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怎么区分?

网大闲人


首先,非常明显的一点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所分属的类型不同。其次,由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原理不一样,在治疗方法上也不一样。只有有区别的精准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这也是我们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目的所在。

第一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病发群体的年龄和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的不同。比如,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群体,当然不排除一些个别例子在其他的年龄段发病。在人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调节人体血糖水平的胰岛B细胞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速度和受到破坏的程度大小相差非常大。这个特点也间接导致了他们的临床表现的不同。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但近几年年轻患者逐渐增加。这些患者大多身材肥胖,病发的潜伏期较长,病情会偏轻。

第二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治疗方法上也是有区别的。1型糖尿病一般要通过胰岛素的注射才能够稳定高血糖,控制病情。而2型糖尿病则只需要饮食合理和适当口服降糖药,就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

虽然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叫做糖尿病,但是它们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手段均存在不同,我们要学会区分,对症治疗。但是,仅仅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两者是存在主观臆断的可能的,所以还是建议患者到医院接受一些正规的检查才能确诊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糖尿病。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杂病。


医联媒体


我们知道糖尿病分为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比较常见的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对于这两种糖尿病有什么区别,我们从发病特点和治疗手段来讲述一下。

病因:虽然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1型糖尿病的遗传性与人白细胞抗原(HLA)相关,具有某些类型的HLA者的胰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病毒和毒物的损害,继而发生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2型糖尿病也具有家族遗传性,但是很大程度上还受外界环境如肥胖、暴饮暴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喝酒等因素的影响。

发病特点:1型糖尿病又称儿童期糖尿病或青年型糖尿病,是因为1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另外,1型糖尿病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喝得多、尿的多、吃得多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人一上来就是酮症酸中毒,可谓是来势汹汹。而2型糖尿病好发于成年人,尤其以中老年人为多。另外,2型糖尿病发病一般比较缓和、隐匿,不是每个人都会表现为“三多一少”的症状。

治疗: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就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病,就必须依赖胰岛素注射。这是因为1型糖友患者体内的胰岛β细胞几乎全部阵亡,没有任何生产力了,只能依靠外源性胰岛素。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因为2型糖尿病体内还有一部分功能完好的胰岛β细胞,通过药物作用还能完成一定的工作量保持体内正常的血糖水平。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暂时无法鉴别1型还是2型的糖友,一般先按照1型糖尿病的治疗手段进行胰岛素治疗,待鉴别明确以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糖人健康网,一个有温度的控糖平台,欢迎关注,有问必答!


糖人健康网


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

如果体内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和使血糖下降的激素能够配合到位,就可以把血糖值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但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细胞受损(I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或者胰岛素的“工作能力”不强(在医学上我们称之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值就会上升(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

免疫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人体内的“巡逻警察”,逮捕清除入侵的“坏蛋”。通过免疫,人体能把异物、衰老组织排出体外。但有时候,免疫系统会误将身体正常组织当做“坏蛋”,并发动攻击,自身免疫失调。自身免疫的“战场”若发生在胰腺,导致胰岛β细胞受到伤害,便会发生糖尿病。我们把这一类型称为1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通过检查发现抗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等自身抗体,便可以诊断1型糖尿病。病毒感染可能是一个诱因,但也有不少病例无法探寻胰岛细胞破坏的原因,也有一些是遗传基因问题。1型糖尿病多在儿童时期发病,它和生活习惯、遗传、年龄等关系并不密切,青少年为主。在我国的发病率不高,仅有5.6%的糖尿病患者是1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的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的绝对量不足,发病方式是急症,患者多偏瘦,而且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治疗方法:注射胰岛素。

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自己又不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在贪食、肥胖、运动不足、工作压力等诱因下,也很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据统计,在我国有93.7%的患者是2型糖尿病。近些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不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吃喝不节制,肥胖,也没有运动习惯,能量过剩,代谢失调,昔日的“富贵病”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很多人有误区觉得糖尿病是吃糖吃甜食和主食多了容易得,其实只要是总摄入能量超过消耗量,无论是蛋白质还是脂肪,大鱼大肉吃多了,也得糖尿病。并且,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年轻化趋势,在糖尿病病房,青少年,甚至儿童的身影也变得常见。

这些不良习惯是2型糖尿病诱因,可以自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饮食不规律

□进食速度太快

□常暴饮暴食

□经常加餐和夜间进食

□偏爱油腻食物,不常吃蔬菜、水果

□经常吃快餐

□不注意自己体重的变化

□好饮酒,一周饮酒5天

□一天饮用饮料超过2瓶

□吸烟

□精神压力大

□办公室工作,不经常走动

□常有通宵劳作,休息不充分

□不经常运动

□没多远的距离,也喜欢乘车而不步行

□上下楼总使用电梯

糖尿病最开始的时候,往往只是餐后血糖值升高,而空腹时血糖值是正常的。在这个时候,如果还是我行我素,再过一段时间,升高的就不仅仅是餐后血糖值了,空腹的血糖值同样也会步步高升。

许多1型糖尿病的进展是十分迅速的,患者在刚一得病就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和1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的进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疾病初期,除了血糖值增高以外,患者会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才会逐渐感觉到口渴、好饮水、喜甜食等症状。

血糖值高的时候,身体不容易把食物得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能量来利用,得不到充分的能量供应,便会容易疲劳,出现消瘦、食欲增加等现象。当糖分从肾脏排泄时需要大量的水来溶解,便会出现多尿的现象。水分的大量流失又会引起烦渴,于是患者就会喜欢大量饮水。

三多一少是2型糖尿病的症状: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却减少。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是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治疗相结合,遵医嘱服用降糖药。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也是要注射胰岛素,还有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


茄子营养师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目前,糖尿病大致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妊娠糖尿病(GDM)等。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么,两者究竟该怎么区别呢?

1型糖尿病(T1DM)

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大部分发病人群及年龄较轻,青少年发病率高,单用口服药效果不好,常常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来控制血糖。常常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2型糖尿病(T2DM)

2型糖尿病,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病。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有的早期无任何症状,有的早期会有乏力、消渴等症状,随着症状的不断加重,会出现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这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部分发病多见于成人,常常在40岁以后起病,这类人群常伴有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大部分人发现血糖增加都是去健康体检时的发现的,平时并无特殊不适,每年单位组织化验项目有血糖检测时,才发现血糖高,这时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化验项目如糖耐量实验等来确诊糖尿病及胰岛功能。

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时轻者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及口服降糖药物就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重者也是需要胰岛素进行治疗的。

关注“医学慕课”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医学慕课


糖尿病的分型,主要是依据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及病因、胰岛细胞功能而综合判断的。可以通过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人白细胞抗原(HLA)等项目及询问病史、临床表现来区分。

1型糖尿病

病因: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HLA基因等),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毒物等)共同参与发病的。

特点: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表现:起病往往较急,常有“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有酮症倾向,常因某些应激情况(如急性感染、治疗不当、饮食失调及胃肠道疾病或其它应激)诱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


2型糖尿病

病因: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由遗传因素(肥胖基因等),环境因素(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共同作用而成的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病。遗传倾向比1型糖尿病大。

特点: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逐渐分泌不足,胰岛α细胞功能异常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多。

表现:起病较缓慢且隐匿,“三多一少”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人可无任何症状;不少人因慢性并发症、合并症(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或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常有家族史;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成年人。

治疗:根据胰岛细胞功能的情况,可选择多种治疗方式,包括: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等。

以上答案由微糖首席教育师杨丽婷老师提供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看到后会及时回复哦~

关注我们,微糖——微笑面对糖尿病


微笑面对糖尿病


病因:1型糖尿病,也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大多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导致胰腺损伤,也有一些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需要终生补充外源性胰岛素。遗传缺陷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加之肥胖、年龄、种族、环境、生活条件导致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

发病年龄:1型糖尿病通常在30岁前患病,而且更多的是在16岁前发病,极少在40岁以上发病,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型大多比较消瘦;2型糖尿病则大多在40岁以上发病,往往伴有肥胖症状,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逐渐消瘦。。

发病症状:绝大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都是多饮、多尿、多食,体力减少,明显消瘦等症状明显,往往以酮症酸中毒的症状突然起病;而2型糖尿病多数患者体态都较胖,发病初期症状常不明显,逐渐进展为口干、多饮、多尿、易饥等症状。

并发症:一般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机会远远超过2型糖尿病,同样的血糖浓度,1型比2型耐受性更差,且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发生早而多,而2型糖尿病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超过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C-肽一般都很低,有的只有零点几,饭后2小时也不会有太大变化。2型糖尿病的空腹C肽因人而异,饭后2小时的情况也因人而异,和空腹对比,若能翻倍,则认为胰岛功能尚可。


药事健康


血糖高怎么办?

——生命之源 著

血糖高不是病!血糖高是指标问题,血糖指标高的直接原因是饮食。饿上三天指标马上下来。为什么吃多了,尤其吃糖多了,指标上就高?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必须现象!身体一直在自我调节。

长期指标高就是问题了,容易引起糖尿病、血栓等病症。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方面的神经细胞的减少,信号的减弱,功能的衰减造成转换效率降低,调节功能减弱,出现了血糖偏高。

目前的药物都是调节指标的,通过药物调节指标,身体调节功能就渐废,长期服药就完全药物依赖。就成了真正的终生血糖高病号,但!不病变永远不是糖尿病。

治疗办法就是使用神经酸增加神经细胞,加强信号恢复自身功能。

元宝枫油含有5%以上的神经酸,长期使用会慢慢恢复自身转换糖的功能,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指标。脱离药物依赖,恢复正常生活!


刘国田8


没啥区别,都是血糖高了,只是在治理上有区别,一型打针,二型吃药,一型听起来可怕,但你只要按时定量打胰岛素经常监控血糖值,是不会有问题的,相比之下二型没有什么症状,很有可能会被掉以轻心,所有说经常检测血糖,把血糖控制好才是王道。


涐想伱197567159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74f0002ece366124f31\


严重的区分,要注意糖尿病的饮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