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高平饊子,俗稱煮饊子,實際上是用油炸饊子。在高平凡兒女結婚典禮開鎖、小孩滿月,皆用饊子燒香祈福,敬獻神靈及祖先。


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民謠:“圓羊大饃饃贈孩子,酥脆麻糖炸。”饊子是高平男女結婚時,家中辦喜事必備的食品,但用途不同。圓羊大饃饃是給完婚男子或女兒做下的,饊子麻糖是用來燒香敬神後贈送給親戚鄰居的。

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饊子,古稱“寒具”又名“細環餅”、“捻頭”,是高平一種古老的傳統敬神食品。據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齊民要術》載:“細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麵,若無蜜,煮棗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饊子,即寒具,冬春可留數月,及寒食禁菸用之,故名寒具。”“饊子味甘、鹹、無毒。利大小便,潤腸,溫中益氣。”

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饊子”是一種好食品,但做起來可不簡單。須由鄉間名廚持專門手藝才能煮成,皆嫡系祖傳,外人皆不得法。否則,煮出的“饊子”,不僅形狀不美觀,而且不喧、不香、不脆、不鬆散。

去年夏天,我趁自家煮饊子之機,曾特意留心觀察過寺莊鎮趙家山村鄉間名廚趙紀萍師傅煮饊子的詳細過程。


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煮饊子,是一件費時費工費神也費錢的事情。“煉四兩生鐵,生一次爐。”哪怕你只炸一斤面的饊子,都得具備條件按程序來做。根據趙師傅的吩咐,首先,生兩個爐子,碳旺火,溫火各一個;細羅一面、細玉米麵若干斤做墊面、高粱秸梢尺半長兩支、白色乾淨布二尺見方三、四塊,還得準備充足的食油,“一油二面”即一斤食油可煮二斤面饊子。

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趙師傅先用面盆盛白麵精粉兌冷水,用勁和麵揉成麵糰,反覆揉好放在盆裡餳幾分鐘,羅細玉茭面做襯面入簸箕中,把揉光滑餳後的麵糰放入簸箕中再去餳,待餳到一定程度取出,切成若干長塊,放入另一個簸箕內,墊上襯面用白溼布捂嚴第三次去餳,二十分鐘後,把面塊取出來搓、劑、拉,逐漸由粗麵條搓成筷子粗細條狀邊扯邊盤入簸箕成圓形,盤一層羅一層薄薄的襯面,直至把10斤麵糰全部盤入兩個簸箕中,再用白溼布蓋嚴;這時趙師傅打開自己帶來的編織袋,取出一把煮饊子的專用長鐵鑷子放在爐臺上、專用平底鐵鐺一個坐在旺火上,倒入食用油。鐵鐺有兩耳便於提拿,直徑約四十釐米、深約九釐米。首次倒油二斤多,待油燒滾後就開始抻面煮饊子了,邊炸邊填油。

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趙師傅做饊子動作麻利,只見她揭起白溼布,把簸箕內盤著的細麵條纏繞在左手指上,右手指扯開面條,緊接著拿兩支秸梢抻開面條入油鐺,稍炸後兩支秸梢上的麵條迅速交叉摺疊,饊子成形,再煮半分鐘抽秸梢,微黃色饊子就飄浮在了油麵上,像一把玲瓏的摺扇,又像一片散發著淡淡香味的花瓣在鐺中浮現。熱油香濃,煮出濃濃的味道。這時,趙師傅讓妻子趕緊用鑷子夾出來。這樣,一個饊子就煮成了。

饊子煮到最後須做貫錢狀的饊子,有幾摞饊子煮幾個貫錢,放在饊子最上面。寓意人們嚮往生活富裕,家庭幸福美滿的願望和祈求。

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饊子煮完後,把簸箕內、面案板上的所有玉茭面(襯面)用滾水燙後和成麵糰,做成凸形或長方形面塊狀,再用刀切成片,放入油鐺炸至金黃色撈出瀝乾,這就是所謂的“饊子麻糖”;剛煮熟的饊子發軟,須放在高粱秸梢綴成的蓋子上晾涼,一層層疊加起來,像兩三座嫩黃色的塔,放在陰涼乾淨處以備辦喜事時用。煮饊子至少得兩個人,一個師傅再配上一個幹活麻利有眼力的幫手才行。看似簡單快樂的事情,其實卻不輕鬆。

“饊子”確實好吃,香酥爽口,冷脆熱軟,易於消化,老幼皆宜。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被列為珍品,盛唐時期成為官方宴席上不可或缺的名貴細點。宋代詩人蘇東坡對做“饊子”在一首《寒具》詩裡進行了詳細描繪: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饊子”是一種精緻高貴食品,須技精、面精、油好、火好、有耐心,才能煮出形如蝴蝶又似摺扇,密如柵欄、條絲細而均勻、色澤淡黃、焦脆香酥,入口即碎的精品。

辦喜事時,“饊子”敬獻灶家老爺(即神農)、諸位菩薩神靈及祖宗後,凡來賀喜的親戚依長幼有別,分別贈六、八、十二個不等;鄰居有遠近之分每家送兩至四個不等;每個饊子配麻糖一個。以感謝親戚鄰里的支持和幫助。

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無論時代怎樣變遷,這種有著美好寓意的特色食品,定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END

高平饊子費工費時,但好吃啊

來源/高平新聞中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