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出土的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指的是哪里?有哪些历史依据?

孔孟123


何尊上的第一句

唯王初雍,宅于成周,这是地域纷争最大的一句,也正是因为这一句话,使得中国落户雍州与洛阳之间,摇摆不定。为了弄清渊源,我特意找了一份何尊铭文的高清版,我们来看看图片。

从右往左数第一列第四个字,这到底是个什么字呢?有人说这是雍州的雍,有人说这是迁徙的迁。查询古汉字字典之后,发现这个字应该是字。为了避免争议,特意附查询结果的照片一张。

事实证明我没有瞎说,那个字的确是迁字。如此一来,第一句话也就变成: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这样一来,所有的解释也就说得通了。翻译过来就是:在当时啊,成王开始考虑迁都,到底该迁往哪里建都呢?

周成王也是非常郁闷,因为他也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向列祖列宗祷告。就如何尊上所说:礼福在天。意思是说,向上天祈求好运,找到一块儿合适的地方当首都。

紧接着,铭文中出现了最关键的一句话: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很多人在看这句话的时候,往往只看后面八个字,而忽略了前面两个字:余其。余其是什么意思?余是我的意思,其作为语气助词,可以忽略不计。

余指的又是谁呢?结合上下文,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余,指的是周武王。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好不容易在天下之中之国治理万民了,你们这帮小家伙们,一定要礼天敬地孝敬祖宗啊!

上面几句话结合起来,会得到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周成王想要迁都,却没有合适的理由。于是就向列祖列宗祷告,希望在他们的遗训里,找到迁都的理由。最终,他们发现周武王曾经想在洛阳建都,于是大喜过望。

宅兹中国这段话之后的内容,都是在表达找到迁都理由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对祖宗神灵胡乱一通马屁乱拍。

关于周成王迁都这一历史事件,《史记周本纪》也有记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难道自古以来都信任司马迁的肉夹馍,忽然不相信他的话了?

而何尊的出土,恰恰证明了成王迁都时,向周武王致敬的故事。至于何尊为什么会在陕西被发掘出来,这是个逻辑问题,不作过多解释。


祗树


何尊是西周的一件青铜酒器,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

1963年,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镇(今陈仓区)。这件青铜器造型十分庄严,纹饰精美,尊内底铸有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就这个上面,何尊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宅兹中国”,大概的意思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这也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当然,关于中国的词义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扩充的,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定义。华夏民族的童年期,由于受天文地理认识的限制,总认为自己的居域为“天下之中”(中国),而把它族夷、翟、戎、蛮诸族居域为东南西北四方。

夏朝建立以后,“中国”才真正有了政治涵义,它标志着国家政权的诞生。《尚书》:“华夏,谓中国也。”可见,何尊的铭文,记载的“中国”一词,与《尚书》记载相佐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中国观、民族观与地理观。商朝时也出现“中商”的称谓。从周初开始,“中国”的概念是指黄河流域为中心。这些说明,上古时代的“中国”,是指后“国中”,也泛指“中原”。但此“中原”又有不同于现在的“中原”。

汉代开始,人们习惯把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国家称为“中国”。汉以后,一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中心,其统治范围之内的地区也称为“中国”。比如,魏晋南北朝时的北魏;再比如,元朝、清朝。

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所指范围包括了我们国家版图之内的全部领土。


书房记


我们先看铭文是怎么说的:“唯王初壅,宅于成周。……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与这段文字印证的是《周本纪》说周武王“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

那么,这两段说的就是周武王选择在“中国”定都,具体选址就是成周洛邑,那么洛邑(包括成周和王城)应该就在“中国”之内。有人认为洛邑等于中国,其实洛邑只是中国的一个点。因为商朝是当时方国联盟的盟主,所以整个旧商故地应该都是“中国”。“国”其实就是“城”,中国应该就是中原若干个城。这个中国更多是方位概念,文化概念还相对较弱。

与之相应的“东国”和“南国”都有记载,都绝不只是一个点,而周也被称“西伯”,即西方各国之长。可见,今天河南一带的旧商故地,在商末周初被称“中国”是没有疑问的。虽然是陕西宝鸡出土的,但不代表就指陕西,不过宝鸡岐山是周人宗庙所在,也是周人重要的都城,所以何尊在宝鸡出土也并不奇怪,今天还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过到了春秋时期,“中国”渐渐有了共同体概念,就扩大到周族的势力范围,并渐渐和“华夏”混同了。


林屋公子


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一些逆向种族主义者像嗅到春药一样兴奋,因为他们往往会借「中国」两个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不同含义而用来虚无我们国家的名字。

例如,前面排头的几个回答都说什么“18世纪以后「中国」才逐渐成为我们国家的名字”——这就是典型不懂装懂,不求甚解!

国:甲骨文作「或」,正如《何尊铭》里的一样,「或」是它的本字。作何解了?

这是它最常见的两种甲骨文体写法。

旗帜+戈,很明显是表示有武力守卫的中央之城,领袖之城,也就是都城。

所以,《何尊铭》里武王说的话“宅兹中国,自兹万民”,就是指他要把洛阳作为自己国家的王城,并且在这里统治天下。

武王这样做的目的,史家已很明了,就是要同时驾驭东西两方,平衡天下。

东:殷商原疆域。

西:周人的大本营。

到西周中后期,「或」字加上了「囗」,即國——表示有了城墙,仅仅只是这点不同而已,不要想多。

✔周代与殷商不同,考古发现,殷商的大多数城市是不修筑城墙的。象形字反映的是最真实的情况,不会有太多偏差。

正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在商周时期,国的含义不同,所以往往胡乱释读。

商之国:都城,就是指安阳殷墟。

周之国:族,大族所居之地,也就封地。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了?

因为殷商没有“辩昭穆,明世系”的习俗。

而周人是严格讲究族系的。因此,以国为族,以族为国就成必然——大族,必须为国。

但是,由于武王一锤定音的宣告,因此「国」在西周又延续了商之国的含义。

在商之国基础上,还加上了「中」字,不仅指明地理位置,还指明了政治中心。

那么:问题来了?

那西周的国名叫什么了?

这个肯定没有疑问,西周的国家名字就是「华夏」或「夏」。

★《书·康诰》:“肇造我区夏”。 ★《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书·立政》:“乃评我有夏,式商受命”。 區:甲骨文作众多城邑“围城”状。 有:甲骨文作手持有状。

很明显,周人心中的「夏」,是有地理范围的——在哪里了?

西汉扬雄《方言》曰:

“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


「夏」,实际上就是指「中原」。

请河南同胞注意!「中原」从来、都没有,且一直都不是仅仅是指河南!

而是如上图一样,是下列地方共同组成的:

东边:山东半岛与江苏北部与安徽西北部。南边:河南全境与湖北北部(一小部分)。西边:陕西全境。北边:山西南部与河北南部。

这才是真正的「中原」,也是真正的「夏」。

而又《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因此,凡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就是「夏人」、「华夏人」、「中夏人」、「中国之人」(当然,主要是指姬姓宗亲)。

但是,由此可见,「中国」与「华夏」在特定语境下,是同一个意思。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也就是说,夏、华夏、中国,都是周的国名。

正如今天的国际新闻解读中,外国人常常拿「北京」来代指我们。而我们也时常拿别国的首都来代指他们的国家一样。

只不过,由于那时候还是分封制,万国林立,因此,「中国」作为国家名字的定义比「华夏」低一档而已。

但是,随着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中国原来的「中央之国」、「姬周之国」的意思消失了。

秦汉之后,虽然各朝代一直没有用行政手段宣告「中国」就是国家名字。

但这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欲知彊弱之时,设备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此处的「中国」不是指「全中国」,莫非还是指洛阳或中原不成??

《史记·郦生陆贾传》: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

尉他,就是赵陀。他本是秦朝的人。

如果按某些人的解释,说“18世纪以前中国都不是国名”,那汉朝派来的说客陆贾凭啥不叫赵陀秦人而叫他「中国之人」?

这不正说明「中国人」早就是共识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很多人知道。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媒体铺天盖地的传的这句话:是错的!


全句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这里的「中国」,你总不会理解「中原讨南羌」了吧???

《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上》:

“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轩辕善用五兵”。

把「中国」与「突厥」对比,不会是「中原」或「洛阳」了吧???

《旧唐书·列传第十一(温彦博)》:

“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

辽东、四夷比中国,你说,这「中国」是指哪里?

“(吐蕃来)揭碑国门,明不得已而叛,尝曰:"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说这个话的人叫「阁罗凤」,是唐代云南的南昭国第五位君王,他初臣服唐廷,后叛唐投吐蕃,心里不安,常言道:“哥我祖祖辈辈,都是中国人”。

再然后,他又决定复归大唐,在和群臣讨论时他说道:

“中国,有礼仪也”。

毫无疑问,「中国」一出现,就等于中国。


無風即風


较早记载王城与成周之名的,从出土文物所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何尊铭文,一个是令彝铭文。

何尊于1965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出土,其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武王克商和成王命周公营建洛邑成周的史实。

文云:“隹(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珷王豐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宗室曰:……肆玟王受兹大命,隹(惟)珷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先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治)民。……隹(惟)王五祀。’”

大意是说:成王开始在洛邑成周营建新都,对武王举行丰福之祭。四月丙戌这一天,成王在京室对宗小子进行训诫,其内容讲的是,宗小子的先父公氏跟随文王,文王受到了上天所授予的统治天下的大命。武王在消灭大邑商之后,则告祭于天说:我要以此天下四方的中心——“中国”(洛邑)作为都城来统治人民。

何尊铭文中的“宅”字,学界大概有如下四种观点:第一种是曰宅,即是迁都;第二种是曰宅,为营建都城;第三种是曰宅,即为相宅;第四种曰宅,应将“宅”二字分读而成为“惟王初,宅于成周”。而以第四种观点为是,因为它既能从文字上讲得通,又能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再者就是“中国”一词的出现。铭文中所说的“中国”,应该是说洛邑居天下四方的中心。《召诰》中说:“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土中”和“中国”意思相同。

文献记载此说的不乏其例,说明周王朝已把洛邑(成周、王城)称为“地中”、“土中”和“天下之中”。鉴于此,周公受武王之命,居九鼎,营洛邑,把洛邑成周作为统治天下四方的政治中心。


光明大先生


武王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是说武王打败殷商夺取天下后,向上天告白,表明心志:我将效法往圣先贤,坚定地止守中道,并以之为治理天下的准则。相当于如今国家元首的就职宣誓。向上天宣誓怎么会傻傻地说我要住在哪里!至于说“中或”是指成周(洛阳)就更扯了,当时成周八字还没一撇,难道要等到建好后才开始治理天下么?去读一读《保训》就明白武王说的“中或”是指什么了。武王所谓“中或”,既不是鎬京也不是洛阳,根本就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指中之所在、天理之所在,更明确地说就是指人的德性,古曰明德、俊德。

以中道为治国准则的国家便是中国,奉行中道文化的人便是中国人!





淡漠千里1


宅兹中国(中原洛阳)





河洛郎五



中文名

何尊

外文名

He Zun,ritual wine vessel

出土地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

出土年代

1963年

尺寸

高38.8cm,口径28.8cm,重14.6kg

铭文数量

12行、122字

馆藏点

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一不是考古学家,二不是社科院的,还想颠覆历史,太搞笑了。

闭门只管书乾坤,

任凭通达乱黄昏。

千古江山寻常事,

笑看春秋对何尊。



行者视野


西周初成,周公吐哺,成王继位,开始大规模建设都城沣京。告诫大臣宗室子弟。我们将来要住到京城去。这里的京宅显然是指的沣都京城。因为西周初期,洛邑还是荒草丛生,以前什么都没有。还是原始状态。荒草凄凄。怎么可能住到荒草丛生的地方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历史资料充分证明西周之前洛阳是大都市,也没有充分资料证明是周之前那朝那代的城市。仅靠挖出来一些东西也是现代人评估的。不足以证明,我们还是以历史计载为依据。如果连历史计载的都不认可,必须在历史计载的基础上研究历史,不认可计载的历史,现代人研究的东西就没有可信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闭门造车,唯心论者。

从古到今洛阳就比西安低一个当次,西安建都史是从西周的沣镐两京,但西安“杨官寨城市遗址”的发现已经将西安建城史定格为6000—5000年。是仰韶时期最大的城市遗址。敢问时期谁有能有能力建造这样大的巨城?洛阳仅仅是周成王时期平叛三监之乱后,由周公去建造的一个监狱性质的军事基地,而演变成后来的城池。而后大多数时期给西安当陪都备胎。周秦汉隋唐中国的大一统王朝皆以长安为国都。洛阳也就在唐朝做个陪都。名子叫东都。其实洛阳也很悠久,不过地位尴尬,建都洛阳的统一王朝只有东汉,西晋两朝。其余的全是陪都备胎或胡人省长时的割据政权。比如鲜卑建立的:北魏、东魏。还有沙陀族儿皇帝石帝敬唐建立的后晋、后唐。最尴尬的是洛阳人引以为豪的武周神都是称乎,可是虽然武周迁居洛阳给洛阳升级为神都,但仍然是陪都的地位。就像再得宠的嫔妃,即便晋了贵妃的地位份以然是二奶。母仪不了天下。而且西安众多光环中也有神都,可以在西安蜜宗祖宗青龙寺看到唐代谴唐高僧空海所撰写的石碑《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g黎惠果和尚之碑》。但洛阳没有任何遗迹证明神都,除了“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这部影片。洛阳给自己凑数除了把给西安做陪都的历史加上,更把夏商强加自己身上,只为超越西安,可昔夏朝连一块遗迹记载都没有找到,洛阳却把夏朝都城搞到自己身上,史学家全体否定,连国家文物局都要求洛阳不得使用“夏都”自称。而商代建都地很多。洛阳也自称商都,结果又被史学家驳斥。连脸面都不要了。被著名史学家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发文质疑。洛阳捏造得不到史学界和官方认可。于是从联合国“减灾署”搞了个世界圣城。近几年河南也是活跃,一方面抢临近省资源,一方面自己造历史。06年把一个新郑明清时期的普通黄帝庙愣是搞成黄帝故里,搞笑的是雕像还得模仿美国总统山,结果又被史学界质疑。易中天、蒙曼、严文明、李伯谦等众多学者专家反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中也是反对。于是河南人在陕西成立个“古都协会”,这几年硬是把河南四坐城市塞进四大古都里,凑成八大古都,得了便宜还要把脏水泼给西安。论影响力,西安是丝绸之路起点,汉唐盛世长安,周礼,大唐盛世长安万国来朝,世纪圣典,中华第一国都(第一位始皇帝建的国都),汉语、汉文化、汉族、汉服、等等有关汉文化的历史圣殿,华夏汉文明灵魂的归宿。说不完道不尽有关汉族历史的悠久文化遗产。到目前已有两百多位外国元首访问,是国外领导人访问中国的老三站之一,所以洛阳的朋友提这个问题不是抱大腿就是找难看。


白石61


指的是提问的是沙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