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积累创造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灿烂成果,它所蕴含的精湛的传统技艺、深厚的民族思维、独特的文化基因正是当代全球化、同质化时期所缺少的。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虽然已经重新进入到人类视野,却似乎与现代经济社会格格不入,其发展和传承遇到了阻塞困难。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文化创意产业自兴起以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影响了众多国家、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以独特的形态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文化素材和创意源泉。文化创意产业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其供了创新机制和融入现代社会的平台。

面临机遇的同时,非遗同样面临着挑战,开发什么品类的文创产品?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受到市场认可?很多非遗项目文创开发的细节问题,也随之而来。

1月5日,美生元·新手工艺创新创业者沙龙第九期,围绕“非遗IP打造与文创产品开发”展开探讨,并邀请了缂丝行业文创开发的探路者——祯彩堂创始人陈文;苏绣行业文创开发的先锋——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项目的总策划姚兰和弥帷刺绣创始人张雪。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他们三位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走在非遗探索的最前端,看似他们是“吃螃蟹的人”,但他们也是面临困惑和困难最多的人。

01

问:非遗文创应该卖给谁?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姚兰,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项目的总策划,同时也是“苏绣皇后”姚建萍的女儿。在获得清华大学和苏富比艺术学院双硕士学位之后,她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进入苏绣这一行业。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最重要的是,她希望能够帮助母亲完成苏绣的产业化道路。

“如果姚建萍做苏绣都不能赚钱,那接下来的年轻人为什么还要从事这一行业。”

“但什么的人会买我的产品?”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姚兰。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很多人想象,四十多岁对艺术有消费需求的女性是我们的主要客户,但这都是我们猜测的,可能这部分人根本就不会消费我们的产品,她们可能把钱投资在孩子身上,又或许其他。”

那愿意为刺绣消费的这部分人究竟是谁?

答:市场从客户需求中来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新手工艺策划院院长刘文征:

“固有的市场是很小的,我们要做的,其实是颠覆这个市场。”

而这个市场从哪儿来?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从客户的需求中来,几百年前非遗就是这么来的。”

刘文征说,我们可以看看前人的经验。能留下的非遗一定符合了当时的工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完成了他们的需求。当时的苏绣和缂丝就实现了审美的需求。

“国外的城堡里,常常挂着一代代人的油画,我们是不是也能用苏绣的照片表达这样一种家族的仪式感,这是很多家庭的需求,此外,中式婚礼高定婚嫁产品,也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新手工艺运动联合发起人王斌:

为什么很多人没法卖掉产品?常常是因为他们不太会测算市场容量,对于消费场景也没有准确的切入。

“找到了消费场景,也就找到了消费者。”

比如:日本学生的成人礼上一定要穿上和服,运用缂丝制作的高端和服腰带,也就有了高端消费人群。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现在流行的中式婚礼,很多都需要穿中式服装,这里其实也存在一部分高端消费人群。

还有书房、办公室、茶室这些不同的消费空间中,其实都有着苏绣和缂丝的发挥空间。

02

问:如何寻找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突破点?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于陈文而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比喻,既是对缂丝价值的肯定,也是缂丝文创开发的羁绊。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相比以前,现在有很多人已经能过消费得起缂丝,但总量还是太少。”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相比很多缂丝人,陈文并不存在生存上的困境。

“但每次听说缂丝行业里,还有很多人活得不好,就挺不舒服的。”

如何把缂丝这个行业的盘子做得更大,是陈文一直思考的问题。2017年,缂丝专业委员会成立,在陈文看来,这个委员会的成员虽然仅有300多人,但抱团在一起的缂丝人,针对各自优势,发挥市场竞争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让自己活下来的同时,整个缂丝市场的盘子也可以扩大。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陈文认为,缂丝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只是完成了抱团发展的第一步,但如何突破,每一个缂丝人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缂丝产品,才是更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

答:借势大IP,培养设计人才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江苏美璟文化王沈铮:

王沈铮是江苏美璟文化文创事业部的负责人,他们曾为故宫、苏宁、南京大报恩寺等多个大IP服务,开发过很多相关的文创产品。

“做文创其实是有门槛的,如何和消费结合,引爆市场的点在哪儿?这些都是无形门槛。”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面对这些门槛,王沈铮团队的做法,不是靠用蛮力,通过和大品牌、大IP的跨界合作,完成产品从设计到销售等一系列的问题。

近期,美璟文化将为河南嵩山少林寺,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虽然少林寺已经有了足够的名声,但王沈铮还是担心这样的名声能否最终转换成流量,转换成实际的商业价值。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于是美璟瞄准了备受年轻人喜爱的茶饮品牌“喜茶”,通过和大流量品牌的跨界合作,借势大IP,完成少林寺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

巴黎高等应用艺术学院苏州分校负责人朱福全:

事实上,文创产品的开发还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制约。比如:教育和资本。

朱福全对标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法国巴黎,1000多万的人口中,每年培养出5万多的设计人才,源源不断的设计人才,也让法国成为全球的时尚中心。而拥有1400万人口的苏州,每年培养出的设计人才,不足万人,这也造成了许多非遗门类,没有年轻的设计人才进入,造成非遗新产品开发的后劲不足。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苏州非遗的生产好的,工艺是好的,但是我们触及市场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如果苏州能够整体形成一种文创的氛围,能像美国科技界的硅谷一样,成为文创孵化大本营,就能得到资本的关注。

“如果资本愿意介入陈文的缂丝企业,就能很快的帮助她完成产品开发等等问题。

03

问:非遗如何在文创中,获得手工价值的认同感?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很多人都知道,绣郎张雪怀着对于苏绣的无限情怀回归传统行业的故事。虽然他已经做了一些全新的尝试,但问题依旧很多。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比如:1.苏绣绣娘青黄不接?2.市场对于刺绣的手工价值认同不高?3.和品牌合作苛刻等瓶颈。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市场对于刺绣产品手工价值认同度不高的问题,是张雪最为痛心的,而这直接的表现,就是苏绣文创产品的价格没有办法得到市场的认同。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比如一个水杯,正常的价格是40元,加一个IP上涨20%,但是加了艺术表现,价格可能要上涨60%以上。”因此,张雪认为,刺绣的手工价值,是很难在一件实用品上完成的,只有走向高端市场。而挤入金字塔顶端的消费群,又谈何容易?

答:让手工成为创新的先锋力量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新手工艺运动策划院刘文征:

“工艺的事情,没有办法考虑太多,我们是没有办法挡住时代的,不能跟机器抗争,要跟问题抗争。”

刘文征认为,既然是手工作品,就一定是具有先锋性的。“日本人就是这么去做的,保留手工,就意味着保留创意,虽然它有可能没有机器完美,但是没有不完美的手工大胆创作,就没有后面完美的机器产品。”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换句话说,刘文征认为,手工价值的体现,不是在工艺本身上,而是体现在产品的创造性上。

“美国和日本的今天,就是我们中国的明天,虽然手工高定市场在中国还不成熟,但也这意味着机遇,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一个市场。”

新手工艺运动联合发起人王斌:


开发一件成功的艺术衍生品,先要忘了艺术这件事儿,还要记得它是一件商品。

工艺的价值是很难获得认同的。艺术家金范九先生曾经说过,艺术其实是一种思维的角度,应该要让通过艺术家和社会进行沟通,而不是让工艺本身去沟通。


非遗文创化的突围之道



作为非遗产品的开发者,不仅要懂技术,也要学会用数据去分析问题。“什么人会买,买的什么产品,在哪个场景中购买的,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方向。”

回答这些问题,或许对于陈文、张雪和姚兰而言,还远远不是最终的答案。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他们思考和解决。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成为非遗项目在文创发展路上的探路者,或许最终受益的不一定是他们自己,但一定会是这个伟大的行业。

如果你也有好的意见和想法,欢迎文末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