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正觸及天花板。眼下,隨著BAT相繼調整組織架構和戰略方向,中國互聯網巨頭戰車已挺進to B新賽道。 硝煙四起,“下一個時代,一切皆重來”會成真嗎?BAT之外,下一個巨頭在哪裡?



文 ✎ 楊凱


在to B領域暗鬥許久的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繼騰訊吹響to B 戰場號角以後,雲服務領域的“老大哥”阿里在最新的組織架構調整中為阿里雲注入了智能因子,深耕AI多年的百度在“變革者”陸奇離去後仍有恃無恐。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流量紅利觸頂,to B這片新藍海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近3000萬家企業的巨大紅利令新舊玩家趨之若鶩。

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大贏家,騰訊將如何追趕阿里和百度的腳步?“下一個時代,一切皆重來”,會成真麼?BAT之外,下一個巨頭在哪裡?

01


BAT的新賽道


20週年之際,騰訊吹響了to B 戰場的號角。

9月30日,騰訊啟動組織架構大調整,將七大事業群壓減至六個,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和平臺與內容事業群。引人矚目的是, 騰訊將原本隸屬於SNG的騰訊雲業務單獨組建為一個事業群,並將B端業務整體打包——在組織架構調整上,騰訊明顯向“B”端傾斜,雲成為重心所在。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 業務系統式組織架構圖

騰訊的to B業務能力一直飽受質疑。騰訊既沒有阿里的銷售鐵軍,也沒有百度在AI領域的技術深耕。在to C時代為騰訊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的“賽馬機制”如今卻成為一道道厚重的部門牆和數據牆,成了邁向to B的掣肘。騰訊不得不變。

騰訊以外,百度與阿里也顯示了決戰to B市場的決心。此前的百度雲智峰會上,百度雲推出了國內首個專門面向企業級市場的AI to B平臺;在11月26日公佈的組織升級計劃中,阿里將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視之為邁向to B時代的重要立足點。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 業務系統式組織架構圖

《彭博商業週刊》指出,To B包括三種主流模式: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

在to B時代,ABC戰略(A即人工智能、B即大數據、C即雲計算)被譽為驅動未來的三駕馬車。從技術層面看,大數據與雲計算猶如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般密不可分。我們如今所說的“雲”就是大數據與雲計算的結合體。

2010年的深圳IT峰會上,當馬雲大力推崇雲計算之時,馬化騰的回答是“為時尚早”,李彥宏則將其斥為“老酒換新瓶”。就這樣,眼光獨到的阿里最早入局雲服務,如今已然成為國內公共雲市場的領頭羊。

一向崇尚科技的百度早早押寶了AI,“決勝AI時代”被逐漸掉隊的百度視作打翻身仗的秘密武器。

2013年前後,騰訊正式入局雲服務。憑藉著遊戲、社交娛樂和視頻等業務的深厚積累,騰訊雲快速崛起,市場份額僅次於阿里。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不過,沉湎於遊戲和社交業務的騰訊在To B戰場上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殺手鐧”。“雲”端不及阿里,AI難敵百度。騰訊的當務之急是探索一條流量轉化通道,將自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優勢遷移至to B時代。

這條艱難的探索之路成為騰訊能否彎道超車的關鍵。

BAT湧向產業互聯網賽道,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的深刻變遷。

中國互聯網的第一個10年是PC端的10年,互聯網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質變。門戶網站、硬件製造商和PC端遊戲是這個時代的寵兒。汪延、王志東、張朝陽、丁磊、馬化騰、陳天橋……這些如今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都是那時人們心中的偶像與巨人。

第二個10年是“C端為王”的10年。移動互聯網時代,O2O模式是“當紅花旦”,流量與消費紅利造就了一個又一個互聯網奇蹟,BAT無非是“站在風口上的豬”。這也解釋了C端相對較弱的百度為何顯現疲態,在BAT中逐漸掉隊。

如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流量紅利觸頂,to B這片新藍海成為必爭之地。

中國B端市場潛力巨大。以美國為例,微軟、甲骨文等偉大的B端企業俯仰即是。它們是華爾街真正的寵兒,被視作科技行業的印鈔機,佔據了美國科技股一半以上的估值。

數據顯示,中國工商登記的企業數量接近3000萬家,整體數量上超過美國,且仍在持續增加。可是,曾幾度颳起SaaS創業潮的中國市場,卻連一家像樣的B端企業都沒有。

新的戰場上,BAT各顯神通,那些或顯或隱的野心家們也在伺機而動。

02


百變阿里


馬雲一直被認為是最熱衷於組織架構變革的企業家。阿里在其手中呈現出百變之姿。

對於阿里人而言,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改變。正如張勇在2017年年初的公開信中所言,“不斷升級自我,時刻具備擁抱變化的熱情和能力,必須成為核心競爭力”。

阿里最近的幾次重大組織結構調整仍歷歷在目:2015年底,阿里形成“大中臺,小前臺”的組織和業務體制;2016年底,張勇將天貓與聚划算整合,推出“三縱兩橫”架構;2017年初,阿里宣佈全面擁抱“五新”,即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和新能源戰略。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2018年11月26日,阿里再次宣佈組織結構全面升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里將阿里雲事業部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部,在雲服務領域持續發力。

“求變”的文化氛圍使得阿里十分善於感知與接受變化。早在2008年,阿里便確定雲計算戰略。2009年,阿里雲公司正式成立。而老對手騰訊和百度此時仍“迷在局中”,對“雲”在當下的價值不屑一顧。這便是百變阿里的價值所在。

時至今日,“雲”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可是,“雲”究竟是什麼?在to B時代又有什麼價值?

一手打造阿里雲的創始人王堅,被媒體稱為“忽悠馬雲的騙子”“風口上的先知”。他在《在線》一書中如此描繪阿里雲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飛天”(阿里雲的核心)就是一個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資源管理。“飛天”的底層是數據中心,有成千上萬臺通用服務器,每臺服務器都有CPU(中央處理器)、內存、存儲,相互之間用以太網進行連接,這套系統簡單說就是把所有資源抽象成一臺計算機,並通過互聯網提供計算服務。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 阿里雲創始人王堅

換句話說,如果將阿里擁有的計算資源看成是一臺龐大的虛擬計算機的話,阿里雲的核心“飛天”就是這臺虛擬計算機的操作系統,而“內存”“硬盤”“顯卡”等都是由巨大的通用服務器集群組成。通過這臺虛擬計算機,用戶可以獲得需要的技術、數據、服務以及相應的存儲空間。

阿里雲相當於一臺永遠在線、軟硬一體的超級虛擬計算機。這臺超級虛擬計算機龐大到超過人們的日常認知和感知。

那麼,阿里雲這臺超級虛擬計算機究竟有多大?

2016年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提供的資料顯示,當時的阿里雲擁有百萬臺級服務器的連接能力,單集群可達1萬臺的規模,10萬個進程達毫秒級響應;十億級文件數,EB級別存儲空間;全球15個數據中心區域;“飛天”全球用戶數達到230萬,遍佈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面向22個行業的108個解決方案。時隔兩年,隨著飛天2.0的推出,阿里雲的體量想必又有很大提升。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 2016年杭州雲棲大會

“雲”在to B時代有什麼價值?以高德地圖上云為例。在上雲之前,高德在運維方面面臨巨大的壓力。在重大活動或節假日常常因用戶激增帶來的巨大流量,出現服務器宕機的情況。而阿里雲的彈性伸縮服務,可實現基礎設施的快速擴展,能完美解決這一問題。

2014年7月上雲以後,高德逐漸實現了自動化運維,運維人員的故障處理能力和軟件性能等進一步提升等。高德的高級運維專家曾偉在面對媒體採訪時指出,上雲以後,高德的應用服務可用性上升到99.99%,同比提升了5倍;運維人員從原先的45人降到16人,運維壓力大大減輕。如今,高德所有核心業務系統已經全部放在雲上,由阿里雲提供計算服務。

上雲以後,高德地圖在常規導航服務外,還拓展了出行線路選擇、擁堵大數據、躲避擁堵、城市熱點分佈、景區推薦、商圈熱度等眾多服務,用戶體驗大大提升。

“雲”對於企業的價值十分顯著,一方面,企業只需支付一定租金便可獲得雲端的公共基礎服務,大大降低了創業成本和公司運維成本;另一方面,雲端共享的IT服務使得許多行業的技術門檻大大降低。雲計算與大數據的行業賦能也蘊含著巨大的潛力。

如今風光無限的阿里雲也並非一帆風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難免四處碰壁,早期的阿里雲常出現數據丟失、服務器宕機等問題,幾乎是在“炮轟”中長大的。

《在線》一書中收錄了不少當時阿里雲的問題和負面報道。阿里集團內部也曾因是否把核心應用搬到阿里雲上爆發激烈爭執。

財報顯示,2019財年第一季度,阿里雲營收46.98億元,同比增長93%,連續兩年位列全球第三大IaaS服務提供商。IDC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阿里雲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佔有率高達45.5%,穩居第一。阿里雲在全球 18 個地域開放了 49 個可用區,雲計算基礎設施佈局亞太第一。在全球市場上,阿里雲市場規模位列第三,但從絕對值來看,阿里雲僅佔4%,與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仍有很大差距。

未來,阿里雲的重心將放在人工智能,安全和物聯網應用等方面,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

03


決戰AI時代

B端營收過半的百度在to B戰場有著先天優勢。不過,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沒有創新的李彥宏早前對於雲計算不屑一顧。相比之下,AI更符合他的口味。

2017年,VMVare前高管Howie Xu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這樣說道,“未來企業服務重要革新一定是以AI為核心,美國目前的雲服務其實並不是以AI為核心,AI還只是附加的組件。但是很明顯Google開始推以AI為中心的雲計算了,亞馬遜也有打算。而中國企業完全可能跳過目前美國的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一個以AI為核心的雲計算階段。”

由此而言,雖然進軍雲服務較晚,但押寶AI令百度佔據了另一個先機。

2010年前後,百度入局AI賽道。2013年,百度建立IDL深度學習實驗室,並先後邀請吳恩達、陸奇等大牛搭建起了AI從研究到商業化落地的基本框架。雖然他們相繼離開,但百度的AI整體框架已經形成。

2016年9月,“百度大腦”的正式亮相展示了百度的AI技術積累,同時百度無人車項目公佈;2017年7月,百度AI開發者大會首次開啟,百度的AI生態之路逐步鋪開,人機交互操作系統DuerOS 和自動駕駛開放平臺Apollo兩大平臺正式對外開放;2017年11月,李彥宏坐著自家的無人車在北京五環高速上吃了一記罰單,賺足了眼球;2018年7月,李彥宏在第二屆AI開發者大會上宣佈L4級無人車“阿波龍”量產,發佈國內首款雲端全功能AI芯片“崑崙”、百度大腦3.0、DuerOS系統3.0和Apollo3.0,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 百度AI開發者大會“Baidu Create 2018” 在北京舉辦

一直以來,百度都被質疑沒有一以貫之的戰略。不過,百度在AI這條路上走得格外認真。尤其在陸奇到來以後,百度的思路變得明確:砍掉並不擅長的O2O業務,回到最擅長的To B業務上來,決戰AI時代。

AI也是百度雲業務一個重要的賣點。在李彥宏看來,百度的“雲”和其他傳統的雲服務是不一樣的,它在每一個行業的應用都有智能的因素在裡面。“人工智能對於B端的生態改變是非常明顯的。無論是金融還是房產,無論是教育還是醫療,無論是能源還是物流等等,每一個方面,人工智能都有非常非常多的應用。”

通過DuerOS 和 Apollo 兩個平臺,百度成功將AI技術整合進百度雲平臺並向外界開放。從百度在2018年百度雲智峰會公佈的成績單來看,相比2017年,百度雲用戶數增長3倍,合作伙伴增長3倍,營收增長4倍,流量增長5倍,在短短兩年內迅速崛起,成為國內公有云市場增速最快的廠商。不過,IDC數據顯示,百度雲市場份額未進入前十。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一度迷失方向,種種選擇在外界看來如同盲人摸象。李彥宏試圖通過組織架構的調整,讓組織效率更高效、戰略目標更聚焦,不過收效甚微。

陸奇無疑是百度的破局者。為迎接陸奇的到來,百度充分展現了變革的決心,陸奇在百度體系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權力。李彥宏一度進入“垂簾聽政”狀態,放下具體業務和日常運營,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百度的戰略和未來上。李彥宏在內部信中將陸奇的到來稱為“百度變革的關鍵性一步”。

以2017年初陸奇進入百度為節點,百度對原有組織架構的調整,部分與人工智能無關的業務被邊緣化。陸奇的目標很明確:“夯實移動基礎,決勝AI時代”。

到任一個月後,陸奇將百度的業務梳理分劃為四個象限,手機搜索、信息流和人工智能被陸奇定義為百度的主航道,代表百度的未來。緊接著,陸奇主導了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2017年上半年,百度先後將搜索體系的AI團隊與AI研究院整合成立了AI技術平臺體系;將L3、L4及車聯網團隊整合成立智能駕駛事業群組;將DuerOS團隊獨立並升級成立度秘事業部。

與此同時,與主航道無關的業務遭到不同程度的裁撤:2017年2月,醫療事業部被裁撤;2017年8月,百度外賣出售;隨後,百度糯米、百度金融和百度國際化等業務被拆分。

百度的一系列變革很快在財報中得以體現:2017年,百度四個季度的營收增長率分別為6.8%、14.3%、29%和29%。2017年10月,百度市值從500億美元一路攀升至900億美元,直逼陸奇的千億目標。

2017年百度 AI 開發者大會結束後,極客公園稱,“百度正在策動起一場 AI 革命”。

2018年5月,百度的變革伴隨著陸奇的離開戛然而止。對於陸奇的離職,百度給出的理由是,陸奇由於個人和家庭原因,無法繼續全職在北京工作。外界則更多將之解讀為百度文化層面問題導致的改革“觸礁”。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 陸奇

陸奇對於改革伴隨的陣痛早有預料。在入職歡迎宴上,陸奇告訴新同事改變需要對抗“肌肉記憶”,“任何組織都和人一樣,阻力來源於自己的你體內的千千萬萬個已經習慣執行過往經驗的細胞,而在百度,這是四萬人集體根深蒂固的記憶。”

陸奇推進改革的同時,許多高管出走。最終,一人之力還是難以扭轉四萬人的“肌肉記憶”。

儘管陸奇最終淡然離場,但他成功幫助百度理順了AI航道。目前來看,百度仍沿著其設定的目標路線前行,商業落地與技術變現均取得了不俗的進展。據百度官方介紹,百度AI已經覆蓋國民經濟三大產業,以及農業、鋼鐵、金融等15個垂直行業,完成了對產業互聯網的全面佈局。

在國內AI賽道上,百度已然一騎絕塵。百度必須警惕的是谷歌等國際市場上的潛在對手。未來的攔路虎還有AI伴隨的倫理、安全和隱私等問題。

04


小程序大戰一觸即發


2010年,在與馬雲、李彥宏的同臺對話中,馬化騰表示,“雲計算這個話題比較技術性,它是一個比較超前的概念。如果說未來各種綜合性業務軟件,都不需本地局域網服務器處理,而是由公共網絡設施完成,這的確是有想象空間的。可能你過幾百年、一千年後,現在確實還是過早了。”

隨著阿里雲的日益壯大,“眼紅”的馬化騰於2013年正式入局雲計算。依託於遊戲、社交娛樂和視頻等業務的積累,騰訊雲快速崛起。IDC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騰訊雲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佔有率達10.3%,僅次於阿里雲,不過二者差距仍十分明顯。

9月底,騰訊的組織架構調整,直指日益壯大的雲業務。加強雲業務佈局被視為騰訊爭奪to B市場的重要舉措。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 2018年戰略升級圖

而往往容易被外界忽視的是,小程序同樣是騰訊爭奪to B市場的重要一環。

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微信官方將之稱為一種新的開發能力。2016年,微信小程序問世時,外界普遍認為,小程序的意義在於流量紅利觸頂的情況下盤活存量市場,提升用戶粘性。

這的確是小程序的重要作用,但不是全部。有業內人士指出,小程序的真是目的在於構築微信本身的PaaS模式,即to B市場中的平臺即服務模式。

“微信之父”張小龍曾表示,微信的本意並不是要做一個只是傳播內容的平臺,而是要做一個提供服務的平臺。小程序無需安裝、用完即走的特性,恰好符合微信做“服務平臺”的初衷。小程序賦能開發者更多的開發能力,搭建的是一個平臺,而不是一個應用市場。目前微信已經建立了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三大體系,小程序是對微信“平臺級應用”屬性的進一步升級與完善。

微信對於B端(企業)意義非凡。通過微信小程序,開發者可以直接連接8.06億月活用戶。高粘度的海量用戶,意味著在微信裡開發產品更容易觸達用戶,這正是企業所需要的。

2018年初,馬化騰公開表示,小程序上線1年即誕生了58萬個小程序,覆蓋了100萬開發者,並且小程序本身已經成為中國編程從業者的熱門編程環境和語言環境。截至目前,人均使用小程序超過20款;小程序在政務服務領域裡,半年內共服務6.5億人次;在商業服務方面,小程序支付的頻度也在提升,近半年的日交易量提升142%。


在2018年11月召開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小程序獲得“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獎。馬化騰說:“小程序是那麼多年來,中國IT行業裡,一個真正能夠影響到普通程序員的創新成果”。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 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

微信開放基於PaaS的小程序接口,意味著“賦能”開發者,降低開發者的成本和應用維護難度。酒店、美容院、餐廳、健身房等各式各樣的線下商戶都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搭建業務流與客戶管理系統,這就是微信小程序的意義所在。

小程序構築起的無數道橋樑通向的是騰訊“連接一切”的終極願景。

隨著微信小程序的價值逐漸凸顯,越來越多企業開始佈局小程序,百度、阿里、拼多多、和今日頭條等相繼湧入。其中,尤以主打“開源”和“智能”的百度智能小程序風頭最盛。

百度副總裁沈抖在2018年百度世界大會上介紹稱,從7月推出到現在,百度智能小程序已經覆蓋了23個行業及262個細分領域,作為一個完全開放的生態,已經完成了開源的關鍵一步,即成立開源聯盟,包括愛奇藝、bilibili、快手等十多個App和平臺,後續開源聯盟成員還將陸續增加。

沈抖強調:“如今,AI已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必備的技能。百度將開放AI能力,讓開發者重回業務理解與創意的賽道,專注於自己的業務邏輯。”

在to B戰場上,小程序大戰一觸即發。

05


BAT三分天下?


佈局已久、投入巨大的BAT在to B戰場上勢必有巨大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玩家沒有逆襲的機會。

有媒體指出,美國to B市場總額約為1000億美元。粗略來講,SaaS佔60%,IaaS佔30%,剩下10%屬於 PaaS。對比來看,中國to B市場中, BAT的佈局主要集中於IaaS和PaaS,這也意味著市場需求最大的SaaS仍處於相對空白的狀態。

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王濤曾表示,“5年後中國在線軟件服務市場規模將超過傳統軟件市場,SaaS服務模式更適合國內中小企業使用。”國內近3000萬家登記企業中,超過90%是中小企業,這無疑是一座巨大的金礦。

早在2003年前後,隨著美國Salesforce、Digital Insight等企業SaaS模式的成功,國內就掀起了SaaS創業浪潮,在2014-2015年達到巔峰。不過,SaaS在中國的道路並不平坦,時至今日也未出現一個明星企業。阿里也曾折戟於此,於2010年宣佈退出SaaS領域。直至2015年釘釘問世,阿里才重回SaaS領域。騰訊旗下則有企業微信。而諸如用友、金蝶等創業潮中的倖存者則一直處於聚光燈外,日子並不好過。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To B時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有BAT鋪路,中小企業入局SaaS領域比任何時候都要容易。

除了BAT之外,許多互聯網企業都在加緊to B佈局。以今日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為例,to B是其除文娛之外投資最多的領域,石墨文檔、堅果雲等明星項目均有字節跳動的身影。京東、美團等也都頻頻投資to B領域。美團CEO王興將互聯網下半場的機遇總結為“上天、入地、全球化”,美團沒有邊界的投資為王興的“未來哲學”寫下注腳。如今,to B業務已然成為美團重要的收入支撐,美團最新的組織架構調整也明顯側重B端。

華為的潛力也不容小覷。2017年華為在原有的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等基礎上,成立了Cloud BU(華為雲)。IDC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華為雲收入同比增長700%,合作伙伴增長45%,已發展雲服務合作伙伴6000家,雲市場新增上架應用872個,市場份額超過百度雲,擠進前10。

中國互聯網巨頭決戰to B:BAT,終於將戰火燒到明面上


在ABC戰略之外,5G對於to B的意義同樣重大。百度總裁張亞勤曾表示,“5G相當於高速公路,是AI時代重要的基礎設施。5G所帶來的新架構、邊緣計算的架構將更好地滿足無人車所需的低延時、高速度、快速決策的功能需求。”在國內的5G技術競賽中,華為處於領跑位置,小米、OPPO、VIVO、聯想等緊隨其後。5G時代的來臨勢必會成為挖掘to B金礦的又一關鍵節點。

可以預見的是,to B時代必將引領新一波創業浪潮。“下一個時代,一切皆重來” 並非痴人說夢。或許,下一個巨頭正在養成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