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这样教最有效

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对他们说「No」很容易,却可能埋下后遗症。父母就像孩子的领导人,要怎麽聪明的说「Yes」,适时又有技巧的说「No」,培育有自信、懂得判断的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这样教最有效

2岁的小男孩在公园想去拉一只大狗的尾巴。

4岁的小女孩问,可不可用生日蛋糕当晚餐?

7岁的小学生问,可不可请假一天不要上学,这样就可以在家打电动?

14岁的青少年问,今晚可不可以在女友家过夜?

做为父母的一大挑战,就是常要对这些奇怪的问题说「No」。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这样教最有效

但是,父母常常先大喊「No」,会不会让孩子以后一听到「No」就先吓一跳,其他都听不进去了呢?

当然会,而且结果可能更糟!

纽约州立大学的教授葛韩(Glenn Geher)在《今日心理学》的一系列文章提到,说「No」是最简单的答案,不用花时间沟通、陪伴他们继续完成所问的事、更不用在出现不好的结果时帮忙善后。但是,如果什麽都不假思索的说「No」就结束了,结果可能会让孩子以后也什麽都不假思索的发问,不会自己先思考与判断,而且伤害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心理学研究发现,性格比较灰暗冷漠、过分自我感觉良好、喜欢操控别人、无视别人感受、喜欢拒绝别人的成人,常常就源自拥有这样喜欢说「No」的父母。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这样教最有效

可爱的小女孩玩算盘

怎样算是喜欢说No的父母呢?如果一天要说上几十个类似「No」的负面否定词,就要思考戒「No」。

因为父母在家,也像是孩子的领导人。大人都不希望办公室的上司一直否定我们的想法,希望他们了解我们,支持、鼓励我们,让我们觉得受到肯定、有安全感、建立信任,得以继续往前走,不断成长,完成目标,获得成就感。当我们的想法有问题时,我们期待上司能够带领我们转念,思考原委孩子对父母的期待,也是一样。葛韩进一步说明,经常肯定孩子的想法,哪怕只是部分肯定,都可以在家中塑造正向、温暖的环境,也可以建立孩子的信任与信心,陪伴孩子度过各种成长风暴。尤其,可以释放孩子的想象力与潜力。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这样教最有效

妈妈和宝宝

用对方法说「Yes」!

不过,这并不是要父母盲目喊「Yes」。生活中有多机会可以让父母发挥说「Yes」的力量。例如:

平时多练习用正面的方式说一件事,让孩子感受其中的不同,还可以教孩子怎麽正面沟通事情,也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不是盲目一直给「Yes」当答案。畅销作家芭芭拉.卡萝拉索(Barbara Coloroso)在《孩子是无价的》(Kids are worth it)书中举了几个用来代替一开口就说No的例子:

「可以,但之后要……」,像是「你现在可以出去玩,但之后要回来帮忙收拾东西」。

「让我想一想…」这样的回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是随时都有立即的答案,也可以有时间思考,要怎麽回应孩子的需求比较合适,还可以让孩子学习要花时间思考再回答与决策的技巧。

「你来说服我啊!」、「我们可以讨论吗?」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这样教最有效

大玩具熊的婴儿宝宝

找机会、创造情境对孩子说Yes,建立孩子的信心。例如,孩子总是喜欢吃不健康的食物。推广亲子教育的《一个快乐的大家庭》(One Big Happy Home)作者诺斯(Kayla North)就尝试,在一个大罐子中,装满健康的零食、小玩具,当时孩子来要东西、问可不可以吃或玩什么时,她总能说Yes,她说,这样让孩子觉得当他们有需求时,她是可以让他们依靠,感到满足,也让孩子获得信心,还可以避免孩子总想偷渡大人不允许的事物。

对孩子聊天的内容、询问的事项,展现兴趣与关怀,让他们愿意多聊,趁机讨论与学习做决定的技巧。美国亲子教养作家兼讲师塔弗博士(Dr. Ron Taffel)在时代杂志的文章指出,各年龄的孩子在做决定时,都需要指引,父母需要跟他们深度详谈,贡献自己的经验,但是可以用委婉的方式,例如「我知道我的经验跟你不一样,……,但事情有可能会这样发展……」,让孩子愿意多说,以及让他们了解可能有的得失。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这样教最有效

新生儿

对常见的问题设定底线,让孩子练习思考界线,培养判断力,久了就比较不会问明显不可行的事。葛韩强调,这样孩子会有方向感、有迹可循,父母也能够在家中营造「Yes」的空间与支持的氛围,有更多机会可以说「Yes」。

真的得说「No」时,怎麽办?

再想想,真的没有空间吗?葛韩举了自己的例子,在大学时,因为学业成绩积分差0.1分,不能修想修的高阶课程。这虽是白纸黑字的规定,他还是去找老师讨论,结果老师愿意相信他有能力、且会努力达成要求,破例让他修了这门课,才能让他往前跨进一步,成就今天的自己。那一句「Yes」的力量,让他觉得被肯定,激发了他的信心与潜能。

如果真的没办法了,就要少用命令、坚决的口气喊「No」,或只从父母的喜好与利益出发、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而且,说「No」时,别忘了解释为什麽,讨论有没有其他替代方案与替代方案,启发我们,提供正面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