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并非现代人独创 而是春秋时代就有的传统美德


“打包”这种做法并非现代人的独创,其实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有这种传统的美德,吃不了兜着走,天经地义,为何要故作“大方”,丢掉仍然可以食用的东西呢?

先哲孔子很讲究饮食,他从不吃不合乎节气时令蔬菜,宰割不端正的猪肉,火候不恰当的米饭,但他老人家却提出“吃不了兜着走”—— 是“打包”理念的倡导者之一。

天子宴请外宾,“既飧,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孔子主张把那些吃不了的牛肉、猪肉、羊肉带回外宾下榻的宾馆,可以继续食用。

宋朝时,有一位读书人赴宴,发现有半只鸭子没吃完,就悄悄用荷叶包裹起来,藏在衣袖中,准备带回家下顿再吃。

那时候上流社会很富有,这种行为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读书人和大家告别的时候,藏在袍袖中的半只鸭子掉落下来,很多人嘲笑他的行为,文人把这事儿记在了笔记当中,其实,应该受到嘲笑不是这个读书人,而是那些自以为是,嘲笑读书人的那些蠢货。

北宋文豪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老苏不是无病呻吟,他说的是朋友们聚餐,吃饱喝得了,把一些剩下的食物“打包”,拿回家给自己的儿子吃。


宋朝宰相司马光牛不牛?他贵为一国宰相,晚年在洛阳请朋友吃饭,饭局结束,他把吃不了的饭菜通通“打包”,带回去给家人吃。并美其名曰“真率会”,调侃自己的“抠门”行为。

“真率会”的意思是,朋友之间,有啥说啥,当然也有啥吃啥。司马光主张在饭局上尽量少点菜,够吃就可以,剩下的,就“既食而携其余”,“打包”给没有品尝到美食的人尝尝鲜。有人认为司马光太小气了,其实,做为宰相,司马光可谓见过大场面的人物,他二十岁就中进士,当了几十年的官员,啥山珍海味没吃过?

司马光退休的时候,得到了朝廷赏赐价值百万,他把一半送给穷困的亲朋,另一半捐给了官府,用做周济贫民,而自己晚年在洛阳养老,买一栋房子,都得靠同事接济,为啥?不能浪费的一点也不能浪费!这正是朝廷重臣征服、感染大众的人格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