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孙权的态度决定了天下大势的走向

公元219年5月,曹操率军退出汉中战场。同年7月,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北伐。同年8月,关羽水淹七军。同年10月,曹操从长安返回洛阳。

关羽北伐的初衷,通过上述时间表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为了迫使曹操退出西北。

关羽在襄樊战场不停地给曹操施加压力,就更容易迫使曹操退出西北,刘备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或许有人会说,西北就是曹操的地盘,就算曹操暂时退出西北,还也可以再返回啊。这个说法就有点没头脑了,现在对方的车马炮一直在你的中宫附近徘徊,当然要想办法把他们赶走。就算明知他们还会杀回来,你也要把他们赶走啊!不能说因为他们还会回来,所以不管了,这棋还能下赢吗?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孙权的态度决定了天下大势的走向

迫使曹操离开西北,只是关羽的初期战略目标。如果关羽仅限于此,孙权肯定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因为只是实现初期战略目标,关羽就不会把荆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部调动起来。关羽在实现初期目标的同时,肯定也要提防孙权。如果孙权此时动手抢荆州,关羽必然回师迎战。这样折腾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关羽和孙权在荆州打得热火朝天,最后让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但关羽的初期战略计划实施得过于顺利,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忍不住想要扩大战果,终于给孙权留下了机会。

关羽的初期战略计划为什么会顺利实施?因为曹操亲自率军坐镇西北,孙权在淮南一线虎视眈眈,所以曹操在襄樊一线配备的军事力量必然是不足的。而关羽占据荆南,曹操占据荆北,关羽的水军力量明显强于曹操。关羽北伐之时又遇到秋雨连绵和山洪暴发,水军的优势可以更充分地发挥。

于禁等人率军增援襄樊后,因为突然山洪暴发,整个襄樊地区一片汪洋,骑兵的优势自然是无法发挥。反而都被洪水分割在各个地区,无法互相呼应,只能任由关羽的水军逐个击破。最后增援襄樊的军队,被关羽打得一败涂地。于禁被俘,庞德被杀,被俘虏的军队有好几万人。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孙权的态度决定了天下大势的走向

在关羽威震华夏之时,刘备、曹操和孙权都在做什么?

刘备在成都迷茫。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关羽随时有可能突破曹操的中部防线,孙权在合肥一线趁势北伐,刘备在成都率军北伐,直接就能把曹操打崩盘。刘备之所以按兵不动,是因为己方阵营内意见并不统一,还要看孙权如何行动。所以刘备的态度大概就是:让关羽再折腾一会,看看时局会如何发展。

曹操在长安不知所措。关羽这一路实在是太顺了,以至于曹操都觉得难以应对。而曹操根本不敢全力与关羽争锋,因为关羽的身后还有刘备,可能还有孙权。曹操之所以按兵不动,是因为不确定刘备和孙权会怎么做。所以曹操的态度大概就是:让曹仁再顶一会,看看时局如何发展。

接下来的战局何去何从?主要看孙权如何选择。如果孙权趁乱夺取荆州,关羽必然回师于孙权在荆州大战,曹操自然可以长舒一口气。如果孙权和刘备约定一起北伐,刘备就可以长舒一口气。

孙权的选择是前者,偷袭荆州。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孙权的态度决定了天下大势的走向

当曹操得知孙权即将偷袭荆州的消息以后,立刻就把这个情报透露给了关羽,并且命令前方将士不得阻击关羽。其目的就是希望关羽回师荆州,和孙权来一场惊世大战。

但出乎曹操预料的是:关羽手下这支威震华夏的大军,居然在回师途中不战自溃了。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孙权的态度决定了天下大势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