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四——饊子麻花

上期回顧

在昨天臉哥給大家介紹的是老北京灌腸這款傳統小吃,老北京灌腸分為大灌腸和小灌腸兩類,如今市面上售賣的大多都是小灌腸,小灌腸是以澱粉紅曲等材料攪成糊狀蒸熟再用豬油煎炸而成的,撒上蒜汁之後,吃起來外焦裡嫩,又有一股肉香味,味道堪稱一絕。

1

麻花,是我國特色的一種油炸麵食,其吃起來十分香脆,根據其產地的飲食習慣不同,不同地區產出的麻花又有著不同的風味,比如天津衛就擅長製作大麻花,而湖北崇陽地區擅長製作小麻花, 此外還有以油酥出名的山西稷山麻花,陝西咸陽的咬金大麻花等等。總之“麻花界”可以稱得上是群英薈萃,百家爭鳴,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而正是這些特點與美食的交匯融合,構成了如今各式各樣的飲食文化。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四——饊子麻花

2

老北京城歷史悠久,無論文化歷史還是美食都有它獨特的一面,而既然提到了美食,我們上面的所說的麻花自然也包含在內,是的,今天臉哥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老北京的一款清真小吃,叫做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相比其他麻花來說,口感更加酥脆,香甜可口,並不像其他麻花吃起來那麼堅硬,即使是中老年人也可以嚼的動。而它的製作步驟是要先把紅糖,糖桂花,鹼等等調料放在溫水中溶化,然後將麵粉混入水中和麵,搓成細條捲成麻花狀餳一會,之後放入油鍋煎炸至變成金黃色就可以了,雖然聽著好像挺簡單的,但要真的想做出好吃的饊子麻花,沒點手藝還真不行。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四——饊子麻花

3

饊子麻花是老北京的清真小吃,之前叫做“寒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在當時,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曾寫過“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而這個“餦餭”後來經考證,指的是寒具,也就是饊子麻花。另外在唐朝時,民間也傳頌過一首叫做《寒具》的一首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由此可見,饊子麻花可是小吃界貨真價實的“老牌大哥”,已經流傳兩千多年了。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四——饊子麻花

4

說起饊子麻花,其實跟我國的傳統節日寒食節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寒食節的來源相傳是晉文公重耳在沒執政之前,曾被人追殺,而大臣介子推誓死追隨,後來因找不到食物,重耳差點餓死,介子推便從自己腿上割下肉給重耳吃,重耳知道這件事之後十分感動,承諾以後一定不會忘了重耳的恩情,然而等後來重耳掌權,成為晉文公之後,卻忘了介子推這個跟隨自己的大臣,直到後來介子推的鄰居為其打抱不平,往城門上貼了一封書信,晉文公才想起來此事。懊悔之中的晉文公派人請介子推出山受賞,但介子推不願出山,所以晉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想逼迫介子推出來,但沒想到介子推寧死不出山,最終被燒死在山中,這讓晉文公悔恨交加,於是將罪過遷怒於火,命令所有子民在介子推死去的前三天禁止煙火,這也就是後來的寒食節。不過,當時還是古代,人們沒有發電的能力,禁了煙火百姓吃什麼呢?答案就是寒具,寒具也就是饊子,是經過油炸, 能夠放置一段時間不壞的麵食,口感酥脆。當時百姓家家戶戶都吃饊子度過寒食節,後來一傳十十傳百,寒食節吃饊子的傳統就這樣傳播開來,再後來,饊子逐漸衍生出瞭如今的饊子麻花,所以如果說饊子麻花是由寒食節而興的話,也不算過分。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四——饊子麻花

5

如今的撒子麻花,被評為“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而北京地安門小吃店製作的饊子麻花,更是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華名小吃”,受到人們的歡迎,而這從2000年前流傳下來的麻花,不僅味道香甜,還蘊含著濃郁的歷史氣息,如此有故事的小吃,身為吃貨的你,不去嚐嚐嗎?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四——饊子麻花

更多精彩美食介紹請進入我們的官方網站“大運河文化在線”或者關注公眾號“大運河文化在線”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