育的解放区人民?更不用说打入傅作义集团内部不计其数的地下党!

对于中共来说,首脑所在地西柏坡一带兵力空虚却是不争的事实,手头可以用来作战的部队仅有少量正规军及地方军民。在得知傅作义部的偷袭行动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以及华北野战军总部临危不乱,迅速制定了应对措施。一面命令手头的正规军部队及地方部队以阻击、袭扰的手段不断迟滞敌军的推进,同时命令距离最近的野战军部队迅速回援。一面又大搞政治攻势,瓦解敌军的斗志。

由毛泽东亲自捉刀,于10月27日和31日连续发表两篇广播稿,用犀利的言辞表达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这一偷袭行动的蔑视,号召华北军民将其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同时利用地下党提供的情报,将援晋兵团各部队的番号、指挥官姓名及行动日期也一一列举,特别告诉傅作义来偷袭石家庄还要不要北平了。

毛泽东这两封广播稿的效果特别明显,无论是傅作义还是援晋兵团各部均十分紧张,再加上解放军部队的阻击,国民党军推进十分缓慢。傅作义怕有闪失,于31日命令到达唐河河畔的援晋兵团各部掉头返回。

就这样,傅作义精心设计的偷袭计划以失败告终!


大将军威武8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一,很多人喜欢把他归入诸葛亮的经典战例中,其实这完全是虚构和夸张。

集中国古代兵书战法谋略之大成者,当属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把声东击西,李代桃僵,瞒天过海,走为上计等计策运用的炉火纯青,空城计作为三十六计第32计,自然也为毛主席所熟悉。

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就有一场精妙绝伦的“空城计”,一纸书吓退六万兵!

当时是1948年,解放军攻克石家庄,毛主席和党中央就在石家庄附近的一个小山村西柏坡办公。国民党军队的“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集结六万全美械装备的精锐军队,如泰山压顶之势向石家庄和西柏坡扑来,我党我军的总指挥系统有可能遭遇敌人的毁灭性打击。

傅作义深知,这次行动最重要的三点就是保密,快速和准确。这三点,缺一不可。

  1. 如果不能保密,党中央在石家庄周边的解放区开展广泛动员,傅作义的偷袭军队就可能陷入解放区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仅零星不断的游击和土地雷都让他吃不消。

  2. 如果不能快速进兵,解放军集结大量队伍在石家庄附近进行决战,6万兵力,不过是两个孟良崮战役而已。

  3. 如果不能准确袭击党中央指挥部,在石家庄附近打转转,早晚会被包围全歼。

但是我党强大的地下情报网络和军事侦察系统,第一时间了解到这次偷袭行动的阴谋,并且呈报给了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

现在面对敌军重兵压境,是战是逃都是凶多吉少,毛主席临危不乱,一口气写下文章《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

用一支笔打败了傅作义的六万大军。

这篇文章中,毛主席把傅作义的全部兵力部署和动向公之于众,并且号召石家庄附近党组织和民兵做好准备,坚决消灭来犯之敌。傅作义一看偷袭计划泄露,就打了退堂鼓。至于国民党军的前线将领,听到看到这篇文章,更是畏首畏尾不敢前进,从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国民党大量精锐王牌被全歼,他们毕竟也不是铁打的。

但是蒋介石不服输,越过傅作义直接电告前线国军将领,强令部队继续前进,非但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让京津等地的局势继续恶化。

与此同时,我军在沈阳战场全歼了廖耀湘兵团,沈阳很快全境解放。

蒋介石与毛主席玩暗度陈仓擒贼先擒王的诡计,反而误了大局丢了整个东北!


历史知事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奇而复奇“,此被称作是空城计,通俗点说就是敌强我弱时使用的疑兵之计,这计策可以说是相当冒险,玩的就是心跳。



说到这个计策,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和毛主席。但诸葛亮的空城计毕竟是三国演义里的虚造的,不符题意,这里不提。而毛主席的空城计是最真实、最典型的,但看到众多答主都已经答的很详细、很全面了,这里我就不累赘了。


这里我来提一个没啥人写的,也是三国时期的空城计,不过不是诸葛亮的,而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的空城之计。

公元234年,诸葛亮开始第五次北伐,因吴蜀是联盟,东吴为策应诸葛亮也开始北伐,孙权亲率十万大军,攻击合肥新城。

孙权屡次派兵攻打新城,但由于魏将张颖力战拒守,一直不能攻克,这个时候吴军患病者甚多,加上魏帝曹睿率的援军马上到达,孙权知道捞不到好处了,于是撤军。

孙权撤军后,陆逊负责殿后退兵,看到孙权安全撤离,陆逊不再有所顾忌了,他认为就这样退太便宜魏军了,应该施展灵变的计策给予魏军打击后再退兵。

于是陆逊自率一部分军队大张旗鼓向襄阳进发,虚张声势,魏军看到陆逊这样搞,很纳闷,因为摸不清楚陆逊虚实,加上深知陆逊十分厉害,不敢进攻。

陆逊这还没闹够,他接着放出风声说自己要狩猎,暗中却分兵攻江夏等地,陆逊军队所到之处,魏军全部被吓得逃回城中,逃亡时居然搞得城门堵住,无法关门,吴军乘机斩俘了几千余人,然后才慢慢撤回。

陆逊素来为人谨慎,此次战役是陆逊少有的胆大之举,也正因为他谨慎,魏军不信他敢这么大胆,所以陆逊才能成功。

此战虽然不在城中,但它完全拥有空城计那种真谛,即结合随机应变、疑兵、敌强我弱、冒险于一体。

其实罗贯中老先生写诸葛亮空城计之时,我想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陆逊的这场战役,同样是因为进攻不利撤军,同样的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设疑兵占了便宜。唯一的不同,就是一个在城中,一个不在城中。


其实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人可能用过空城之计,那就是文聘,不过真正用没用并不能确定,毕竟《三国志》并不是那般记载,只是魏略中有提到过的



《魏略》中记载,文聘守江夏时,孙权带数万军取江夏,而当时江夏刚好大雨,城池崩坏。孙权这个时候来到,对文聘来说无疑是灾难,这时文聘突然心生一计,那就是让城中人全部躲藏起来,不让孙权看到,自己也躲在府中不出。

孙权见到后果然生疑,他知道文聘是名将,自己大军已至,文聘却潜伏不动,他认为不是有所密图,就有外援,于是撤兵了。


夏目历史君


自然是毛主席一纸喝退六万兵,而且是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手下的六万多美械装备的精锐部队。在解放军华北军区没有太多力量来保卫石家庄和西柏坡的危急时刻,毛主席这一“空城计”运用的炉火纯青,堪称经典。



(华北前线的聂帅)

1948年10月,山海关外辽沈战役大战正酣,蒋介石要求华北傅作义部出兵增援东北,但傅作义不愿意用自己的部队去填东北的“无底洞”,为了应付蒋介石不断的压力,便想出一个偷袭石家庄的“霹雳行动”作战计划,更因为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距离石家庄非常之近,因此傅的计划中还有一举消灭我党首脑机关的企图。

焦头烂额的蒋介石居然同意了,足见其指挥作战的方寸已乱,因为这是两回事情,傅作义坐拥近60万大军,秘密集结用来偷袭石家庄的不过是第94军三个师、第101军一个师、一个骑兵师(新12师)外加一个骑兵旅约六万余人。为掩人耳目起名为“援晋兵团”(徐总正围攻阎锡山的老巢太原),以第四兵团副司令、94军军长郑挺锋为指挥官。

(傅作义、蒋介石、卫立煌)

傅作义的计划是“一石三鸟”,首先可以拖延向东北增援、其次可以快速突击解放军兵力空虚的石家庄、最后还可以吸引太原前线的解放军部队回援,对解放军而言,仍然具备一定的威胁。

傅作义另以第35军和第16军为战役策应,号称12万大军,同时命令,一俟兵团主力进抵石门附近,即以轻装骑兵奔袭西柏坡。

北平地下党及时获悉了这一阴谋,迅速上报了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当时我方面临的形势确实很严峻,华北野战军主力正在外线作战,三个兵团分别在太原、绥远和平绥前线,一时来不及回防,石家庄实际是没有主力部队防守的“空城”。



(“文昌三郑”之郑挺锋)

尽管中央领导同志可以转移,但石家庄华北军区后方机关和西柏坡中直机关的人员、物资和和家属很多,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撤离,有战斗力的人员又少,必然遭至重大损失。为挫败敌人的阴谋,华北军区立即组织地方部队(冀中军区七纵万余人)、民兵一边进行破路、迟滞敌摩托化部队推进,一边构建阻击阵地。

神来之笔是毛主席亲自为新华社连续撰写的两篇社论,文中直接戳穿了“援晋兵团”的阴谋,甚至公布了来敌所有部队番号,同时号召解放区军民:“此次务希全体动员对敌,不使敢于冒险的敌人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一并隔空喊话:“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208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几个兵了”。



解放区的报纸也全文刊发,郑挺锋的部队因知消息走漏,只怕被围歼在解放区,士气低落行军缓慢,骑兵和摩托化部队三天前进不过130公里,彻底丧失了作战信心和计划突然性。该敌10月24日完成集结,30日才推进到清风店(一年前国民党第3军覆灭地)地区,遭到七纵的顽强阻击。31日闻听兼程南下的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郑维山第3纵队接近战场,又恐北平有失,郑庭锋立刻掉头回溜,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就此草草收场。

解放军的“空城计”由此大获成功,在东北战场,两天前廖耀湘兵团全军覆灭,两天后沈阳解放。


度度狼gg


毛译东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天才的军事家,中国如果没有毛译东的出现,那也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毛译东真的是中国的大救兴。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将永远敬佩她!在人类历史的历史上,真正的用过空城计的那只有毛译东了。


清哥1971


真正用空城计的就是毛主席~毛泽东。国民党胡宗南进攻我解放区延安时,毛主席就给他来了个空城计,不久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解放了延安,直到全国解放夺取了政权,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真伟人,无人能及!


手机用户68563283789


说到空城计,可能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一事。在历史上,提到诸葛亮用空城计的南北朝的一个叫郭冲的人,然后被罗贯中改编进了他的小说里。也就说事实上,诸葛亮是没有摆过空城计的。

那么历史上,谁真正用过空城计呢?我所了解到的有两个人物。

第一位是叔詹。

叔詹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人。

他是郑文公的弟弟,曾为郑相。当时楚国尹子元率军攻打郑国,小小的一个郑国是直接被打到了毫无还手之力。咋办?要亡国了?此时,叔詹站出来了,针对当时的形势,想了个绝妙的计策——空城计。

首先把城内的士兵都藏在暗处,接着让城门大开,一切照常,老百姓依旧开着店铺有客人买东西,街道上也热闹得很。等到楚国军队一到城下,尹子元一看,咦,不对劲,又到高地一侦察,城内四处还有军旗在飘扬。

此时,楚军看到此情形,楚军大将尹子元有猜忌之心是人人皆知呀,被勾起来了。只好按兵不动,静观敌情。结果时间上一缓冲,郑国的援兵齐国带领着大军赶到了。没办法,如果再打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楚军只有退走。

第二位是萧承之。

萧承之是南朝宋的名将。

在北魏聚集大军于济南城下时,萧承之心知肚明自己一方是寡不敌众。于是便命令士兵隐蔽起来,并大开城门。萧承之的部下大惑不解,我军已经是寡不敌众了,为何还要这般大开城门轻敌。

萧承之仿佛没有敌军即将攻城的紧张,反而依旧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萧承之认为困守在一座被抛弃在敌人后方的孤城,情势危急。如果向敌人示弱,必定会遭到屠杀,只有摆出强大的阵势来等待敌人。

而北魏军士看到这种情形,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还真撤退了。

此二人使用的空城计均有史书记载,真实性是非常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