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最有名的挂面村

在陕西,有这样一个村子,从西汉时期就开始制作挂面,时光没有让这门传统手艺消失,面香依旧。爱咥(die)面是老陕的饮食习惯,日常变着花样吃面条,biangbiang面、棍棍面、韭叶面、刀削面,汤的、干的、炒的、油泼的、炸酱的轮番上阵,于是,面食就成了陕西百姓自古以来最重要的主食,比如面条。

陕西最有名的挂面村

可有一种面,不止是口感好,更多的是寓意深远。中国人对于食物的加工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一碗面条,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陕西最有名的挂面村

虽说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可是陕西人还是放不下这筋滑的手工挂面,这倒也不能说别的东西就都不好吃,无论是嫁女娶妻,生子添喜,还是老人祝寿,都离不开细长的挂面,家家吃挂面祝福长寿平安,手工挂面自古就是秦地的特产,可以说没有吃过手工挂面的陕西人肯定不是真正的“老陕”。就像“老北京”就是喜欢酸涩的豆汁儿一样,要的就是那个味儿。

陕西最有名的挂面村

通常,挂面的制作期是在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的三月。如果过了这段时节,气温会升高,揉好的面会发酵、发酸,所以手工挂面的制作条件很严格。在西安以西约五十公里的武功县孔尹村就是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专业村。村里的挂面加工户几乎每天都会关注天气预报,次日天气的好坏决定当下是否和面。阳光灿烂最好,但只要不下雨雪,阴天有风也行,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天当中挂面被完全晾干。

陕西最有名的挂面村

这里的挂面可谓面中一绝。村民们用最传统的工艺,做出的挂面独具特色,是远近有名的地方特产。每到隆冬时节天气晴朗的时候,村子里会变得格外热闹。几乎每户人家的门前都会架上几根两侧满是孔眼的横木杠子,杠子上挂满了正在晾晒的细如发丝的面条。丝丝分明似琴弦,将村子装扮得别致有型。挂面的完整制作过程需要两天多的时间,一般经过和面、揉面、盘条、醒面、上面、开面、挂面、晾面、收面、切面、捆扎等十几道工序。美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所尊承的饮食哲学。

陕西最有名的挂面村

无论靠山、还是靠水,人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乡的美味,上午九点多,太阳出来了,开始挂面了。挂面架一般高四米左右,每一挂的面条都由最初的五十公分左右拉长到四米。根根挂面细如发丝,挂在架子上如瀑布一般。架子高,所以晾晒挂面时需借助凳子、梯子,两人协作才能完成。通常人家,都是男掌柜的在上面挂,媳妇在下面扎抻。通常,细如发丝的挂面在冬日的暖阳里需要晾晒大半天,到下午三、四点就可收面了,日落后,挂面再被移进有火炉的屋子里继续烘干至第二天凌晨,最后用大刀切成二十公分长短,捆扎后就是挂面的成品了。

陕西最有名的挂面村

中国人其实对食物的感情大多数是有很多感情的,比如思乡、比如怀旧,又比如留恋童年的味道,但是对于孔尹村的手工挂面来说,挂面不只是挂面,更是对生活有着浓浓的味道,还有悠悠的岁月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