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二——炒肝

上期回顧

在上期臉哥給大家介紹的是素食小吃豌豆黃,豌豆黃是用豌豆為原材料,碾碎之後煮成糊狀再進行冷凍的一種春季小吃。豌豆黃味道香甜,口感順滑,過去常常放在蓋著藍布的獨輪小車裡售賣,是春季時廟會集市裡的主要小吃之一。

1

說起來,臉哥也算個肉食主義者,上次提起的豌豆黃,雖然味道不錯,但是十分清淡,這對於好吃肉的臉哥來說,無疑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所以今天,臉哥就給大家換換口味,介紹一道葷菜。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二——炒肝

2

今天說的這道菜,是北京地區傳統的小吃之一,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作為一款“老牌小吃”,除了小吃店裡有它的身影以外,它還是老北京人早點裡的常客,這道菜就是炒肝。

炒肝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是以豬的內臟,大腸為原料,以蒜為輔料,經過澱粉勾芡而製成的小吃。做好的炒肝湯汁晶瑩透亮,豬腸肥滑軟爛,豬肝細嫩鮮香,雖是肉食但吃起來並不油膩,口感醇厚香郁,是許多“肉食主義者”青睞的食物。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二——炒肝

3

不過,炒肝雖然名為炒肝,但實際上主要食材是以豬腸為主,肝臟僅佔總食材三分之一左右,另外製作方式也不是炒的,而是煮的,其大致做法是先將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然後用清水加醋洗淨,添加各種佐料進行煮制,熟後撈出晾涼切成小段。之後將豬肝切成薄片加上八角等調味品一起翻炒,炒熟後放入鍋中再與切成小段的豬腸一起烹煮,最後放入澱粉進行勾芡,再撒上蒜末等調料攪勻,這樣,一碗炒肝就做好了。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二——炒肝

4

關於炒肝的發明,有這麼一個故事:在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衚衕有個賣白水雜碎的“會仙居”,經營會仙居的是劉氏兄弟三人,這哥仨任勞任怨,十分勤勞,但是生意並不紅火,於是哥仨便想將白水雜碎進行改進,恰好當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常常光顧北京小吃店,與劉氏兄弟很熟,知道他們的想法後,便給他們出主意:你們把白水雜碎的心肺去掉,加上醬色後勾芡,名字就叫炒肝,這樣或許能吸引人。如果有人問為什麼叫炒肝,你們就說肝炒過。劉氏三兄弟一聽,是個好點子,於是馬上著手改進,這樣,炒肝就出現了。

炒肝出現之後,馬上就成了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京味小吃,各家飯店小吃鋪紛紛效仿,一時間風靡一時。

不過有句話說得好“人怕成名豬怕壯”,隨著會仙居生意越來越好,競爭對手也是紛至杳來,而有一家開在會仙居對面的“天興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天興居用更加優質的選材,更加嚴謹的製作方式而聞名,漸漸生意越來越好,甚至超過了會仙居,後來到了1956年,為了響應公私合營的政策,會仙居和天興居合二為一,但招牌仍以天興居為準,合併後的天興居更是集合了兩家炒肝店的優勢,做出的炒肝人人稱讚,並且一直流傳到現在。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二——炒肝

5

如今天興居製作的炒肝依舊出名,並且在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而炒肝也成為了“老北京小吃十三絕”的其中一員,是代表老北京小吃文化的重要成員,不過與滷煮類似,由於炒肝選用的原材料原因,有些人對它是敬而遠之,但臉哥在這裡引用宋代詩人陸游的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一名吃貨,臉哥還是建議大家要敢於嘗試,萬一哪天就因此發現了自己心儀的美食呢?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二——炒肝

更多精彩美食介紹請進入我們的官方網站“大運河文化在線”或者關注公眾號“大運河文化在線”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