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洪
这类明知必败却血战到底的壮烈时刻,中国历代战争史上都有很多。但比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忠勇英雄来,这次要说的,却是一场至今知名度极低的血战:
明清松锦大战尾声阶段,一场鲜为人知的浴血抵抗——塔山保卫战。
塔山,原是明王朝在辽西走廊上的战略要地,可当时松山锦州全数沦陷,塔山也好似汪洋中的一条孤舟,陷入清军的凶猛攻势里。驻守塔山的明军将领终翰邦将军得知锦州投降后,悲愤向塔山军民表决心:“吾士卒死伤殆尽,而粮食且匮,吾等知朝亡矣。吾义不生而辱,必先自刎!”一番慷慨宣言,却换得全城军民泪如雨下:何必要先自刎?我们全城一心,死,也要和清军拼到底!

然而,此战过后,清朝相关的史料,却有意抹去了这一战的过程。血战到底的终翰邦将军,非但没有被载入《明史》,其姓名也只能在《清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里才可查到。但是清军中那些亲历此战的朝鲜官员们,却真实记载下了这一幕。甚至在之后的清代三个世纪时间里,许多来华出使的朝鲜官员,也动用一切办法,详细查访这场浴血阻击战的点点滴滴。并详细整理成诗歌文字。塔山战役的将士们,这些在清代几乎被遗忘的汉子,却是邻国朝鲜,从此传唱数百年的中华英雄。
还是用朝鲜史料《塔山堡歌》序言里的一句话,来表达对他们战斗精神的敬意吧:自古忠臣烈士婴城而死者非一,而安有至死出奇,杀身鏖敌,功谋之壮如塔山者乎?
参考资料:《清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塔山堡歌》
我们爱历史
必须首推李亨将军啊,最后一支打着大明旗号的军队。
康熙三年的春天,满清铁骑跨至江南,即将完成大清统治最后的一块版图。图海领军从湖广,李国英领军从四川,东西两面将茅麓山围得水泄不通,而山上正是明末最后一支军队——李亨部队。
这个时候的李亨其实对他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这根本就是一场没有任何胜算的仗,看山下连绵不绝的清军正在安营扎寨,将茅麓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没有援军,因为他自己就是明朝最后的军队;没有补给,因为清军十万大军给围了;没有胜算,只有绝望,这个时候就算投降,不打这场仗,同样不会受到人们的诟病。
因为这不是打仗,这是在送死
看看前面的那些投降的人,晋王何等英豪盖世,其世子吃不了荒郊野岭的苦,最终依然投降了;王光兴为反清转战千里,何等气魄,最后不也投降了吗
自己还要打么?打!
“莫不奋臂争呼,拼死力战”李亨在粮草消耗完毕的时候,开始发起突围战争,三次组织进攻,但是都被打回来了。他把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处斩,表达了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
“来亨部凡三万余人,来亨死,或死或逸去,就俘执者百五十人而已。余众散入秦、蜀山中,不知所终。来亨败没,中原无寸土一民为明者。”王夫之《永历实录》最后,三万余人全部打光,但是也不投降,杀掉自己妻子然后自缢而亡。
我一直在想,茅麓山的冲天大火中,李将军究竟守护的是什么?大明?衣冠?忠义?尊严?都是,似乎又都不是,如果非要概括的话,那是民族灵魂的光辉。
笑尝历史百态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来讲一个鲜为人知的战役吧,这场战役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此去必死无疑,也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最后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他的死得很悲壮,并且因为被坏人背后捅刀,更增加了他的悲剧色彩。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晋浪子周处。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以及他是如何被逼上绝路,为国捐躯的吧!
【周处的显赫身世】
周处(236—297年),字子隐,东吴时代义兴阳羡人,他的父亲周鲂,曾当过吴国的鄱阳太守。周处的父亲是一方长官,按说周处表现应该不会太差。可惜,周处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公事繁忙,一来二去,周处就成了野孩子。小周处天生勇猛,还没到20岁,力气就赶上几个成年人了。他喜欢呼朋唤友骑上马去打猎,纵情恣肆,所到之处都会闹得鸡犬不宁。乡亲们知道他的门子硬,谁也不敢惹他,只好天天唉声叹气,愁容满面,比遭到了兵灾抢劫还痛苦。
小周处人品不坏,骨子里很正直和善良,他发现自己所到之处,老百姓都关门闭户,就像躲强盗一样,看见这种情形,他就很莫名其妙,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天,周处骑马来问一个乡亲,那名乡亲看见周处来了,吓得马上就想关门,结果被周处给拦住了,问道:“现在太平盛世,你们怎么老是哭丧着脸,跟死了人似得啊?”老乡没办法,只好据实禀告:“别提了,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啊?”
周处就问:“你们说的是哪三害啊?”乡亲答道:“南山白额猛虎,长桥下的蛟龙,还有小伙子你也算一个。”周处一听,呵呵一笑:“如果说这也算三害,那交给我吧,我一并除掉他们。”
【周处除三害】
在武松和李逵出现800年前,就出现了一位名留史册的打虎英雄,至于小周处是如何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的,史书上写得很简单,“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博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
周处杀死老虎后,就如水捉蛟,拼命搏击了三天三夜,三天过后,周处还没出水,老乡们认为三害已除,便高兴地互相庆贺,拉鞭放炮。周处水淋淋地从河中爬上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没想到一进镇里,便听见鞭炮声不绝于耳,就悄悄地问附近的一个人有啥好事,为何拉鞭放炮?那个人眉飞色舞:“三害已死,当然要大力庆贺啊!”
周处这才明白老乡们已经恨他到了这种地步。便找到当时的大文豪陆机,仰天长叹:“岁月蹉跎,恨不能时光回转,想改过自新,可惜已经晚了。”陆机说道:“不晚,古人贵朝闻夕改,你的前途还是很光明的,只要你立志自新,何愁不功名彰显于世啊!”周处就拜陆机为师,有了好老师,天资聪颖的小周处,当然是令人刮目相看。学成之后,就被吴王任命为东观左丞,后来高升为无难都督。
【周处反驳王浑】
西晋将东吴灭掉之后,周处从吴人变成了晋人。当时,讨伐东吴的大将有王戎的老爹王浑,王浑立下奇功,当然尾巴根就要翘几下,就在吴主的建业宫大摆宴席,觥筹交错,酒过三巡,王浑就问在座的亡国之臣:“诸君在亡国之后,感到没感到凄凉啊?”周处当时也在座,马上针锋相对:“汉末分崩,三国鼎立,曹魏灭亡在前,吴国灭亡在后,亡国的痛苦,何止一个人啊!”一番话噎得王浑面红耳赤,因为王浑在晋武帝称帝之前,也是曹魏的大臣。
【周处是治国之能臣】
周处后被朝廷封为新平太守,主要的工作就是抚合戎狄,在他的努力下,叛乱的羌族慕名归顺,人人称赞周处治郡有方。由于治理地方的业绩突出,周处又被朝廷转封为广汉太守,那个地方过去的官员办事拖拉,诉讼堆积,有的案子竟然压了30多年都不给决断。周处一去,立刻雷厉风行,只花了一天的功夫,就将陈年老案全部清理干净。
周处继续高升,朝廷先封了他一个楚内史,还没等他起身上任,朝廷的另一个命令又到了:封周处为散骑常侍。楚内史和散骑常侍比起来那可差远了,楚内史,只能在一个封国里面折腾,而散骑常侍那是靠近权力核心的位置,天天和皇帝打照面,是升官发财的有力跳板,很多人红着眼睛都想争夺那个位子呢。
结果周处说了一句话,就让人看出他的人品如何了:“古人辞大不辞小。”直接去了楚地,就职楚内史之职。在那里,周处依然勤奋有加,教化民众,埋葬无主尸骸,远近闻名。最终,周处进入了西晋王朝的权力核心,当上了御史中丞,开始了得罪权贵的生涯。
【周处得罪权贵】
(司马肜,晋宣帝司马懿第八子)
有一次,梁王司马肜犯了事,周处二话没说就将他逮了起来,按照法律把他给法办了。司马肜气愤交加,就恨死周处了。
公元296年,羌族齐万年起兵造反,朝廷就要派一员敢死的大将去进行征讨,那些被周处收拾过的大臣纷纷上疏,言辞恳切,忧国忧民,要求周处带兵出征:“周处,那是吴国的名将之子啊,忠烈果毅,一定能够担当此大任!”朝廷就封周处为建武将军,同时,派遣梁王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还有大将卢播、解系、夏侯骏一同前往。很显然,这是明摆着让周处去送死,因为跟随他的都是他的敌人!
同情周处的人还是有的,伏波将军孙秀就对周处说:“你有老母在家,可以作为不出兵的借口。”周处慨然答道:“忠孝不能两全,我既然辞却老母,委身朝廷,老母怎么还能得到我这个儿子呢?我知道此去必死,但是必死也要前行!”
朝廷做这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当然让齐万年很高兴,他一听说陪同周处出兵的还有两个王族贵戚,就哈哈大笑:“周府君在新平当太守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的为人,是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如果只有他一个人来,我肯定抵挡不住,现在他受制于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必败无疑。”
【周处力竭战死】
(齐万年)
西晋讨伐大军开拔到了梁山,那里是齐万年驻兵的地方,当时有七万士兵在那里等候。西晋的大军还没有准备停当,梁王司马肜就命令周处立刻派兵5000人进行攻击。周处说道:“军无后继,必致覆败,虽亡在身,为国取耻!”
司马肜根本不理睬周处的建议,继续命令他带兵冲锋,同时派遣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分攻齐万年的部队。大战即将开始,周处手下的士兵却连饭都还没来得及吃,而梁王司马肜就跟催命鬼似得,进攻的命令一道接一道。周处看到这种情形,知道自己此战必死无疑,慨然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周处作诗完毕之后就拍马出战,从早晨战斗到下午,斩首一万多敌兵,最后弦绝失尽,而卢播和解系却见死不救,左右都劝他赶紧撤兵,不要丧命在此。
周处按剑昂然说道:“这是我效节授命之日,决不能退。古代的大将受命出征之时,都是凿开凶门而出,就是做好了有进无退的准备。我一旦撤退,士兵士气必定不振。况且我作为大臣,以死殉国,不亦可乎!”说完拍马力战,最终死在了乱军之中,时年61岁。
作家王麟
一
一是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25日,常德正式被日本军队包围。城中是号称虎贲军的余程万师进行最后的防守,战争从一开始就打的非常惨烈。
战前双方投入的军队对比大致如下:国民党投入20万人,日本人投入10万人。按正确的军事对比,国民党军只在五倍于日军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对日军作战的优势,才有可能取胜。放在这场战争中仅仅是2:1,然而在这时,中国的抗战已接近最危险的时候,只能寸土必争,以血肉之躯和日军决死到底。
余程万把军队退入城内,分成小队与攻城日军进行拉剧战。日军见到进展不顺,就向城中投放燃烧弹,企图逼国军退出,然后再给予打击。哪里料到余程万已抱定战死之决心,并没有出城。
战至11月26日,日军见战事不利,就调集重炮,把常德城轰成了一片废墟。
11月28日,英勇的57师官兵损伤殆尽,余程万城中的各类军人,包括警察也编入军中,准备最后的决战。
12月1日,阵地只有宽不及三百公尺。余程万致电孙边仲:"弹尽人亡,城已破,友军观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战成一团。职率副师长参谋长死守中央银行。职余程万谨叩。"
战至12月3日,在小股部队掩护下,余程万领200人突围,最终仅13人活着出来。
二
二是衡阳会战。
豫湘桂大会战是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关键一战,其中第二阶段的衡阳会战最为惨烈。其时国军投入36万人左右,而日军则投入26万人左右。
944年6月23日拂晓,日军第68、116师团扑向衡阳,国军防守衡阳的是国民党军第十军中将军长方先觉。
衡阳外围阵地在坚守4天后,全军阵亡,无一生还,连伙夫在内,无一人逃跑、投降。
7月11日起,日军见劝降无望,调集重兵层层围困衡阳守军。
战到20日,衡阳正式成为一座孤城。
按照国民党中央的指示,方先觉只需坚守10-15天。但衡阳城被团团保围,没有机会突围,前来支援的国民党军也被阻击,难以靠近。
在战斗中,丧心病狂的日本人使用了化学武器,芥子气与路易氏气混和物。
战斗到8月8日,城中伤员已达8000多人。有人建议方先觉集合13000人撤退,但方先觉说:"我们突围出去了,剩下这 8000伤兵怎么办,你们忍心丢下他们让日本鬼子屠杀,死,我们死在一块,要自杀,我先动手"。
到了最后的关头,为了所有中国军人的性命,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和日军进行谈判,当晚日军表示这支中国军队是英雄之师,同意他们投降后,退到城外。
到此,坚持了47天的衡阳会战结束。
新知传习阁
在历史上,江桥抗战应该是一个必败的战役,但马占山将军却义无反顾的率领部队参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日军长驱直入向东北三省进攻。
1931年10月,辽宁、吉林两省相继被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仅有黑龙江没被日军占领。
日军又继续向黑龙江进军,要想占领齐齐哈尔,必须经过洮昂铁路上的嫩江铁桥,江桥抗战就这样爆发了。
马占山决定派遣3个旅的兵力布防于嫩江北岸,扼守嫩江桥。
1931年10月,叛军张海鹏部向江桥进犯,在守军的反击下伤亡惨重,一齐溃退,在江桥以南地区与守军对峙。
马占山将军从齐齐哈尔开赴江桥前线。
1931年11月4日,江桥抗战还是打响了。
日军满铁守备队向江桥发起了猛攻,被抗日将士击退了。
11月6日,日本关东军第2师团向江桥发起了进攻。马占山亲赴前线指挥,日军以优势炮火和飞机、坦克掩护,形成拉锯。
被马占山将军部击毙在昂昂溪岸边的日军。
但因敌强我弱,江桥抗战还是失败了
1931年11月19日,日军占领了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
江桥抗战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战役是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Minecraft军长解说
必然是十余万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的崖山海战。
1273年吕文焕在守卫襄阳六年后力竭降元。从此南宋的防御势态彻底被破坏。三年后元军逼近南宋首都临安(现在的杭州),不想抵抗的大臣们控制了当时年仅五岁的小皇帝赵㬎,开城投降归顺元军。另有一批不愿意投降的大臣们则护卫着七岁的益王赵昰、四岁的广王赵昺趁乱逃出临安。
逃出临安的一行人在金华遇到领兵来援助的大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大臣们拥立七岁的益王赵昰为新皇帝,封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为少保,继续抵抗元军誓不投降。
张世杰部于金华和追击的元军统帅伯颜交战,兵败后退往福州。在福州集结兵力在战,兵败后退往泉州,在泉州在战在败,乘船退往广东。撤退的途中赵昰病死,大臣们拥立广王赵昺为帝。
一群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进士,战场上根本无法和蒙古铁骑抗衡,虽然他们一败在败,但还是不断的收拢组织忠于宋室军民进行抵抗。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拒绝投降,监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被押赴北京杀害。张世杰和陆秀夫带着小皇帝赵昺退向大宋的最后一块领土崖山。
崖山背靠大海,赵昺退到这里后很快被追击的元军三面团团包围。这时离他们逃出临安已经过了三年,三年时间一路从浙江节节抵抗退到崖山,这里是他们最后一块陆地,他们已经无路可退了。
张世杰拒绝了元军的招降,元军发动猛攻。宋军抵挡不住,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撤退到海上,这时的大宋管辖的领土,已经没有一寸陆地,只剩上千船只的甲板,船只上没有补给不能远航,他们依然没有投降,坐在船上静静的等着,等着大宋王朝末日的到来。
宋军船只上没有多少淡水,在海上吃干粮过了十余日,渴饮海水造成士兵呕泄不止。发现宋军精疲力尽,元军进行最后一次招降,被拒绝后发起攻击。见大势已去的陆秀夫背着七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杀。要投降的人早就投降了,跟随退到崖山的都是大宋死忠,皇帝投海后随行忠于宋室的十多万军民也相继投海自杀,崖山之战结束,大宋王朝从此灭亡。
雷老师说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曾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明知战役必败时仍然坚守到最后一刻,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史歌。这里,举一个蜉蝣君十分敬佩的人物,张巡。
张巡是何许人呢?他是唐朝的进士,在当地很出名,后来担任县令,奉公守法,连当地的权贵也是惧他三分,却不想让他遭逢了安史之乱。
当时的雍丘县令令狐潮想要投降敌军,抓了一些城中不服的士兵。士兵们趁令狐潮出城的时候,迎来张巡,轰走了令狐潮,自此张巡陷入了一场对抗乱军的惊天大战,也可以说是必败之战。
令狐潮投降乱军后,围张巡于雍丘,长达四十天之久。尽管张巡守城顽强,但城内的弓箭、粮草却始终有限,张巡就想了一个办法。将稻草人披上黑衣,半夜用绳子系着放下城墙,让令狐潮以为张巡夜袭,所以命令万箭齐发,最后都射到了稻草人上,张巡也就平白得了几十万根箭。
雍丘城小,始终抵抗不了多久。张巡又奔赴睢阳去面对十几万大军,张巡和全城百姓在明知必败的条件下,始终坚决抵抗,最后弹尽粮绝,张巡为国尽节。可以说真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张巡,蜉蝣君敬之,其气节风范,万古长存。
蜉蝣尘埃笑谈天下
1645年6月-8月江阴抗清值得一提,抗清八十一天,在典史阎应元的带领下,以一座江南孤城对抗24万清军铁骑,明知不敌也要誓死抗争到底,最后杀了7万多清军(大多为明朝降军),最后,江阴全城被清军屠灭,战死和被屠杀17万人,清军屠杀3天后撤出,四周乡民涌入城内收殓尸体,仅仅找到53个活口。
其实,在本次战役之前,整个江南已经降清,但是多尔衮迫不及待的开始推行剃发令:汉族人必须剃发、易服,否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最终引发了整个江南士民的激烈反抗,而尤以江阴反抗最激烈,死伤最为惨重。
江阴人杀了满清派来的县官,推举典史阎应元(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为统帅,带领江阴百姓抵抗。当时阎应元老早赋闲在家,日子过得也不错,但是为了抗清大业,明知此去再也回不来,但还是从江阴的乡下带着一帮子弟兵来到了城里组织抗清,抓紧时间加固城墙,组织后勤,囤积粮草,部署守卫。
清廷很快派十几万军队前来镇压,本来江阴就是一个小县城,清军总觉得几天就能拿下,却不料江阴军民抵抗极为激烈,攻城第一天就战死两位都督,多位总兵,伤亡近万人。
打了好多天也打不下来,清军开始劝降,江阴人将计就计,几位江阴老者带着上百名江阴义士,抬着金银财宝和物资来清军大营诈降,在清军的薛王准备接受纳降的时候,老者引爆了伪装成财宝的炸药,上百名江阴义士和上千名清军官兵丧生。
最后清廷加紧调集兵力围攻,到了最后阶段,围城的清军已达24万,并调来200多门大口径红夷大炮,日夜不停围攻。
到了第80天,城内已经粮草断绝,第81天,清军200多门大炮齐轰江阴城东北角,中午城墙塌陷,清兵蜂拥入城,双方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阎应元受伤被俘,宁死不降最后自杀。
巷战持续了2天,能打仗的男人基本都战死了,老弱妇孺也慷慨赴死,投水、蹈火、自刎、自缢的不计其数,都以先死为幸,处处都填满了尸体,光投四眼井的就有400多人。
此役,十几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血战孤城,抗敌81日。在各地望风披靡之时,江阴面对强敌,重挫了清军锐气,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云中史记
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我们国家屈辱开始的地方,期间也有许多文臣武将宁死不屈,义无反顾的抗击敌人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全力备战防守,英国军队见久攻广州不下,转而进攻定海
刚到定海时知县姚怀祥尚且不知英军是来侵略,反而认为是来朝贡,于是帅士绅携慰问品相迎。
英军见状大吃一惊,许久才明白对方的认知出现了错误,于是表明态度,给姚怀祥一天时间备战。姚怀祥面对数万英军,坚守臣节,表示大清官吏誓死不降,回县便开始召集军士。
一日时间,共凑得600余人,其中有兵丁,衙役,更夫,门丁等等,战斗力可想而知。凑无可凑后驾渔船悬黄龙旗出海迎敌,结果四十分钟全军覆没,姚怀祥投海自尽,以全臣节,定海城失陷
其后,在鸦片战争中清朝官吏自杀殉国者147人,职位最高者是江浙总督。
手打上传,不喜勿喷
小僧吐蕃国鸠摩智
必须首推崖山海战。明亡之后无华夏,崖山之后无中国!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为知难而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义无反顾。
崖山海战便是这样一场明知必败却义无反顾的战役,无关于生死胜败,只关乎尊严!
战役背景
宋元之战旷日持久,窝阔台、蒙哥汗两位大汗先后攻宋均未成功,直到忽必烈即汗位后,发动了对南宋具有决定意义的全面进攻。从1268到1276年,历经襄樊、芜湖、建康等数次大战,元军终于攻克临安(今浙江杭州),谢太后与宋恭帝投降元军,南宋灭亡。
南宋大臣陆秀夫等人不甘投降,拥立只有7岁的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成立南宋小朝廷。与此同时,文天祥、张世杰等人也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组织兵力抵抗。
元军攻势不可阻挡,很快攻下华南各地。1277年,福州沦陷,南宋小朝廷先后辗转福建、广东等地,后来宋端宗因落水染病去世,陆秀夫又拥戴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继续流亡。
1278年,南宋小朝廷被迫逃至崖山,元军誓要赶尽杀绝,一路追击,于1279年,元将张弘范率大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小朝廷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战役过程
古语说“不成功便成仁”,但此时的南宋小朝廷面对强大无敌的援军,绝无半分成功可能,谁都知道硬抗的最终结局只有一个——杀身成仁。
面对巨大的压力,张世杰等人没有丝毫退缩,他毅然否决幕僚提出的撤退建议,下令尽焚陆上宫殿、房屋、据点,将宋军1000艘船只用绳索连在一起,停在海湾内形成一层层保护圈,把赵昺乘坐的“龙舟”放在中间以策保护。很明显,他已经抱定了成仁的决心。
元军见宋军向曹操学习,便想以小船载茅草、油膏等易燃品,发动火攻,但宋军早已准备,元军火攻不成,便改进攻为围困,先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淡水和砍伐柴薪道路,宋军无法烧火做饭,无法饮用淡水,只得吃干粮度日,饮海水解渴。
十余天后,宋军士兵呕吐腹泻,身体极度虚弱,战斗力下滑严重,张世杰仍不投降,率军与元军大战,外甥被元军擒获,张弘范以此为要挟,三次招降均被张世杰拒绝。
二月初六,张弘范将元军分成四面,正午时分发动全面进攻。
宋军坚决抵抗,但无奈身心俱惫,无力抵抗,被连破七艘战船,一败涂地。元军趁势猛攻,一路打到宋军中央,张世杰见大势已去,率十余只船舰突围而去。
赵昺的“龙舟”困在最中间,无法突围,陆秀夫见状,誓不投降,背着8岁的赵昺毅然投海。
史上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当陆秀夫身负幼帝跳海后,随行的10多万南宋军民竟然全不投降,不约而同地相继跳海,这片汪洋大海成了无数人的坟场。
至此,宋元战争史上实力最悬殊的崖山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彻底灭亡。
战役尾声
突围后的张世杰仍不死心,他希望奉杨太后(杨淑妃)名义再立赵氏后人为帝,以图后举,但杨太后听闻崖山海战的结局后,竟也赴海自杀,张世杰恢复无望,终在一场大风雨中慷慨赴死,溺亡于平章山下的茫茫大海中。
二月初七晨,战场恢复宁静,只见10余万具尸体浮余海面,令人不忍多看。
很快,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可怜的赵昺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个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挂着一个玉玺,一脸苍白地永远离开了人世。
端宗赵昰,末帝赵昺,死时一个9岁,一个8岁。若生在普通百姓家,他们仍是在父母膝下承欢受宠的幼儿,如今却蹈海而亡,国灭身死。呜呼!何故生在帝王家!
从军事角度看,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仅凭一腔热血抵抗,却浑然不懂战略战术,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我们不该以成败论英雄。在当时南宋灭亡无法逆转,只是时间早晚的形势下,他们在绝境之中表现出的顽强不屈的气节和义无反顾的勇气,试问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周总理在崖山视察时曾动情地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民族灵魂不死,崖山精神永存!
《后秋兴》明·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