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怎么看?

猫耳酱504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最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灭六国统一天下,这决不是只是秦始皇和他的朝代的功劳,而是几任秦君努力了一百多年的结果。

秦国在春秋时期表现的并不出众。进入战国时代,魏文侯在李悝等人的帮助下率先进行变法改革,重用吴起训练武卒,攻占了秦国的西河地区。秦国虽然屡次反扑,但是都被挫败。彼时秦国的内政混乱,统治权被大族长们掌握。直到秦献公才摆脱了这些大族长的掌控。秦献公废除了活人殉葬的陋习,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税收政策,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秦献公将都城从雍迁到栎阳,向靠近中原的方向迁移,多次打败三晋联军和魏军。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自强。商鞅变法主要是两部分内容:加强耕战和强化军权。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二十爵位制;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设立了郡县制。在社会基层方面,实行什伍制度。经过这些改革,秦国国力迅速增强。秦国在对魏的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商鞅率领秦军夺回了西河地区。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秦惠王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公孙衍带领秦军,不断大败魏军,攻占了阴晋,防守上郡,西河郡,曲沃,焦,汾阴等地。秦惠王任命张仪为相国,张仪采取连横的外交政策,不断的游说离间各诸侯国,破除各诸侯国合纵抗秦的策略,不断为秦国谋取利益,蚕食周边各国的领土。司马错攻占巴蜀地区,将巴蜀地区发展为秦国的粮仓。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军,得楚地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国蜀国的威胁。在西北方向,秦惠王平定义渠。

秦孝公死后,秦武王即位,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置三川,但是年纪轻轻却因为举鼎气绝身亡。秦武王死后,秦昭王继位,秦昭王年幼,朝政被宣太后和外戚魏冉把持。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魏、赵、韩、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等地,不断扩大秦国的版图。秦昭王亲政之后外交上重用范雎,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军事上有白起等能臣,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国,攻陷东周王都洛邑。

秦昭王的儿子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去世了,秦庄襄王即位。秦庄襄王在位时,命吕不韦攻占东周,在位三年去世,秦始皇即位,重用李斯、尉缭、王翦、王贲、李信等能臣良将,平定六国,统一天下。综上所述,从秦献公开始,秦国历经八任君主,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外戚还是朝臣把持朝政,秦国对外扩张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局面仅仅维持了十年,天下就再次分崩离析了,真是令人叹息!


公子围


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说起秦始皇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秦朝的开国皇帝,虽然仅仅经历了两世就灭亡了,但是它所留下来的财富,却被后面的朝代所继承了下来,在此后几千年的中国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里面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一个朝代是如何建立的?秦始皇又是如何结束掉那个纷争的年代的?

1.前人的奠基,和其他的国家不一样,秦国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所以整个国家都是比较的闭塞的,和那些东方的大国相比一直是被瞧不起的,生产力落后,武器和军队的装备差,打仗基本都是靠蛮力。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能在后面扫荡六国,统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有几个人不得不提。第一就是商鞅,学过历史的人应该很熟悉,在他的带领和改革下面,秦国就像坐上了高速火箭一样,飞速的发展,各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大的增长,那些阻碍发展的因素统统被扫除,而且法制的思想开始在社会里面发展起来,这些都为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一个基础。第二个人就是吕不韦,这个人非常的有才能,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基本就没有现在的始皇帝,秦始皇的父亲其实很不得宠,按照正常的发展这样都是轮不到他做王的,但是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他成功了,自然嬴政也成了太子,而且又作为宰相管理秦国10年,在他的管理下秦国不断发展,最终也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2.自己本身的才能,如果一个皇帝自身非常的无能,那么不管是前面的皇帝留下多好的江山,自己手下有着都好的大臣,这些都是没用的,一般的王朝都是几百年的历史,但是最后的一个昏君却可以在几年之间全部败光,所以一个统治者个人的才能一样也非常重要,而秦始皇恰巧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有着长远的眼光,很好的军师才能,如果不是皇帝他应该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将领,而且他一样也具有了作为一个帝王的无情和铁血,想要统一必然是一天满是白骨的路,有这样一句话太柔情的人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帝王,项羽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无法抗拒的,落后的要么被消灭要么就通过改革进入到这股洪流之中。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就是这样的,但是因为是一种比较分裂的状态,每一个都希望自己能够统一其他的国家,站在权力的最高峰,自然也就有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战争给百姓所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在经历了这么久的动乱以后自然很多的人都希望有人能够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环境,所以秦始皇的这样的举动是受到了很多百姓的支持的。

4.作战策略的正确性,毕竟现在秦国所面临的是要消灭掉这样的六个国家,虽然有个已经没落了,但是原来的发展基础还是在那里,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可能到时候被灭掉的就是自己的国家,所以秦始皇在这个上面也是非常谨慎的对待的,他采用了很多作战方案里面都会用的离间的办法,使得六国之间互相不信任,避免了腹背受敌的情况,在二战里面德国之所以失败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还有很多的学者认为六国之间的分崩离合是秦始皇能够统一的最关键的因素。

5.手下有着能臣和优秀的将领,如果秦始皇是一个人那么自然也没有机会拿下这个天下,一个人不管在如何的强大也敌不过千军万马,除了我们在前面看到的吕不韦之外,在后面秦始皇也有着很多的优秀的臣子,比如白起,比如李斯,这些的存在使得这个大秦的江上从有到无,从小到大。

正是有了上面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得他能够完成自己的愿望,建立起历史上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威震宇内。


大小徐说历史


秦国对崤山以东的国家的积怨很深,对周朝的怨愤也不小。这是自秦在西陲时就存在的事实。

周朝分封几百诸侯,秦,楚无份。被视为夷狄和蛮越。蛮越不讲,单说夷狄。

秦之祖先在西歧之下,自生自灭,没有谁管。他们放牧为生。秦人中有个非子,是个养马能手,所养之马矫健耐跑,声闻国家朝廷。周孝王就嘉奖了他,这是秦嬴的开始。渐渐地就发展起来。到犬戎攻败镐京,周朝迁都。秦襄公勤王。周平王无法收回犬戎霸占的歧雍之地,就让秦人去要回来,作为秦公勤王的奖赏。这样秦人就奉王命去争夺回来,秦人始建秦国。但山东六国依然看不起西秦。秦人深感耻辱。至秦孝公之时,秦国內乱,丟了不少地,魏国又把西河给抢夺了,所以秦孝公深感耻辱"诸侯卑秦",诸侯看不起秦国,认为其卑贱无文化教养。秦孝公方才招致人才,决心变法图强。商鞅成全了秦国!

从此一代胜比一代强。

战国七雄,就两个字——兼并。就是要合拢一块儿。这是个非常复杂繁琐的过程。

自秦孝公以后,历代君王对山东六国鲸吞蚕食,让六国招架无力。这就助长了秦人的野心。一次次地胜利,让秦人年年东进,这是六国抗拒不力的苦果。特别是白起之火烧郢陵,长平之战,以及后来的远交近攻,灭韩,威齐。让其他燕,赵,魏,楚相对孤立起来,让秦始皇各个击破。

总之,秦人知耻而后强,发愤而为天下雄。六国之君,只图自保,逢战割地,助长了秦国攻灭他国的野心。 "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六国恰恰为秦人所劫掠,是六国一让再让,让得没底线的恶果。这就是秦国有信心灭六国平天下的原因之一。





劉一千五


正如杜牧所作的《阿房宫赋》里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始皇能统一六国,一是秦国为一统做了很多准备,政治上施行远交近攻,经济上实行鼓励生产,按劳分配,是七国中唯一一个凭军功可以做官封侯的国家,军事上人才使用不拘一格,人尽其才,这是秦国为一统做的准备,二是六国给秦国做的准备,正如杜牧所说假如六国不各怀鬼胎,都相互信任,那么足以抵挡秦国,正是因为六国各有各的想法,都不想吃亏还要看热闹,甚至在背后捅刀子趁机捞一把,这样的联盟岂有不破之理,三是统治者自身,秦始皇意在统一天下,所以历代君主都是在做一统的准备,六国国君意在独霸一方,所以只想趁机捞些便宜,又岂能不被秦国所灭,即便不被秦始皇灭,也必然被后世君主所灭。


人生若只女口初见


第一:生在秦,必行帝王事

如果了解过秦史的朋友都会知道,秦起初只是一个小部落,后面经过无数代的经营才有了争雄的力量,弱小时,大国的战争就是建立在小国的痛苦之上,想要不痛苦,就必须强大,必须统一。

第二:生逢乱世,男儿抱负

所谓乱世出英豪,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战乱纷争不断,而正是热血男儿施展抱负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位手上有着绝对军事力量的帝王呢?

第三:民不聊生,大势所趋

所谓战争,就是大国建立在小国的痛苦之上的,民不聊生,人人渴望结束战争,而结束战争的唯一办法就是一统天下。而秦始皇只是顺应了天道。

第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战国,战乱不断,长久的战争劳民伤财,正是到了一通天下的时候,而秦始皇则正是抓住了历史的趋势而已。

不管怎么说,秦始皇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


大河墨池苑


原因: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变法,使得秦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且好斗,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中央集权国家。但凡是集权国家,行政办事效率往往都奇高,且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2、秦国的历代君主都不孬

秦国本是西部蛮荒小国,但是经历代君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国力逐年增强,秦孝公引入商鞅变法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是个打基础的过程。比如始皇嬴政,本是赵国质子,就是拿到赵国做人质的意思,但是秦国也不太在意他的死活,还是动不动就要攻击赵国,导致嬴政在赵国命运悲惨,在吕不韦操盘后,嬴政命运大逆转,当然这个经历也算是忍辱负重了。

3、六国作死、不思进取

战国时期初期,所谓齐楚燕韩赵魏秦,秦国是最弱的,比如管仲辅佐的齐国,国力称霸列国,因为管仲本是商人,齐国当时商业非常繁荣,但是居然不向外扩张,任由其他一些小国扩张自己的版图,治国的方式非常的养生,其他几个国家要么是没心没肺,要么是胆小认怂。最后大家就只能被“暴秦”给收拾了。

怎么看?

拿着手机看


蛮叔说历史


秦国能在战乱四起的时代自保并最终统一六国,原因很多,个人以为最主要的是以下几方面:

第一,长期恶劣的生存环境养成了秦人尚武之风。

秦国原来未立国时,领头人伯益是周王的养马人,也就相当于人间“弼马温”。当时黄土高原一片荒凉,唯有几个河谷地区物产稍丰,还经常被戎族侵扰劫掠。好在戎族对于耕种传家的农业社会模式并不感冒,抢到就走,这就使得当时做为秦人祖先的养马部族经常面临武力抢劫却耕地不失。但是上面有周王那里要进贡马匹和财物,下面有老婆孩子朝不保夕,更有周边戎族的突袭抢劫,这就打造出了坚强勇敢的秦人风范,无数次的劫掠和抗击拉锯,成就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亦农亦兵的队伍。这在战乱时期是国家的无价之宝,别国训练都训练不出来!

第二,秦国善用人才,六国精英纷纷投奔。初期秦穆公重用贤士百里奚、蹇叔,中期开始,干练英明的变法名家公孙鞅等登场,晚期到主张远交近攻的谋士范雎,还有连横欺楚、拆散六国团结的张仪,最终大商人大政治家吕不韦、法家代表韩非、李斯等来到秦国,从此这个国家势不可挡!

第三通过彻底变法确立诚信社会、法家社会、统一天下的担当者社会!

秦国优势彻底联接起来彻底发挥的关键就是商鞅变法。任何一个成功的国家,一定是既得利益者让位于新兴贡献者的体制,否则怎么可能在战乱中生存?更不用说统一天下世界第一了!秦国正是通过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来发展国家实力,以最高效率冲击列国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正是别国统治者包括周王无法做到的,一时豪杰的智伯、赵武灵王、魏武侯、楚威王、齐威王都没有做到秦国的彻底高效革新!秦军在这个大背景下战斗力爆棚,当时传言,“齐国之技击不可以当魏国之武卒,魏国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就是说齐国大国的久经训练武打的士兵不能抵挡魏国的特种兵士兵,魏国的特种兵士兵不能对阵秦国的精锐铁甲洪流!

第四,秦国统治者善用每一次政治机会,达到发现实力、扩展恩威的目的。

秦穆公三立晋君,几乎一直掌控着中原大国的局势,楚国被伍子胥、孙武率领的吴国灭掉后,申包胥哭秦庭,秦国抓住时机扶危济灭、开国立君,把影响力延伸到长江中下游的遥远之处!至于在韩赵魏齐大战时抓住时机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有如此稳健智慧又果敢英明统治层的国家怎么能不胜利呢?


骏马洪涛


人心不和

自春秋战国到秦国统一(公元前770--公元前221),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赋税严重,各个诸侯国上层社会腐朽不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很形象形容了饱受战乱的民众。对于知识分子、士大夫、贵族们来说,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他们过富贵生活的,至于奴隶一样辛苦的民众,谁又在乎?可是对于民众来说,只要能好好活着,谁统治国家他们是不在乎的,天大地大肚子最大。只要还有战争,就没有好日子过,这样的情况下,统一的渴望就会产生。

这里就要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民众对国家的概念是不深的,在各种思想侵蚀的情况下,忠君的思想也是很扯淡的,陈胜吴广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很是说明问题的,这就是说诸侯国们的战乱是不会得人心的,民众只是想要好好活着而已。这就有了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了。

地理

首先从位置上看,秦国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相比于其他周朝诸侯国是一个偏远的荒芜的地方。它的东面是黄河的大弯道,黄河先自北向南,然后突然东流。河之南通往秦的几条通道被山脉所阻,只有很少几个战略要隘可以通行。在这些屏障后面,秦能在攻打其他国家之前聚集力量。贾谊首先注意到这个事实。他写道:“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

农业和灌溉

极为丰富的水资源灌溉系统,由于在公元前246年以后的几年中建造了郑国渠以及约在同时建造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极大的改善了秦国的农业。郑国渠的建造对关中平原的影响到现在也是不可小视的,直至今日,它仍源源不断地给在成都平原地区的农田灌溉。司马迁充分地认识到了郑国渠的意义,他写道:“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是主要强调这些建设来解释秦的胜利,那将是错误的。它们在秦统一之前不到25年才修成,而秦国朝帝国方向的发展至少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变得很明显了。因此,这两项灌溉工程只是加快而不是决定秦的历史进程。

军事武器

由于秦国当时的国力还不足以承担其巨大的军事需要,所以秦国士兵有很多装备的都是很粗陋不堪的青铜兵器。但是唯一的好处就是相对于它国的兵器,秦国的都要长,这就是说在战争中同样的距离上,秦国的兵器已经刺到身上了,别的诸侯国的武器还差一截。据《考工记》载,矛一般长不过三寻,约合5.54米,而秦俑坑出土的秦矛竟达6.3米。春秋时代的剑一般都在30厘米左右,战国时代为60--70厘米,而秦俑坑出土三把剑,最长的达91.3厘米。而箭镞则由双翼式变为三棱形。后期秦国的冶炼技术快速提升,铬合金的加入。让秦国的战力迅速提升。最终成为霸主。

彪悍尚武

长期与周边国家游牧民族没有开化的野人‘夷狄’作战,让秦国积累的大量的作战经验和悍不畏死的彪悍民风,秦国统一六国前 施行军功制。你只有利战功才会得到提拔。杀多少人都会有相应的奖励,死在战场上家人由国家抚养。所以秦国人打仗都是不要命的。在当时的秦国,秦人的身体素质和身高也是远远高于其他诸侯国的,这就是遗传问题了,矮小的容易战死,留下来的都是身材高大的,生下来的孩子也就不会太瘦小。

打破传统的准备

出于同样的原因,秦相对地说能摆脱更纯粹的“华夏”国家文化传统的束缚,这使它更容易制定激进的革新措施。儒家的荀卿也许是在公元前264年前后访秦后,不得不承认“其百姓朴”,相当敬畏他们的官员;也承认官员认真地履行其职责,不偏袒,不结党。但说了这些话后,他为这个国家完全无儒而表示不安。他所指的儒,无疑是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他认为这些人特别熟悉旧传统道德。他说,没有这些道德,很可能导致秦最后的毁灭。法家盛行的秦国在当时混乱的战国时代是十分重要且必须的,至于在秦国统一之后仍然沿用严酷的法家思想,这就真的是一种错误了。

人才不分国界

正是由于秦文化上的落后,其必然的结果是它一发现人才就予以任用。秦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商鞅所定的荣誉爵位之一是客卿,它赐与取得高位的外来政治家(有记载的最早事例出现在公元前289年)。外来的显贵(不一定都有客卿的称号)包括商鞅本人、吕不韦、李斯以及本文没有提到的其他许多官员。但是,秦国在人才上的缺陷只限于文官,至于武将,彪悍的秦人从不缺少优秀的武将,这也是后期秦将能有一统六国的很重要的原因。

统治者的长寿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秦幸运地连续被几个既能干又特别长寿的王所统治,从而给它提供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连续性只有两次被短命的统治者所打破,他们合起来的统治时间仅仅持续了八年。这个长寿的统治序列始于孝公,他统治了24年(公元前361—前338年),商鞅就是在他治下任职的;然后是惠文王,他统治了27年(公元前337—前311年);然后是4年的武王朝(公元前310—前307年),他因举鼎比赛致死而统治终结;然后是昭襄王,他统治了56年(公元前306—前251年),然后是孝文王(前250年)和庄襄王(公元前250—前247年)两朝4年的间竭期;最后是秦王政至后来成为始皇帝的37年统治(公元前246—前210年)。可是这个因素的重要性不应过分强调,因为长寿并不总意味着能干。例如,当周朝最后在公元前256年被灭亡时,灭周的秦统治者昭襄王在位已51年,但周统治者赧王本人在王位上已不少于59年(公元前314—前256年)。不过,至少在秦国这些长寿统治者来说,都一直在坚持变法强国,没有出现别的心思,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律法和行政

法家的统治自然是没什么好说的了,这就导致了秦国的规矩被执行的非常的好,这种规矩体现在方方面面,行政上没有很少有贪腐懈怠的情况出现。律法上实行连坐制度,谁没事犯个错就会殃及很多人,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做事都要小心的遵守规矩,当这些规矩深入人心的时候,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人,指哪打哪,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说是把全国都绑在了战争的机器人上,行动效率当然是其他的诸侯国望尘莫及的。

如此看来,当时的秦国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只是这个战争机器在一定时间里没有问题的,可是只要是机器就会出问题的,尤其是很精密的机器,于是乎,这个庞大的帝国虽然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历程,可是却也在很短的时间里轰然倒下了,让人无限唏嘘。


小草菇呀


废落后的奴隶制,长期实行先进的封建制。主要方法是解放奴隶和中央集权,秦朝灭亡原因是废封建制改回奴隶制。


手机用户6000790883


历史没学好 不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