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運河系列之——探尋古色古香的臨渙城

古臨渙因臨渙水而得名,也可說是因隋唐大運河而興的皖北一座古城,南風北漸,唐人貴茶,因大運河舟楫之便,使北方這裡喝茶普遍起來,再加上古鎮邊有眾多名泉,臨渙人喝茶日盛。作為歷史名鎮,自春秋戰國到解放戰爭,這裡湧現了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物、發生了一件件可贊可嘆的事件,形成了一樣樣獨滋獨味的民俗。2013年9月13日,考察組早晨七點半從淮北出發,直奔臨渙而去,探尋古香古色的臨渙老城。

行走運河系列之——探尋古色古香的臨渙城

01水門向早茶市鬧

考察組張秉政教授到臨渙茶館來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再一次走進怡心茶樓,無疑又見到了許多老朋友、老茶客。臨渙人下茶館的習俗在全國都是獨特的。常來飲茶者大都是當地上了年紀的人,這些滿臉皺紋、關節粗大的茶客,一大早從家裡出來,來到青磚黛瓦、重梁飛椽的茶館裡,從褲袋的深處掏出幾毛錢來交給店主,然後端起茶壺、拿起茶盅,來到一張陳年古董般的木茶桌前,坐在長條木凳子上,便開始慢慢地喝,細細地品,時不時地吧嗒著菸袋。就這樣喝下去,直到晚上茶館打烊時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臨渙人飲茶不僅僅停留在止渴的生理滿足上,而是作為生活方式和文化情調揉進了每一個日子。在臨渙,不管時光流轉,不管社會變遷,不管政府更迭,不管人事代謝,鄉土觀念早已化成深深的情結,植入了茶客的骨髓之中。

一股濃郁的麵食香氣隨風飄來,循著香氣的方向望去,只見爐子前的生意人正用一根火鉗把熱騰騰的燒餅從爐壁內夾出來。在遼闊的淮北平原,可以說臨渙天生就是一個情調濃郁的小吃之地,飽滿的煎包,厚實的油餅,濃豔的辣湯,紅潤的糖糕……各式各樣、琳琅滿目。

有著“皖北第一餅”之譽的臨渙燒餅自然是一種“未說先饞、聞味流涎”的地方傳統美食。“皮酥瓤柔芝麻多,一口咬出半邊月。”一個香噴噴、熱騰騰的燒餅放進嘴裡,那個酥與香啊,是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的。吃完後咂咂嘴,滋味仍在齒頰間迴盪。

據瞭解,臨渙茶館燒茶用的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取自澮河岸邊的千年回龍泉。也正是這種泉水與廉價的紅茶棒達到了不可代替的完美結合,才有了少啜享口福,多飲不撐腹、飯前增食慾、飯後助消化、閒暇舒神心,勞累解疲乏的功效。於是我們便有了一覽古泉“尊容”的好奇。


站在澮河大橋上西望,有一個突出的四方水泥構築物宛在近岸水中,這便是蓄著聖水的井了。古泉的水是靠著一根細長的管子從這裡流到岸上的。“倘得一滴泉入口,便有五載香盈懷!”考察組真真切切地欣賞到了地方民俗的一抹藍天。


02探尋蹇叔墓遺址

按照考察的行程,考察組把考察的重點放在蹇叔墓遺址上。

行走運河系列之——探尋古色古香的臨渙城

根據史料記載,蹇叔是春秋時期宋國銍邑鳴鹿村(今臨渙周莊)人,在好友百里奚的推薦下,出任秦國的右相。他向秦穆公闡述了“德為本,威濟之”的治國之道,指出了“毋貪,毋忿,毋急”的霸者三戒。蹇叔依靠出眾的才智和超群的謀略,輔助秦穆公教化民眾,實施變革,興利除害,使僻處一隅的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可以說,蹇叔的智慧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秦穆公正是因著蹇叔的輔佐才最終成就了霸業,從此一個落後的弱小國家開始領跑中華文明。於是歷史上有了“秦無蹇不成霸”之說。

“這真是一塊寶地啊!”,考察組的車子剛駛上週莊村前的小道,張教授就情不自禁地驚歎起來。萬頃碧野之中,兩邊的村莊掩映在頎楊茂桐之中,隱隱約約傳來雞鳴犬吠之聲,近前芳馥綴滿衣衫,遠處氤氳籠罩著高低錯落的農家房舍。

車子行至通往村裡的丁字路口時,考察組看到了豎立在路邊的“蹇叔墓”石牌,在標牌的周圍四處打量,卻看不到任何陵墓的影子。

一位中年婦女走過來,指著右前方一處佈滿荒草、略高於地面的土堆告訴我們:“就是這兒!”按照婦女的說法這裡還應有一塊墓碑,考察成員在草叢中摸索著,終於碰到一個硬硬的東西。兩位趕集回來的老漢路過這裡,很熱情地幫著扒開荒草,清理墓碑上面的枯葉和泥土。

經過採訪當地村民,考察人員瞭解到,這是地方名人李萼亭等於民國33年立的“重修蹇叔墓碑”,上面的刻文清晰可見:“渙鎮古銍城,蹇叔故里也。城東里許,其墓在焉。蹇叔仕秦,相穆公,豐功偉烈,詳於史冊……”

詳於史冊的東西在現實中很難找到了。看著近於平地的遺存、橫躺的墓碑和瘋長的野草,張教授唏噓不已,不停地向兩位老漢講著蹇叔的故事,反覆地叮囑他們要好好保護這片墓地。

也許沒有了墳冢陵院、遠離了人群喧囂的的靈魂,也才是最自由自在的吧!太多的人和事,都在無驚無擾的歲月裡過去了,有花香相伴的日子過去了,沒有花香相伴的日子也過去了。

03走進江淮老字號

結束了蹇叔墓的考察,考察人員又驅車來到臨渙蔣家醬品廠。這裡的醬包瓜是世上獨一無二的醬品名菜,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有著150多年的歷史。

行走運河系列之——探尋古色古香的臨渙城


據悉,醬包瓜,又稱菜中菜,外殼是圓、嫩、鮮、脆的醬包瓜,內瓤為“傾餡十樣錦,顏色有五六”的八寶醬菜。清末有詩人這樣讚美醬包瓜:“瓜風送香氣,蜂蝶亂飛雲,食之包瓜後,忘卻故鄉人。”傳承人蔣化清先生帶著我們領略了整個生產流程,從生瓜採摘,到漂洗剖切,到入缸浸淹,到充填包紮,到裝袋密封。張教授看到“江淮老字號”、“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榮譽稱號竟沒有出現在外包裝上,就為蔣先生出謀劃策起來。他建議蔣先生改用“大運河”的牌子,把醬菜與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結合起來,讓地道的醬品名菜走遍大江南北。

“醬包瓜的可人是朝夕相處之後才能完全體驗得到的,就像娶來的不太中看的媳婦,過起家長日子之後,她的溫潤、體貼、賢惠才慢慢地在丈夫的眼中開出花來。濃郁的醬香十分纏綿,人都走出好遠了,它還追著你不捨不放。”看到這,張秉政教授感慨的說道。古城臨渙就是一位樸實的土著詩人,穿越歲月的風雲,吟誦著千種萬種情韻,那一個個青綠黃白的段點,從地方歷史文化的泉流中汨汨而出。地地道道的臨渙人以平和的心態和親切的笑容詮釋著正在過著和即將到來的日子。

一天的考察結束了,可臨渙留在考察組心中的好,就如同收藏家淘到的一件稀世青銅器皿。在這裡歷練了眼光,就再也沒有看不清的溝溝坎坎。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