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哪位皇帝是在国家就要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

一只土木攻城狮


说到力挽狂澜的帝王,明代宗朱祁钰绝对算得上。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他的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被迫当了皇帝。各位没有看错,这朱祁钰做皇帝确实是被迫的,因为他本来是非常不想当这个皇帝的,无奈皇帝哥哥被俘,而且瓦剌大军压境,而京城的精锐在土木堡中几乎损失殆尽,防御空虚。在此危急时刻,必须一位年长的君主出来稳定军心民心,朱祁钰实在推脱不了,只好忐忑不安得做了皇帝。后来瓦剌大军进犯,在于谦,石亨等领导下,数次打退了瓦剌大军的进攻,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否则的话,明朝如果当时选择另一条路——南渡的话,必将重蹈宋朝的覆辙。这件事虽然主要是于谦的功劳,但是朱祁钰临危受命稳定人心,其功劳亦不可没。





煮酒尝历史


这个还真有,正是明宪宗,那个被黑的一塌糊涂的成化皇帝!

这位倒霉皇帝,一辈子都替那白痴老爹收拾烂摊子不说,天灾人祸样样来,简直非要他成为一个亡国之君,然而就是种种困难,反而被他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硬生生的变成了中兴。

《罪惟录》中记载,明宪宗期间,天灾用了一句话评论,那就是,无有酷于此二十三年者。

是年,两畿、川、广、荆、襄盗贼大起。道路不通。安南、乌斯藏入贡。

成化元年春正月乙卯,享太庙。己未,大祀天地于南郊。甲子,都督同知赵辅为征夷将军,充总兵官,佥都御史韩雍赞理军务,讨广西叛瑶。二月戊子,祭社稷。甲午,耕耤田。三月庚戌,四川山都掌蛮乱。丁巳,释奠于先师孔子。

秋七月己酉,免天下军卫屯粮十之三。甲子,振两畿、浙江、河南饥。八月丁丑,工部侍郎沈义、佥都御史吴琛振抚两畿饥民。辛巳,瘗暴骸。庚寅,毛里孩犯延绥,总兵官房能败之。

冬十二月癸卯,抚宁伯硃永为靖虏将军,充总兵官,太监唐慎监军,工部尚书白圭提督军务,讨荆、襄贼。是月,韩雍大破大藤峡瑶,改名峡曰「断藤」。

乙卯,硃永大破荆、襄贼刘通于南漳。闰月癸,振南畿饥。乙未,硃永击擒刘通,其党石龙遁,转掠四川。

乙巳,免今年天下屯粮十之三。壬子,杨信为平虏将军,充总兵官,太监裴当监督军务,御寇延绥。

 秋七月辛巳,封弟见治为忻王,见沛徽王。戊戌,毛里孩犯固原。八月丁巳,犯宁夏,都指挥焦政战死。丁卯,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

以上种种记载,只是成化年间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就是这些看似轻飘飘的记载,却蕴含了极大的危机。

 

荆襄百万流民造反、四川蛮苗造反,两广壮瑶造反、宁夏陕西土官造反,扬州盐商造反,两京盗贼都在横行肆虐。

忠上疏言:「臣先后招抚流民复业者九十三万余人,贼党遁入深山,又招谕解散自归者五十万人。俘获百人,皆首恶耳。今言皆良家子,则前此屡奏猖獗难御者,伊谁也?贼党罪固当死,正因不忍滥诛,故令丁壮谪发遣戍。其久附籍者,或乃占山四十余里,招聚无赖千人,争斗劫杀。若此者,可以久居故不遣乎?臣揭榜晓贼,谓已杀数千,盖张虚势怵之,非实事也。且圭固尝身任其事,今日之事又圭所遗。先时,中外议者谓荆、襄之患何日得宁。今幸平靖,而流言沸腾,以臣为口实。昔马援薏苡蒙谤,邓艾槛车被征。功不见录,身更不保。臣幸际圣明,愿赐骸骨,勿使臣为马、邓之续。」帝温诏答之。

在项忠的奏章中,就记载了他先后招抚九十三万余人,可见这叛乱规模之宏大。

这还是内部矛盾,其中外部矛盾也不少。

在那个白痴老爹,复辟后又送了一波,把河套都丢给了蒙古,而今蒙古不断侵略,进犯宁夏和陕西。

河套乃是中原王朝,必争之地,关于河套之地,中原王朝与胡人、蛮夷可是打了几千年,却被那个白痴明英宗给葬送了。

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后与硃永、许宁击败之。

还有建州女真崛起

吐鲁番侵犯哈密卫,并最终占领哈密卫。

内部有大盗石龙、刘通。

外部有蒙古英雄,满都鲁,梅都海,达延汗。

女真头领则是李满柱,董山,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

然而最终全部被明宪宗平定,河套也被收回,至于后面河套丢失,则是他那儿子,明孝宗的锅,这个被文人吹起来的皇帝,真探究起来,除却某些方面,政治上当皇帝,简直就是一无是处。

南剿大藤峡,西抚郧阳流民,东犁女真虏庭,北疆主动出击大破蒙古收复河套,短短十几年之内,从崇祯开局,变成了仁宗局面,可见其能力。

这位皇帝,开局和崇祯一样,都是天灾人祸,流民四起,外部大敌压境,却能够硬生生的扭转乾坤,转危为安。


筱谈天下


历史上有很多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的皇帝,比如唐肃宗李亨、或者明代宗朱祁钰。不过两个人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臣盖过了他们的风头。



今天说一个挨骂的人吧——赵构,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昏庸无道、软弱无能,而且还擅杀忠良岳飞,所以他在历史饱受骂名。在越关的眼中他也确实是一个无道而且擅杀忠良的人,但他却并不是一个软弱昏庸的人。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金国俘虏,北宋因此灭亡。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北方基本陷入了金国人的手中,宋廷内部也出现了大量的分裂势力,南方爆发诸多起义事件,全国各地土匪横生。



赵构在应天府即位称帝后,慑于金国的军威选择了南逃。1129年赵构逃至临安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了兵变,并且强迫赵构退位。由于各地将领的支持,最终这次兵变被赵构平定了下来。

1130年,赵构终于取得了喘息之机,腾出手来抽调、安排军消灭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巩固南宋的政权。之后在防御金兵上也做了很多部署,命令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地区的防务。

但赵构吸取了苗刘兵变的教训,为了防止将领做大反叛,所以在朝廷中任用了大量主和派人员平衡在外的将领。



1132年,南宋政权初步稳定,在整个南方站稳了脚跟。在其后的几年间,赵构也是支持北伐的,所以各路宋军在对金的战争中不断取胜。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些将领之中有一些功大势重,而且当时的南宋财政已经接近枯竭,为了避免这些将领做大,也为了稳定南宋百姓的反感情绪,最终赵构停止了北伐。

1141年,赵构为了保住半壁江山,所以向金国屈膝求和,并且制造了冤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忠心耿耿的岳飞。



总结来说,赵构是一个精通厚黑学的人,他的做法令人不齿,是一个典型的宵小之辈。但其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击退了当时强大的金国军队,稳定了南宋内部各派势力,还平定了南宋境内了农民起义。应该算是一个力挽狂澜的皇帝。


我是越关


在历史上,逆天改命的人也有,诸如唐肃宗李亨、宋高宗赵构、清太宗皇太极等都是改变天命,再造天下的人。

1、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北17郡转瞬瓦解,东都残破,潼关战败,天子西逃,大唐一片亡国景象。

在马嵬驿之变后,太子和唐玄宗分道扬镳,北上灵武称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肃宗)

集结朔方、河西及西北各镇以及回纥的军队,筹集军饷,挑选统帅,一年多的时间部署,在安禄山死后,叛军内部有瓦解。

肃宗对叛军发动总攻,开启收复两京之战,两个多月的时间唐军就克服两京,天下归心,等于再造大唐。

(安史之乱)

2、宋高宗赵构

许多人以为赵构无能、软弱,南宋的天下全是将军们的功劳。其实南宋相较于南明有两个优势,第一法统争议下,第二皇帝亲政负责。

(高宗)

赵构在渡江后,多次组建编制部队,逐步提高中枢的权力;在财政供给上,优先供给军队。

相对而言,这位经历过苦难的君王非常懂得帝王之道,内忧外患中保持江南半壁。

(宋金战争)

3、皇太极

一般人以为皇太极继承了一个强大的政权,且皇太极谥号是“宗”,水平一般。

其实皇太极继承的政权,基本是一个风雨飘摇的部落政权,内部八旗旗主各有想法,满汉矛盾尖锐。外部封锁严谨,明军也在整军备战。

(皇太极)

皇太极在其后的十年里,军事上打开生存空间,对内缓和了满汉关系,加强了汗权,并善待明朝方面的人才,在明清战争中逐步占据优势,天命向皇太极这边转移。

(明清战争的一次重要节点)

历史上有很多雄才大略的人,他们表现方式不一,取得成果不一,但不妨碍他们的优秀。

参考文献: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

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清太宗实录》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这说一个找骂的答案吧,慈禧太后。她不是皇帝,但是却是大清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

慈禧现在被骂一点也不冤枉,毕竟晚清那点破事确实够丢人的,而且慈禧后来“量中华之物力,街与国之欢心”可谓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但是如果以中国传统观点来看,慈禧绝对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政治家。

大清朝在道光、咸丰的时候是真的已经快完了(当然和洋人关系不大,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其实很有限,这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灭亡,大清200年要到头了),太平天国这种等级的民变在历朝历代都是要亡国的,你想想黄巾起义后的东汉;黄巢起义后的大唐;宣和暴动,方腊起义后的大宋;李自成起义后的大明......都撑了多久呢?

大清经过太平天国后,可是还挺了六十年,甚至还一度中兴,这一点最高统治者慈禧居功至伟!

那么,为什么她没有改变中国的国运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慈禧只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家,而不是改革者,他只能勉力维持封建统治,却不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只要维持大清的统治,什么方式都可以用:放权给汉臣一样,出卖国家利益给列强也一样......

所以大清只能灭亡,这是定数。


国史拾遗


悟空问答,寅哥解惑。这样的皇帝还真有,那就是距今2000年的汉昭帝!准确的说应该是汉昭帝团队!

有人会说了,汉昭帝的父亲汉武帝不是千古一帝吗?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大杀匈奴,汉朝进入鼎盛时期!这不是与问题不符吗?那实际上是表面上的汉朝!在汉武帝晚年,由于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汉朝在汉武帝晚年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这时的汉武帝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已经风烛残年了,没有精力和时间来处理问题了,这项工作就只能交给继任者汉昭帝来实行了!

汉昭帝年龄太小,实际掌权的是霍光,金鈱缇,桑弘羊,上官桀等辅政大臣,后来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否定了汉武帝激进的治国理念,恢复了休养生息,汉朝接近崩溃的国民经济才逐渐恢复。后来上官桀和燕王刘旦密谋造反,被汉昭帝和霍光联手摧毁,成就了“成王不疑周公,昭帝委任霍光”的历史佳话!也正是昭帝君臣的协作,才有了后来的昭宣之治!汉朝能够延续到王莽篡政,这些功绩都是历史所铭记的!

半小时耕耘换您三分钟品读!我是寅哥解惑,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的关注!




寅哥解惑


开国之君听说过,亡国之君也不少,唯独这个在国家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所见不多,好在不多不等于没有,仔细梳理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还真有那么一位,也可能是仅此的一位,那就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刘秀是正儿八经的汉族皇室宗亲,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的一支,到了刘秀这,王侯的地位在推恩令作用下,已经是个小小的县令一级了!

这里先说说推恩令,大家基本上都是历史课本中了解这一政策,汉初分封诸侯王,王国拥有独立的财权和武装,护佑中央,但是这些全是熏天的诸侯王基本上都会在经过短暂发展后势大难制。

在推恩令以前就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很快被平息,但也让当政者看到了诸侯国对于中央王朝的威胁,因此到了汉武帝刘彻这一代就想着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推恩令应运而生,不过话说回来推恩令是一个很高明的“削藩”手段,自古以来“削藩”不动用武力不打仗的,还真就唯有这个推恩令,简单来说就是把诸侯王的土地雨露均沾的分给诸侯王的儿子,汉朝的规矩,侯以下的爵位归郡管辖。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汉武帝是用的“赏赐”的表述,也就是说把原来只分给嫡长子的土地和人口,见者有份的分给诸侯王所有的儿子,这不但没有引起不必要的战乱,反而给汉武帝刘秀带来了声名。

到了汉光武帝这,他爷爷的爷爷是长沙定王,他爹一辈只是个县令,汉光武帝充其量就是个豪族了这就是推恩令实施下来的效果。不过不像大家普遍认识的那种宗室子弟多纨绔,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个例外。

在西汉经过王莽二十余年的动乱之后汉光武帝刘秀可以说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为了续上刘氏宗兴,刘秀特意把国号定为“汉”,后世称东汉,以与刘邦的西汉区别。


历史三日谈


有人曾经在这样的局面下翻盘:王朝两百余年,遍体沉疴,两京沦陷,十三省处处烽烟;天子北狩而崩,幼帝新立,内有权臣,外有藩镇,无尺寸之兵,乏充饷之银。十五年后,天下治平,大军远征天山,巨舰耀武扶桑。


芋头170900173


颇有几个,但是事实上的开国之君不能算,比如汉光武帝刘秀,不能算力挽狂澜,只能算开天辟地又一朝代。下面举几个例子:

1.汉宣帝刘询,刘询即位时,权臣霍光仍在,但是他很好的安抚了霍光,避免了内讧。然而,霍光死后,霍氏家族不甘心既得利益要失去,准备叛乱,由于他们掌握了很多要害岗位,所以一旦成功,大汉必亡!宣帝成功挫败了霍氏力量的威胁,挽救了大汉!后来形成了“孝宣中兴”的大好局面,他也成为西汉仅有的四个有庙号的皇帝——汉中宗。

2.唐肃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李亨,在安史之乱长安被攻破、玄宗西逃四川的路上,脱离队伍到灵武即位,指挥平叛,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作为最高领导人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3.宋高宗赵构,赵构有杀忠臣岳飞之罪,但也有延误宋朝国祚之功劳,功是功,过是过。岛上如果他不杀岳飞,南宋会很强大,但是毕竟他延长宋朝国祚100多年,比南明那几个不成器的皇帝好不少。

4.明代宗朱祁钰,当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当时的危机已经有了亡国的危险,朱祁钰在兵部尚书于谦等的拥戴下即位,稳定了军心士气,挫败了瓦剌的阴谋和进攻,功劳很大。虽然在后来英宗复辟后把朱祁钰说的一无是处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后来明英宗朱祁镇死后,历代逐渐给明代宗平反,肯定他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功劳。

5.清圣祖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当时三藩之乱已经占领半个国家,威胁甚大。



磨史作镜


题主所提出的关于历史上有没有哪位皇帝是在国家就要灭亡之际力挽狂澜拯救自己国家的,其实我们中国的历史总是充满神奇的色彩,因为古代的皇帝比较多,他们经历的时代也各不相同,所以什么样皇帝都有。既有开国明君,自然也有亡国昏君。哪一位皇帝在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力挽狂澜呢?北汉时期的周世宗柴荣应该算一个。


周世宗柴荣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与为难发生在周太祖郭威去世之后,那时候周世宗柴荣作为周天祖的义子却很荣幸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当时北汉国主刘崇见到周世宗柴荣称帝心里很是不满,就想推翻这位新皇帝,于是就有了北汉最为著名的高平战役。刘崇为了达到推翻柴荣的目的请人道契丹去要兵,很多人都知道契丹对中原可是虎视眈眈,一直都是中原的仇敌,契丹调派三万大军助刘崇攻下皇城拿下柴荣,这也让北汉造成了不少的危机。


周世宗的大将亲自带着两千余人的兵力去攻打刘崇,但是手下的大将粗鲁没有谋略,陷入敌人的包围被杀死,最后也是把自己给搭上了。在这样万般危险的绝境当中,柴荣接到战报十分的生气,想要御驾亲征亲手解决这一场战乱,但是身为新国主的柴荣想要出征,大臣们必定是不赞成的。都觉得新皇帝刚刚登基,国家大局还未稳定,如果现在出征遇到什么危险,那我北汉不知道会遭受到什么样的不稳定的局面,可那样的情况下不出征的话很容易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局势。如果自己不出征的话那岂不是要自取灭亡,于是不顾一切阻挠带着一批精锐力量出征了。虽然当时的柴荣年轻没有太多的作战经验,但是有勇有谋,并且身边有很多身经百战的大将们,他还会怕什么?



然而刘崇因为有了契丹的帮助,并不惧怕柴荣,觉得柴荣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也就自然不把柴荣放在眼里,正因为刘崇的轻敌才让柴荣可以趁虚而入打得刘崇一方损伤很严重,很多人弃械投降,有了这样一次成功之后,柴荣这边士气高涨乘胜追击把契丹赶回了自己的国家,从此不敢再到北汉撒野,与此同时刘崇也被俘成为了阶下囚。这一场高平战役扭转了北汉将要灭国的局势,并让北汉从一个弱国直接变成了强国。

如果周世宗柴荣当时听从大臣们的意见不亲自出征,或许刘崇的目的就很轻易的达到,自然柴荣也就被赶下皇位,北汉的历史或许也就被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