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教師資格筆試真題 · 每日練(8)

距離考試越來越近,大家複習的心情是不是也變得焦慮起來了?穩住別慌!適當的焦慮有助於複習效率的提高,緊張感可以讓你始終保持神經緊繃,提高注意力,增強記憶力。所以,大家按節奏複習備考,刷題打卡,靜待考試的到來吧~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中小幼科目二的題目,小夥伴們一起來刷題打卡吧~

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

材料分析

1.星期一,小班的鬆鬆午睡時一直在哭泣,嘴裡還不停地念叨:“我要打電話叫爸爸來接我。”“我要回家。”教師多次安慰,他還一直哭。教師生氣地說:“你再哭,爸爸就不來接你了。”鬆鬆聽後情緒更加激動,哭得更加厲害了。

請簡述上述教師的行為,並提出三種幫助幼兒控制情緒的有效方法。

答案及解析

1.【答案】這位教師做法是不對的,她的做法其實就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教育——“以暴制暴”。

【解析】“再哭爸爸就不來接”這樣的嚴懲、恐嚇和威脅性質的語言,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還會使幼兒喪失心理安全感。面對幼兒的負面情緒不正確的做法有:打罵、恐嚇、哄騙、取消權利、講大道理、給孩子定性、貼上膽小或壞脾氣等的標籤。

正確的做法應為:採取積極的教育態度,找到幼兒情緒激動的真正原因,尋找情緒背後的需求和想法,及時安慰,引導孩子宣洩負面情緒,提供緩解情緒的物品等。

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種,轉移法。轉移法是指把注意力從產生消極否定情緒的活動或事物上轉移到能產生積極肯定情緒的活動或事物上來。

第二種,冷卻法。當幼兒情緒強烈對立時,成人要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平靜幼兒的感情上,使幼兒儘快恢復理智,而不要“針尖對麥芒”,可以採取暫時不予理睬的辦法,待幼兒冷靜下來後,讓他想一想,反思一下:自己剛才的情緒表現是否合適,要求是否合理等等。

第三種,消退法。對待幼兒的消極情緒可以採用條件反射消退法。

總之,在教師的情緒關注和培養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情緒會逐漸豐富,自我調節水平也會日益提高。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選擇題

2.小學《品德與生活》的教學目標應隨著兒童生活及活動過程的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應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這段話說明該課程具有()。

A.生活性

B.綜合性

C.開放性

D.活動性

3.張老師開始上《愛因斯坦與小女孩》時說“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而且還會拉小提琴。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他的故事。”這種導入方式是()。

A.直接導入

B.經驗導入

C.故事導入

D.直觀導入

4.烏申斯基認為,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這一觀點要求小學教學應當遵循()。

A.啟發性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5.根據載體的不同,可以把課程資源劃分為()。

A.校內課程資源與校外課程資源

B.教授化課程資源與學習化課程資源

C.條件性課程資源與素材性課程資源

D.文字性課程資源與非文字性課程資源

6.《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規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內容由地方和學校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要求自主開發或選用,該課程屬於()。

A.國家規定的必修課

B.國家規定的選修課

C.地方規定的必修課

D.學校規定的選修課

答案及解析

2.【答案】C

【解析】《品德與生活》在課程標準中指出,課程具有開放性的特徵,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教學目標隨著兒童生活及活動過程的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課程評價走向開放、多元,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考點】小學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

3.【答案】A

【解析】直接導入是指上課伊始,教師直接闡明學習目標和要求以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通過簡短的語言敘述、設問等引起學生的關注,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情境。

【考點】教學過程設計

4.【答案】B

【解析】兒童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要求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來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從而理解知識。

【考點】教學原則

5.【答案】D

【解析】按照空間分佈的不同,可以把課程資源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從課程範式的角度,可以把課程資源分為教授化課程資源和學習化課程資源。按功能特點可以把課程資源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

【考點】課程的構成要素

6.【答案】A

【解析】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其具體內容由地方和學校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要求自主開發或選用,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可與地方、學校自主使用的課時結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考點】小學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

選擇題

7.魏斌經常想“人為什麼是兩條腿”,一天想好多次,明知道沒必要卻又無法控制,以至於影響學習和生活。他的心理問題屬於()。

A.強迫症

B.焦慮症

C.抑鬱症

D.恐懼症

8.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在成人的指導下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維果斯基稱之為()。

A.教學支架

B.最近發展區

C.先行組織者

D.互動協作

9.曉東在解決了困擾他許久的數學難題後出現的喜悅感屬於()。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效能感

10.小影認為做事應該盡善盡美,絕不容許有任何差錯,因而平時稍有失誤就極度焦慮、張老師通過改變認知偏差來幫助她克服這種焦慮情緒。這種心理輔導方法屬於()。

A.強化法

B.系統脫敏法

C.合理情緒療法

D.消退法

11.劉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網絡謠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絕網絡謠言”的共識,共同提出相應的具體要求並被全班同學所認可。這種品德培養方法屬於()。

A.有效說服

B.樹立榜樣

C.群體約定

D.價值辨析

答案及解析

7.【答案】A

【解析】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症狀為主的神經症,其特點為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並存,兩者的強烈衝突使患者感到焦慮和痛苦。

【考點】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8.【答案】B

【解析】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考點】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9.【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人認識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主觀體驗。

【考點】中學生情緒情感的發展

10.【答案】C

【解析】理性情緒療法(RET),又稱合理情緒療法,是由艾里斯在美國創立。他認為,人的情緒是由他的思想決定的,合理的觀念導致健康的情緒,不合理的觀念導致負向的、不穩定的情緒。

【考點】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

11.【答案】C

【解析】利用群體約定是指利用集體討論後做出的集體約定,來改變學生的態度。

【考點】德育方法

題目做完了別忘了留言打卡

做錯的題目要仔細查看解析

必要的話,整理到錯題集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