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央集权制是历史的进步,为什么秦始皇还要被人骂?

潇湘夜雨l




中央集权制很难说是历史的进步,但中央集权制确实是秦始皇的独创。

在秦皇统一六国之前,夏商周推行的都是封建制。也就是说,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大夫养士。一级对一级负责,大夫不用对天子负责,士不用对诸侯负责。


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中,诸侯对天子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对于很多大事,天子都要和诸侯商量。

天子并不敢胡作非为,必须尊重各诸侯国的利益。在天子发起战争时,诸侯王就必须自备兵马粮草,配合天子的军队行动。相对应的,天子也不能对诸侯国随意发号施令。



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中国的制度和西欧的封建制度非常接近。

西欧各国基本上都采用的是封建制度,施行的是国王和诸侯共治天下。国王不能越级指挥诸侯的子民,很多大事都需要和诸侯商量。

国王和诸侯国的贵族之间,在权力上达到了某种默契和平衡。比较容易形成宽松的文化,他们对人才也比较尊重。

因此最早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包括大航海。这些都依赖于他们宽松文化制度下,思想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后,就开始焚书坑儒,控制思想。到了西汉,汉武帝年间更是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制独裁的倾向进一步加深。

中央集权制下的皇帝就是国家的主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稳固统治,皇帝们更喜欢奴才,而不是有独立思想的人。


奴才太多了,一个社会的空气就会窒息,最终导致科学和文化发展缓慢。整个社会失去活力,变成了皇亲国戚和权贵们的享乐圣园。

他们根本就不关心科学和文化发展,甚至非常仇视。比如康熙年间,武器专家戴宪改良了明朝的枪械,让中国的枪械技术已经在当时超越了欧洲,但被康熙皇帝流放,不采用他的技术。



那些说中央集权制是社会的进步,却又在骂秦始皇的人,只是秦始皇升级的2.0版本的人。他们只是在假装骂秦始皇,实际上喜欢的还是秦始皇那一套。

秦始皇在秦国推行的是法家路线,强调对老百姓残酷打压,毫不留情。最后在六国贵族的支持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国。

汉朝的皇帝们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对秦国的制度进行了改造,推出了外儒内法的新路线。表面上崇尚儒家思想,实际上推行的还是法家路线。

他们对迷信儒家思想的人讲仁义道德,对不相信儒家思想的人从思想和肉体两方面进行消灭。表面上看是仁义道德,实际上还是残酷打压的路线。只是这种思想更具有迷惑性,更具有欺骗性罢了。


新知传习阁


专制大一统,虽使国家无战乱了,死人少了,但权力超強系统进行控制,权大于法,统治集团不尊重契约规矩,持续从事着的是或明或暗掠夺国民资源财富的活动,而且由于权力无约束,盘剥会变本加厉,使百姓从生活较好变成仅仅能维持生存,再到最终连生存也维持不了。而当百姓因难活下去而造反推翻政权时,统治者所贪积的财富也遭到了毁灭,然后新一轮循环又开始。由于专制权力大于法官本位,不守规,连贵族都人身财产不安全,社会中没了独立人格,握权者又致力于持续的榨财,致使百姓多半时候只能苟且维生,社会没了思想、没了创造、没了文化,千年循环一成不变!国家变得如猪圈,统治者在养猪享乐,百姓则如猪能得生存即安,对于持续的受害却懵然无知。


扎西284919421


民主才是进步,集权和毒菜是旧社会所以被推翻的原因。


Oys3162


站在独裁的角度秦始皇的帝制是对的,有利于独裁统治。站在人民的角度秦始皇的帝制是残酷的,秦朝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哀鸿遍野。


相恒892


大一统,表面上平稳,内则问题太多,为达到大一统的目的,强力稳固,谎言诱骗,愚民弱民,权大于法,贪污腐化,,,,


用户5688982382566


中央集权是历史的进步,有个前提条件,必须在王朝社会。如果离开了“王朝社会”这样一个前提,这句话就当另说了。

那么,为什么说在王朝社会,中央集权是历史的进步呢?

(皇帝登基)

我们先反着来说,如果在王朝社会里,不实行中央集权,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司马家族经过三代人的苦心经营后,最终笑到了最后,打败了魏蜀吴三国,实现了统一。但是,由于司马炎重新实施藩王制度,分封了不少藩王,结果造成“八王之乱”,又给北方游牧民族以机会,最后好端端的统一大国,很快就覆灭了,中国也因此进入了四百多年的乱世时期。

唐朝唐玄宗把兵权交给安禄山,接着安禄山造反。为了平乱,各地藩镇都拥有了军队,也因此拥有了权力,唐王朝从此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宋朝初年。当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藩镇们的权力,实施集权以后,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才算结束了。

再说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施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因此不久,造成了秦朝的灭亡。但是,刘邦统一天下以后,却并没有改变秦始皇的策略,依然实施高度集权,杀功臣,削相权,等等。同时由于他的集权做得不彻底,又封了很多同姓诸侯王,结果在后世引发了“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动乱才因此结束。

(汉武帝剧照)

我们再来看看,高度的中央集权,给王朝社会带来什么好处。

明朝朱元璋当皇帝以后,进一步实行高度集权,取消了宰相。结果整个明朝,再也没有出现过权臣。而且明朝那么多贪玩好耍的奇葩皇帝,有几十年不上朝的,有喜欢外出当大将军打仗的,有一心一意做木工活的,可明朝的天下依然固若金汤,没有藩镇割据、权臣专政等各种现象。就算明朝的宦官很厉害,但都在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刘瑾很厉害,正德皇帝一句话他就被处死了。魏忠贤厉害,十几岁的崇祯皇帝也轻易就把他拿下了。

清朝延续明朝,依然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整个清朝期间,除了农民起义和外国入侵,清朝也没有乱过。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但是清朝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们,没有一个敢拥兵自重,清朝也没有出现唐朝那样藩镇割据的现象。

(清末重臣图像)

那么,为什么王朝国家里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王朝社会是一种“家天下”的社会,在“家天下”的指挥棒下,王朝社会进入中央集权是必然的。

“家天下”是什么?就是天下是我皇帝的,是我皇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表明皇帝的家天下是合理合法的,还引入“天命”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但是,就算是这样,也有人不服啊。如果是普通老百姓,觉得皇帝离自己太远了,想也没用。但是那些皇亲国戚,那些朝中将相,他们的看法不一样,他们会觉得,这天下也有可能是我的,是我家的。凭什么你那么没能耐,还能当皇帝。而我才高八斗,居功至伟,竟然要跪下给你磕头呢?所以,造反的事情,就因此出现了。

所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高层为争夺权力打起来了,受伤害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皇帝为了维护“家天下”,他就必须要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一旦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造反的人就少了,国家就稳定了。王朝社会国家一稳定,经济就向前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不过,如果不再是王朝社会,不是在某一个人的“家天下”,中央集权,那肯定就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的确是历史的进步啊,在秦朝以前是你争我夺你杀我我杀你的春秋战国,一直处在战乱之中,社会秩序混乱、礼乐崩塌,这样的局面最受伤的遭戕害最严重的是老百姓,秦始皇结束了这种局面,那就是可以被称为中华民族英雄式的人物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当然,秦始皇也不是一个懂得谦虚的人,又是德过三皇,又是功过五帝的,给自己按了一个秦始皇的命号,既然秦始皇喜欢这么叫,那也不能怪别人打脸了,也就是秦朝赢氏子孙还没把皇帝当明白,确切地说是还不知道如何当皇帝,就被打了下去。

不过秦始皇的话是不错的,他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创者,处在中间的皇帝顶多就是个守成之君,而这种开创性的工作,一个朝代只能有一个人走向前台,独一无二的一个人,再说到整个封建社会,秦始皇也拔得头筹,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说是历史第一人都不为过。


至于说骂的声音,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杀了多少人?简直都要构成反人类罪了,人人都知道三国时期老百姓死的多死的惨,可秦始皇统一六国,谁又真正体会过当时老百姓的处境,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是当时绝对有老百姓存在,而不只是当兵的和当官的。

大家对于秦始皇的骂主要集中于焚书坑儒、苛捐杂税等暴政措施,但是话说回来,既然是统治天下,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面对的时代背景,任何的措施都不可能与当时的时代脱节存在。

秦始皇不是圣人,他有他自己的统治风格,好的坏的,那都是秦始皇当时能够做出的最优选择,至于说被后人骂,恐怕当时的秦始皇万万不可能想到的,自己的万世江山,还有人敢骂他?让孙子辈的直接去收拾就行了,秦始皇还是一个比较有作位的皇帝,至少作为封建帝王,他敢为,而不是畏畏缩缩!


历史三日谈


集权就是想干啥就干啥,没有约束、监督、论证、评估,百姓没什么发言权,统统把权力交到官僚手里让他们来运作管理这个国家。国家就是官僚们的实验场所,对就对了,错就错了,没有什么赔付止损机制,能自纠算是良心发现。专制与之不同,是针对人的自由而言。


文学者277


事实证明,剥夺人权打击民主鱼肉百姓的独栽政腐不得人心


老十十李


先说中央集权制,相比于地方诸侯割据,它确实有进步的地方,起码没有了那么多的战事。但中央集权制,皇帝一人说了算,没有管制,就造成了像秦始皇这种暴君的肆无忌惮,那种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荡就很难出现,从人类精神发展层面来看,中央集权又是退步了。


再说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他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统治者,是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开创者,一代帝王伟业,青史留名这些他都做到了。但他在一人独揽大权下又被权力裹挟,会变得暴虐,异常残忍,广收赋税,焚书坑儒等,都让后人知道他是暴君。

你觉得中央集权是好是坏?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