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背景電視劇中的“鐵帽子王”稱號到底是什麼來頭?

我們在看清朝背景的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劇情中有“鐵帽子王”的出現。而且之前熱播的《延禧攻略》中也出現了“鐵帽子王”怡親王弘曉。電視劇中“鐵帽子王”的地位似乎非常尊貴,誰的話都不聽,甚至還敢和皇帝對著幹。那麼這個“鐵帽子王”稱號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清朝背景電視劇中的“鐵帽子王”稱號到底是什麼來頭?

怡親王

在我國古代,爵位一般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此之上還有王爵。但是王爵一般只授予皇室宗親,異姓則多是在朝代初創時戰功赫赫、功勳卓著的元勳。比較典型的就是漢高祖初立漢朝時封了不少異性王,但是不久就被清理乾淨,並宣佈“非劉氏者不得封王”。由此可見朝廷對於王爵的加封是十分謹慎的,而且一般不會世襲。王爵死了之後,後代不會繼續享有當前爵位,每世遞降一等。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山靖王劉備,最後成了織蓆販履之徒。

而清朝時的“鐵帽子王”和其他普通的親王相比主要有3項特權:

1、“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2、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賜予世襲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由此可以看出“鐵帽子王”特殊就特殊在它是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後代不會降級。清朝封的“鐵帽子王”一共十二位,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清朝背景電視劇中的“鐵帽子王”稱號到底是什麼來頭?

鐵帽子王奕訢

清王朝時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世襲罔替的爵位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

但是“鐵帽子王”其實也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鐵”。清朝是規定了“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但是爵位不奪,戴鐵帽子的人卻可以隨時更換。

比如禮親王代善死後,其王爵初由兒子滿達海承襲。滿達海也是英勇善戰,功勳卓著,但順治十六年,在他死七年後被追回。原因是清算多爾袞時,滿達海佔有多爾袞家財物,被嚴厲追論,其墓碑被推倒,爵位降為貝勒,親王之封被削奪,轉給代善的另外一個孫子傑書。嘉慶二十一年(1816),禮親王昭槤因為凌辱大臣,又在府內對下人濫用刑罰,結果被削爵,圈禁近一年。崇德八年(1643),嶽託的兒子、襲爵的羅洛宏因為嗜酒妄議,及在皇帝宸妃喪期內搞絲竹娛樂活動,被削爵。康熙二十一年(1682),嶽託後裔、平郡王訥爾蘇因為毆斃、毆傷無罪之人也被削爵,爵位轉給他人。

清朝背景電視劇中的“鐵帽子王”稱號到底是什麼來頭?

最後一個鐵帽子王晏森

“鐵帽子王”雖然聽起來很好,但是這其實是中央為了收權而設置的一種策略。他雖然給了“功臣”們一個最高榮譽的爵位,但是相應的會限制他們的實職不會太高,也就是個侍郎將軍,最大的也就是軍機處大臣。而且乾隆之前的九位“鐵帽子王”的後代中更是有8位都有過被奪爵的經歷。所以,“鐵帽子王”的爵位是鐵,但是承襲爵位的人可不能“頭鐵”,否則皇帝一聲令下,管你什麼爵位統統都是紙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