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是假的?

无笔史官


民国时期自孙中山开始一直宣传的“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就是假的。事实上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另有其人。

1911年10月,武汉的革命党人实际上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当时革命军的精神领袖孙中山还在美国打工,而湖北革命党领袖孙武在此前制造炸弹时被受伤,革命军群龙无首。祸不单行,炸弹爆炸声惊动了巡捕房,导致很多革命党人被逮捕,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烈士慷慨就义。

在张彪、黎元洪等人指示下,满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残酷的打压,新军各单位也频繁抓捕排查革命党人,当时新军工程第八营某排排长陶启胜在排查时发现战士金兆龙形迹可疑,询问之下俩人扭打在一起,战士程定国先用枪托击打陶启胜,在陶启胜逃跑时一枪击毙陶启胜。这一枪引发了连锁反应,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群体哗变,在对官(连长)吴兆麟率领下攻下楚望台军械库,武昌起义成功!

我们看到,打响第一枪的并不是熊秉坤,而是程定国,但由于程定国后来立场转向北洋,归顺了袁世凯,炮党自然不再宣传他的功绩了。后来孙中山在公开场合公开宣传熊秉坤打的第一枪,无疑是造假行为,历史真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啊。

顺便说下,1981年湾湾官方联合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拍摄的辛亥革命70周年献礼片中,程定国连漏一下脸的镜头都没有,主角居然是在武昌起义中比较边缘化的邓玉麟,真是让人无语,不过这部电影制作精良,群星云集,汇集了当时港台两地大部分一线演员狄龙(饰邓玉麟)、林凤娇(饰余素贞)、柯俊雄(饰孙武)、王道(饰彭楚藩)、尔冬升(饰刘复基)、凌峰(饰杨宏胜)、陈观泰(饰黄明堂)、刘德凯(饰宋教仁)、汪禹(饰余七),还是很值得一看的,本人在此强烈推荐。


林屋公子


传统印象里,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很多时候都是使用的人海战术,由于苦于装备和活力的不足,不得已在进攻的时候采用人海战术向敌人发起冲锋。

李奇微在回忆录中描述战争中志愿军时说:他们以密集的战斗队形,采取波浪式的冲锋方法,连续不断地冲击阵地,直到被美军密集的火力击退。

包括我们自己拍的那个《我的战争》的电影,以及韩国那部《太极旗飘扬》里,志愿军在剧情中的表现也是密集的进攻队列。

这种不畏生死、英勇向前、向前冲锋的形象,始终成为我们对志愿军的固定思维。

其实,真实的志愿军进攻队列可不是简单的“波浪式”密集队列攻势,虽然我们也是类似于人海战术,但这不是简单的像鬼子那种没脑的万岁冲锋等待机枪收割的那种,而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业已成熟的散兵线三三制战术。

这种战术下,看似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人潮涌动,实则这里有无数的攻击小组,各小组以自己的攻击目标为方向,进攻时采取灵活穿插、交替补位、在战场大环境下,以快速冲锋、以多打少等战术动作完成自己的局部战斗任务,进而保证整个战场的胜利。

万岁冲锋和中式人海战术的不同。

在狂热的宗教感召或者领袖召唤下,怀着对君主或教宗的无限热爱,士兵们做出疯狂的不顾一切伤亡向前冲的集体冲锋,这种冲锋,在古代被密集的箭雨收割,在现代则被机枪等密集火力收割。

不管在日俄战争,还是诺门坎战役,还是太平洋战场上,日军都做出了无数次疯狂的万岁冲锋行为,在久攻不下或者濒临绝境的时候,大批头缠白布、端着刺刀步枪的日本士兵在“板载”的呐喊声中冲向敌阵,随后被密集的火力全部收割。

在朝鲜战场上,由于装备上的极其落后,我方的进攻在很多时候都是晚上进行,进攻时以手榴弹开路,使用步枪和冲锋枪边扫射边快速突进,利用人数优势,消灭一个区域敌人后再迅速攻击下一个目标。

这种进攻方式下,一个士兵伤亡了,后面的士兵迅速补上他的攻击位置,有条不紊,始终保持进攻队形的稳定,这就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在战斗前,往往谁死了由谁代替,是之前就规定好的,各自记住自己的位置、次序,进攻时的各种信号、口号也都规定好了,一点都不会乱。

至于现在电视上拍的那种战争大片,虽然也是很逼真,各种特效做的也不错,但是放在当时真正的战场环境下,炮声隆隆、炮弹满天飞,枪林弹雨下,耳朵都震的鼻子出血,如果事前不做好精密的安排,人海战术一上去就立刻乱了,就成了单纯的被收割的韭菜了。

有了周密的安排,士兵们在冲锋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战斗序列前进,注意周围人的各种信号或口号,这样即使战场再混乱,大致上也乱不了。


云中史记


其实详细的考察历史,很多历史事件都会有问题,只是因为民间传说传久了,它就变成真的了。

一、赵高是太监

作为十大太监之首,赵高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个阴柔无比狡诈的太监形象,无数影像作品为我们生动的描写了……假的赵高形象!事实上,赵高是一个身强力壮,文武双全的正常人,他让自己女婿杀死胡亥,那就证明他有女儿。那么是为什么让人们认为赵高是个太监呢?

《史记·李斯传》中,司马迁写了一句话,说赵高是宦人出生,对皇帝鞠躬尽瘁。于是大家普遍就认为,赵高是个太监。但后世众多古籍的出土,学者们突然发现,宦人居然是内官的专称,太监叫宦阉,然而大家的思想已经定型,赵高也只能委屈的做一个太监了。

二、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搞的这一手浪漫把戏非常有名,传说周幽王为了让宠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召集诸侯,诸侯们猴急火燎地赶过来,却被褒姒“嘲笑”了一番,一次就算了,周幽王搞了多次烽火戏诸侯,后来诸侯们都不愿意来了,到了最后,蛮夷真的进犯,周幽王也只能乖乖等死了。

其实,在历史上,烽火台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战国时期,而且功能都是警示,先不提能不能看到,就算能看到,在那个年代,召集部队赶过来,诸侯要用多久?点两次,诸侯一年的时间就浪费在了路上。

三、荆轲刺秦

荆轲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一手荆轲刺秦王是让后世的人铭记了他的名字,就是这么一个第一刺客,为何还会暗杀失败呢?

史书上写,荆轲第一刀失败,嬴政吓得到处乱跑,荆轲在后面持匕穷追不舍,两人绕柱走,而且还追逐了不断的时间,然后“台下”的大臣们慌忙喊:“王负剑!”。是的我们没有看错,在皇帝遇刺的时候,自己的大臣们还在加油打气助威,王必胜!我就在台下喊口号就好了。然后我们还得深究另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一名身穿正装长袍,腰上别着一把长长的剑的人跑得过一名身手矫健的刺客呢?两人甚至还有余力在大殿上捉迷藏,身为一个王,身边一个能挡剑的勇士都没有?这其中肯定有不为人知的蹊跷,可惜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参考资料:《史记》、《中国历史五千年》


历史风云录


如果要说到历史中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是假的话,我很快想到了近代史关于孙立人杀战俘以及蒋百里重败日本人的传闻,虽然这两件事情听起来都非常的让人感到激动,但是如果从正确对待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这两件事情却是假的。

孙立人杀战俘的真假

孙立人之所以能在近代史中当得上名将两个字,最主要的就是他在缅甸战场战场中建立下的战绩。

而关于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中的战绩,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闻,在这个传闻中说到孙立人在率军击毙了3万多的日本人后,也同时俘获了3000多的日本战俘。


这个传闻中说到孙立人在面对这些战俘的时候,表现出了十分的厌恶。

然后他就给自己的手下下了一个命令,让他们去调查这些日本俘虏,只要有人参与过侵略我国的战争,那就全部就地枪杀活埋。

在孙立人的命令下达后,3000多日本战俘中除了一个在台湾出生、没有前往过内地的士兵之外,其他的所有日本战俘都被孙立人手下的士兵活埋在了缅甸的土地上,成为了缅甸热带雨林中的一缕孤魂。


而在孙立人活埋了这3000多日本战俘后,日本方面毫不知耻地对孙立人发起了谴责,谴责他违反了国际战俘条约。

以上就是一直被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历史传闻,这样的传闻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被人们听到的话,很多人必然是会热血沸腾的。

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件事情其实是假的,是抗战结束后很多年国内的一些历史作家编撰出来的。

孙立人的军队在缅甸战场作战的过程中,他们的军队中是有随军记者的。

这个记者会谨慎地记录下当时军队的杀敌人数以及一系列的战绩,最后在回到国内的时候,会在报纸上向人们公布出这些军队在异域战场中的杀敌战绩。

根据抗战结束后官方在报纸上的披露,孙立人的军队在缅甸战场中最多的俘虏数量实际上只有300多人。

而因为日本士兵受到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深重,所以在他们遭遇到绝境的时候,他们是宁愿自杀也不愿向对手投降的。

正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当时想要抓到日本俘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抓到这些俘虏后,孙立人不仅没有杀掉这些俘虏,反而命令手下们要尽量地看好这些俘虏、不让他们自杀。



在孙立人看来,这些俘虏的脑海中都装着大量的军事情报,与其为了泄愤把他们全部都杀死,还不如从他们口中套取军事情报要来得更有意义些。

在了解到这个传闻的时候,也希望大家不要误解孙立人,觉得他有什么造假的行为。

因为所谓杀俘三千的说法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而是某些人在想要博眼球的情况下编造出来的,跟孙立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并不影响他名将的声威,他还是他,还是那个在抗战中建立下不世功绩的名将。

蒋百里重败日本人的传闻

蒋百里是民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军事理论学家,同时他还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岳父,关于他也有一个很出名的传闻。

这个传闻说蒋百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考试的过程中击败了所有日本人,从而获得了当时毕业考试中的第一名,从日本天皇的手中接过了代表着无上荣耀的天皇佩刀。

这个传闻在提到蒋百里的时候,也提到了在民国史中大名鼎鼎的蔡锷将军,说他在蒋百里那一届考试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和蒋百里一同从日本天皇的手中接过了天皇佩刀。


这个传闻和孙立人的传闻一样,都是假的,都是后来人们人为编造出来的。

首先蒋百里虽然和蔡锷有着深厚的友谊,但是他们并不是同届的同学,蒋百里是1902年入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然后1905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

而蔡锷将军虽然1902年的时候就已经在日本读书了,但是他当时读的并不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蔡锷是在1903年的时候才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因此根本不可能和蒋百里一同参与考试。


还有蒋百里和蔡锷也不可能从日本天皇的手中得到天皇佩刀,在当时的日本,想获得天皇佩刀就必须得进入日本的陆军大学中学习并在日本陆军大学的毕业考试中取得前六名的成绩。

只有陆军大学的前六名才能获得日本天皇的佩刀,至于像蒋百里和蔡锷他们所就读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根本获得不了天皇佩刀这样的荣耀。

当时他们最多获得日本陆军军部颁发给他们的怀表,因此这个传闻是假的。

所以说这就是历史中著名的两件虚假事件,这两件著名的虚假事件都与日本人有着一定的联系,虽然仇恨确实不能忘却,但是我觉得这样没有历史依据的造假是不可采取的,这种造假行为其实在很多时候与我们所深恶痛绝的“抗日神剧”以及韩国的“抗中神剧”是没有区别的。


孤客生


尧舜禅让?别让儒家给骗了,根本不存在!

在儒家的记录中,尧对舜的政审整整搞了二十八年,考察后期,甚至不惜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到人家门上,抵近亲身观察了三年,这才把帝位放心的交给舜。

然而这层反映人性光辉的温情面纱却被《竹书记年》给无情地撕个粉碎。

《竹书记年》是晋、魏的史官记录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这个晋、魏不是三国后期的魏与晋,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和魏国,不过巧合的是,它倒是出土于西晋那个时代。

作为一本安眠在地下数百年的史书,《竹书记年》没有机会经历秦始皇的“焚书”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整治,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它才是最有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史书。

里面的记载,对于儒家人士来说,当然是触目惊心。

比如说起“尧舜禅让”: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尧帝到了老年,已经成了个缺德的老糊涂虫,没有办法,舜只好把他关押到了平阳,这才坐上了帝位。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舜怕尧的儿子丹朱搞事情,给丹朱也关了禁闭,杜绝爷儿俩相见串供。

说好的禅让呢?根本就只看见了凤凰男+心机男!

比如说起“共和行政”:

大家原先都是理解为周公和召公一起组成双核心填补因为“国人暴动”而逃亡的周厉王留下的权力真空,也被当做是集体智慧代替个人独断的典型例子。

可人家《竹书记年》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别闹了,那只是“共伯和干王位”,是一个叫“共伯和”的诸侯代行王权而已。

比如说起商朝的伊尹考核太甲:

《史记》的记载是伊尹把太甲关了三年,是磨练他的心智,待到太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坚决改正后,伊尹又把江山社稷奉还给了改造好思想的太甲。

《竹书记年》摇了摇头,伊尹明明篡位为王,后来是太甲流亡七年,成功的潜伏回来杀死了伊尹,才重新夺取的江山。

到底谁真谁假?孰是孰非?

考虑到国祚长久、明君辈出的汉唐之前,总是会“恰好”有一个二世即亡、残暴独断的秦隋,所以真理总是掌握在后来者的手里。

还是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是人耶?是神耶?是虫耶?大禹自己说了不算!


历来现实


正所谓“扫帚不扫,灰尘自己不会跑”,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我们原本以为是真事儿,但实际上是假事件,这些错误的言论轻则影响我们正确看待历史,重则直接影响我们对当事人以及事件性质的误判,这是极其严重的,这些“灰尘”,我们不扫,它自己不会走。

如果真要挑出一件比较有代表性的假历史事件,我感觉那些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还夸夸其谈的人,他们散步的军盲言论又影响到很多人,这样的事件值得说一说。而近期又出现了大量军盲对外发布消息称志愿军频繁使用了人海战术,其实,这种说法,就是一次假事件,很容易误导人。

作为一场不得不打、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其实,从一开始志愿军就没用过人海战术,如果将志愿军取得的历次胜利单纯的理解成依靠人海战术获胜的,那就是不懂得军事理论,更不懂什么是人海战术,什么是万岁冲锋,更不懂什么是三三制。

▲:三三制经典冲锋

志愿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使用的军队惯用的打发,也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争夺。

自古就有“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的说法,志愿军自身的武器装备与敌军不在同一档次,所以在战争之初,统帅就制定了用优势兵力围歼的打法。这是有资料可以查的。

最经典的咯秋沙到了后,一轮炮火洗地,美军一线部队全部阵亡,二轮炮火洗地,后备队消灭干净然而事实上美国掌握制空权,轰炸火车运输线,根本就没有满足人海战术的足够后勤。所以说有些人就是输了又不承认,便污蔑对方人海战术,也不想想自己后勤线是几公里,对面是几公里。




虽然早期计划的是围歼师级编制,但敌军虽然叫师,实际上编制在两万人左右,而且弹药和补给都是空投的,子弹基本上没有打完的时候。然后改变计划,转而围歼营一级的部队,效果不错就一直坚持下来了。

并且,我们通常认为的冲锋号一响,人们就一窝蜂的冲上去,其实这样简单的理解是不对的。实际上志愿军并不是无脑冲锋,而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三三制冲锋,交替推进吸引火力,等到离敌军

30米左右时扔手榴弹

据美军回忆,志愿军非常顽强,等冲到近距离时,手榴弹跟下雨一样,刷刷的往下掉。其实,志愿军与敌军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战术使用得当,而支撑战术完美执行的动力,就是志愿军的穿插战术。

当时的敌军都是沿着公路推进,但他们永远想不到志愿军仅仅依靠两条腿,愣是翻山越岭,最终分割敌军部队,

达到局部围歼的目的。据资料记载,38军113师强行军14个小时就疾驰了72公里,这里的距离是指直线距离,当时是山地。当时为了赶时间,都是直接尿在裤子里的,最终才抢在敌军前仅10分钟占领要地。

显而易见,这种在武器装备落后、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采取疾驰穿插占领要地的方式,自然不是军盲口中的人海战术吧。当然了,后期的反斜面战术也不是人海战术,已经成为经典战术了。

另外,敌军也会使用集中优势兵力围歼的战术,战斗中志愿军防守的阵地,连级干部都死了,排长指挥,排长都死了,班长指挥,最后连班长都牺牲了,士兵们就自己打,没有弹药了就与敌军同归于尽。这自然也不是人海战术。

还有,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不足,冬装装备不齐,造成很多非战斗牺牲。很多战士几天都吃不上东西,组织敢死队时,询问士兵有还有什么要求,士兵只是希望能吃一个土豆就知足了。每一个人都是最可爱可敬的。

并且,很多阵地在白天被敌军拿下以后,到了晚上又被志愿军夺回来,这是没有制空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战术,即便放到今天,夜间战斗都是非常困难的,而志愿军依靠夜间猛攻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这自然也不是人海战术。

因此,战争的发生是每个人不希望看到的,但是,真的发生了,志愿军会无畏地勇敢面对,武器装备的落后并不是一味地拿生命去弥补不足,而是通过详细周密的作战计划,合理安排,令行禁止的严苛纪律,来取得胜利的。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绝不是靠人海战术。



小小嬴政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本就是后人修撰的,说实话,后人对前朝修史,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记载,很多都有刻意抹黑之嫌。所以很多流传至今的历史事件都是无从考证,难以辨别出真假的,那么这里我就列举一些不太真实的历史事件。

一,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沉迷酒色而导致商朝灭亡。

课本上说商纣王登基后建造一个大池子里面装满酒,再把烤好的肉挂在林木上,宠幸妲己,整日在酒池肉林中享乐,最后由于他的残暴荒淫的统治导致商朝的灭亡,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不说到现在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商纣王建造过酒池肉林,就算是有,作为一国之君,尤其是在商朝这个嗜酒的时代,有什么奇怪的?清朝统治者们喜好大肆建造皇家园林怎么不见有人批判呢?再说说宠幸妲己,哪个君主不好色?不是三宫六院?事实上商纣王天资聪颖,登基后积极对外扩张,而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商朝主力大军在东夷作战,造成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趁机联合其他诸侯抄了商纣王的后院。

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早记录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是《史记》,而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离那段历史已经过去至少六百年了,那么久远的事情司马迁写起来还能如亲身经历一般,实在值得怀疑,而除了司马迁寥寥几笔的记载外,也根本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况且烽火台示警不说是短距离的示警,就算是远距离示警,各诸侯也根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或者短时间内到达,实在想不清楚点燃烽火台有什么好笑的!所以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者对这件事持怀疑态度,有迹象可以推测,当时的事实是周幽王宠幸褒姒,想废长立幼,立褒姒的孩子为太子,这引起了太子姬宜臼的外祖父也就是申后的父亲申侯的不满,于是申侯以洗劫镐京为条件,得到犬戎的帮助,他们攻入镐京,杀死了周幽王,但此举也引起了镐京百姓的不满,所以在关中失去民心的姬宜臼即位后不得不迁都洛邑。


三,项羽火烧阿房宫。《史记》的记载是:“遂屠咸阳,烧其宫室……”,后来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咸阳宫和其他秦朝宫室都有被烧的痕迹,所以《史记》记载的项羽烧的宫室就是咸阳宫并非阿房宫,而考古学家对阿房宫的遗迹进行考古发掘也并没有发现任何大量火烧的痕迹,事实上阿房宫最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群压根儿就没建完,所以才会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传言。

四,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为代表的历史小说所编写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小说毕竟是小说,大家可以当做消遣来看,但不能当作历史,事实上华雄是孙坚杀的,草船借箭的是孙权,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赵云也不是五虎将,周瑜心胸根本不狭隘还很宽阔,潘金莲和武大郎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祝英台和梁山伯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宋江起义与方腊起义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没有狸猫换太子,没有杨家将的七子去六子回的故事,潘仁美在历史上是功臣是好人等等,这里也就不再举例赘述了。


咸鱼闲聊


这里我来说一个,这个事件曾轰动一时,在当时被誉为是清末戊戌变法的前奏,那就是“公车上书”。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公车上书是如何记载的。

当时中国正处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背景下,中国被迫要签下《马关条约》,条约中不仅要赔偿几亿两白银,还得割让大批土地。

在北京的举人相当激愤,于是康在为写下了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并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但上书最终都被都察院拒绝了,公车上书最终失败。不过虽然被拒绝并且失败了,但它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公车上书因为是康梁领导的,因此被认作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不过后来据史学家考证,康有为这个公车上书可能是不存在的。

史学家考证了所谓的公车上书当日翁同龢的日记,翁同龢是当时大清的军机大臣并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日记中并未记载“上书被拒”这一重大事件,同时宫廷档案也没有记载“上书被拒”,这两件事都说明了当时康有为压根没有上书,要不然不可能都没有记载。



其实当时朝野上下几乎都是反对议和的声音,确实有很多举人上书,但大多上书都确实是经过都察院传到了光绪面前,并没有被拒绝。

但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是假的,他的上书是压根不存在,他顶多只能算是“公车拟上书”,即有这个书,但没有去送到光绪那去,因此不存在上书被拒绝一说。

康有为因为是当时事件见证人,并且写下了回忆录表明自己是事件的领袖,于是让很多人都相信公车上书是他领导的,直到后来被考证。康有为的这种做法,其实有爱慕虚荣的嫌疑在里面……


夏目历史君


历史永远没有真相,而后世的人们也只能努力去接近真相。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虚假历史事件被证实。



陈胜吴广因大雨延误日期而起义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当时陈胜、吴广二人负责押解新兵到达渔阳进行戍卫。《史记》中记载;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按照史记中的记载,陈胜、吴广遭遇了大雨冲毁道路,所以必定会延误日期。而按照秦国的律法,延误日期是死刑。所以陈胜吴广密谋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还不如放手一搏。



以上的事件也在教科书中也出现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中,说明了秦国对于征发百姓戍边迟到的具体处理方法;

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也),及诣。水雨,除兴。

这段话的意思是,朝廷征发百姓戍边,如果不去会被罚两套战甲,如果迟到3—5天会被斥责。6天到一旬(10天)处罚一个盾。超过一旬处罚一套战甲。如果是因为大雨阻塞道路,不受惩罚。



项羽进咸阳火烧阿房宫

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流行了两千多年,也有很多的历史记载项羽入咸阳后,杀掉秦国皇室,而且放火烧毁了秦国的宫殿。在《史记》中记载;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项羽的一把大火烧将阿房宫付之一炬,大火三月不熄,之后唐代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中也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从此项羽火烧阿房宫成为了人尽皆知的事件。然而事实上阿房宫根本没有被项羽烧毁。



2002年国家考古队展开了阿房宫遗址的勘探工作,考古人员对2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工作,事后证明阿房遗址根本没有火烧的痕迹。

而同样是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长乐宫,这座宫殿经过火烧之后,今天人们依然也可以看到被大火焚毁的痕迹。所以以此推断,项羽根本就没有对阿房宫进行破坏焚毁。



特洛伊木马也是假的

说了两个中国的,说一个外国的吧。在古希腊长篇史诗《荷马史诗》中记载了特洛伊木马。

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来到了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皇宫做客,但是却拐跑了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老婆海伦。不甘受辱的墨涅拉俄斯亲率大军攻打特洛伊,但特洛伊城坚固无比,所以大军在外围城10年也不能攻下。




最终墨涅拉俄斯假装撤退,将一匹巨大的木马放在了特洛伊城门。而特洛伊人以为是战利品,所以将战马搬入了城中。结果晚上木马中藏好的士兵偷偷出来打开了城门,希腊军队攻入城中。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都认为《特洛伊木马》真实存在,然而现代对于古代的考古证实特洛伊的灭亡跟希腊人基本上没有关系,当然特洛伊木马也就不存在了。


我是越关


我们以前被灌的那些“鸡汤文”,很多都是假的。

还有没人记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来自小学课本,讲的是爱迪生7岁的时候,他妈妈忽然得了急性阑尾炎。

医生来了之后,说需要马上做手术才行。但是,家里的光线太暗了,没办法做手术。正在大家着急的时候,爱迪生想到了好办法,拿来镜子聚拢光线,帮助医生完成手术。

多么聪明的孩子啊!但是,爱迪生7岁的时候是1854年。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医生还完全不懂怎么做这个手术。

所以,这个事件是假的。


被广为传播的,还有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据说牛顿某天坐在苹果树下休息,一个熟透的苹果正好落下来,砸在了他的身上。于是,牛顿悟出了万有引力。

其实,这个故事也是无中生有。1752年,威廉·斯蒂克利出版的关于牛顿生活的回忆录中,首先提出了这个故事。

牛顿本人从未记录过这个故事,很多的传记作者,都是从牛顿的亲友口中听说的。实际上,牛顿在此之前就一直在研究有关力的问题。苹果的故事,很有可能是传记作者演绎出来的。


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来自富兰克林。

故事告诉我们,富兰克林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了研究电,专门制作了一个风筝,趁着大雷雨的时候出去,放飞自我——不对,是放飞风筝。风筝被闪电击中后,富兰克林也感到手部发麻,还把电引入到了莱顿瓶里。

多么勇敢的行为啊!实际上并没有。富兰克林只是提出了可以做这种实验,他自己并没有尝试。

虽有有人言之凿凿的说富兰克林做过实验,但是没有任何证据,以及任何资料。

后来俄罗斯物理学家里奇曼在1753年做了这个实验,然后,被电死了……


最后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就是达芬奇“画鸡蛋”。

小学课本中出现过,说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画,老师让他先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画了很多很多。有些版本的演绎中,甚至说达芬奇画了3年的鸡蛋。

其实,这只是一碗鸡汤。达芬奇很小就表现出绘画天分,去当学徒学画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技巧,不用画太多鸡蛋的。

而且,达芬奇在学画的时候,要学习素描、绘画、大理石雕塑、青铜浇筑等课程,还要熟悉各种机械、工程和建筑知识,根本不可能有3年时间画鸡蛋。

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是假的。


当然,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历史故事,别太认真,仅仅是鸡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