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能成一代名臣,全賴有林則徐女兒這樣一個賢內助


沈葆楨能成一代名臣,全賴有林則徐女兒這樣一個賢內助

沈葆楨與林普晴夫婦畫像



有個詞叫“蓋棺定論”,就是說輓聯是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生平的。寫林普晴的輓聯是:

為名臣女,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錦撒夫人分偉績;

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邊圖皓魄,雲裳仙子證前身。

這則輓聯寫出了林普晴的生平,還有她人生中最輝煌的一件事:齧血作書求援解圍。

名門之女林普晴能有如何豪壯之舉,與父親林則徐的家教是分不開的。

沈葆楨能成一代名臣,全賴有林則徐女兒這樣一個賢內助


林普晴,字敬紉、俊蘭,是林則徐和夫人鄭淑卿的第二個女兒,生於八月十五中秋夜。

在林家正統嚴格的家庭教育下,林普晴成長為一位知書達禮、端莊賢淑的大家閨秀,而且她比一般的閨秀更多了一份見識。

沈葆楨,字幼丹,又名沈振宗,是中國近代史上造船事業、海軍事業的奠基人,晚清時代的民族英雄、政治家、軍事家。

沈家和林家是姑表親,沈葆楨的母親林蕙芳是林則徐的六妹,沈葆楨是比林普晴大一歲的表哥。

在福州城的三坊七巷一帶,沈家和林家離得並不遠,沈葆楨經常到林則徐的書房讀書,受舅舅影響比較大,故而思想也比較先進。

沈家貧寒,加上沈葆楨顏值並不高,個子還偏矮,林則徐能夠選他做女婿,親戚關係是其次,更重要的還是愛才,看中沈葆楨的才學。

林則徐自己勤政好學、自制務實,能夠看上沈葆楨,可見沈葆楨至少也是好學之人。

兩家親上加親,給林普晴和沈葆楨訂了親。

林則徐眼光沒有錯,沈葆楨年僅十六歲就考取了功名。

四年後,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爆發,兩家一合計,趕緊給林普晴與沈葆楨辦了婚禮,兩人拜堂成親。

林普晴從林家嫁到貧寒的沈家,從未進過廚房的二小姐親自下廚做飯,所有家務全都親力親為,果然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名門閨秀。

這段婚姻的獲利方無疑是沈葆幀,他娶了這麼一位有見識、識大體又勤勞的夫人,後顧無憂,在林普晴的協助下,專心讀書做事,一路仕途通暢:入翰林、遷御史、上諫書、論兵事,漸漸受到朝廷的重用。

沈葆楨能成一代名臣,全賴有林則徐女兒這樣一個賢內助


太平天國起義暴發,沈葆楨通曉兵道,被朝廷委派為江西廣信知府。

林普晴不顧危險,隨著沈葆楨往戰火連天的廣信地區上任,兵鋒正盛的太平軍步步逼近。

為擴大兵力,沈葆楨到各屬縣募兵籌餉,林普晴則留在上饒城,大批太平軍圍攻上饒城。

城中無主帥,無人主事,很多人攜家帶眷倉惶出逃。

有人勸林普晴也一同出城避難,林普睛不肯:我既然答應了我家老爺替他守城,就一定要做到,死守城池等他回來。

好心人勸誡:夫人是女流之輩,如何指揮得了部隊,何況城中兵力有限,太平軍很快就會破城而入。

林普晴說:你們可以走,趕緊逃命去,我卻不能走,我決意與上饒城共存亡。

說完,林普晴指著院中的一口水井說:如果上饒城破,這裡就是我的安身之處。

將門之女,臨危不懼,旁人苦勸無效,只好作罷。

林普晴的堅決不僅僅是出於一腔赤城,同時也因為她自小受到父親林則徐的薰陶,婚後又受到丈夫沈葆楨的影響,並不是一無所知的普通家庭婦人,她也懂用兵之道。

從容不迫的林普晴:

1.找到城中守軍頭領,商議好守城之策;

2.打開府庫,拿出所有的存糧犒軍;

3.親自率領城中婦女為將士們做飯,並親自送上城牆;

……

上饒城中眾志成城,軍民們都被林普晴的義舉所感動,大家齊聲誓死守城池。

但上饒城中畢竟兵力有限,蜂擁而至的太平軍人數眾多,堅守了十多天,寡不敵眾的上饒城危在旦夕。

林普晴想到了距上饒城不遠的玉山鎮總兵饒廷選,那是父親林則徐的舊部,為今之計,只有請他出兵相援,上饒城才能保得住。

可是,玉山鎮同樣在跟太平軍作戰,情勢也並不樂觀,饒廷選肯不肯分兵來救上饒城呢?

林普晴想來想去,沒有別的法子了,只能一試。

她咬破自己的中指,用自己的鮮血寫下了一封求援信:

賊眾己陷貴溪,上饒危在旦夕,賊首糾眾七萬,百道進攻,氏夫葆楨,出城募兵,更赴河口籌餉,全城男婦數十萬生命,存亡呼吸繫於一線之間。將軍營以三千眾而解嘉興之圍,奇勇奇功,朝野傾服,今聞駐軍玉山,近在咫尺氏噬血求援,長跽待命,生死人而肉白骨,是所望子將軍者。

血書送出後,林普晴一邊等待援軍,一邊繼續率領眾人自救。

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繼續堅守上饒城,林普晴走上城牆,大聲地鼓勵守城的將士:援軍很快就要到了,只要我們再堅持一兩天,等援軍一來,我們就能打垮敵軍。

當時的太平軍慣用挖地道的戰術攻城,聰穎的林曾晴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沿城牆內側搶挖一道濠溝,深須八尺,寬五尺,這樣敵軍一旦從地下攻城,勢必進入濠溝,行跡暴露無餘,這一招,為守城又贏取了寶貴的時間。

而林普晴則時刻懷揣官印,隨時做好了一旦城破就自盡殉國殉夫的準備。

萬幸的是,饒廷選收到林普晴的求援血書後,大為感動,當即抽出數千兵馬,連夜馳向上饒增援。

加上得知消息的沈葆楨也率兵馬日夜不停地趕往上饒。

三方人馬裡應外合,血戰了七天七夜,終於解救了上饒之圍,也扼制了太平軍在江西開闢勢力範圍的戰略意圖。

上饒城得救的這一天,剛好是八月十五,林普晴的生日。

經此一戰,朝廷論功行賞,沈葆幀被提升為江西巡撫,而人們更記得的,是智勇雙全的名門之女林普晴。

後來曾國藩專奏入朝,奉旨在廣信府建祠褒揚,現在的江西上饒,還有林普晴祠堂。

沈葆楨能成一代名臣,全賴有林則徐女兒這樣一個賢內助


沈葆楨任江西巡撫後,公務繁忙,凡是奏章、信札、密件等都由林普晴負責管理,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賢內助。

後來,沈葆楨接辦左宗棠創立的福建船政,林普晴因積勞多病,在53歲的生日那天,病逝於福州城的家中。

左宗棠為林普晴寫的輓聯是:

家能孝,國能忠,一生大節昭昭,挽狂瀾於既倒;

來何因,去何果,千古元精耿耿,抱明月而長終。

青梅竹馬的沈葆楨和林普晴是一對恩愛夫妻,但即使是這樣的恩愛夫妻,沈葆楨依然娶了如夫人潘氏和吳氏。

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理解恩愛的,或許,這也是那個時代的通行規則:賢妻是要為丈夫納妾的,如此,才能體現出賢惠。

沈葆楨和林普晴生下了五子五女,潘氏生有一子一女,吳氏生有一子一女,林普晴對庶出的二子二女也視如己出(其中吳氏的兒子後來娶了林普晴的外甥女、林則徐的孫女為妻。)

沈家原本貧寒,雖然後來沈葆楨仕途順暢,但是畢竟家底不厚,加上子女眾多,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壓力,都在當家主母林普晴一個人身上。

為了節省開支,家學淵源的林普晴親自較孩子們功課,可見除了見識和兵道,林普晴才情不低。

她在病逝前曾經自撰有一副自挽對聯,算是對自己丈夫和女兒的臨終囑咐:

我別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無妻。若他年重結絲羅,莫對生妻談死婦;

汝從嚴父戒哉,小妮子終當有母。若異日得蒙撫養,須知繼母即親孃。

這個女人,為了丈夫,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即便是臨死,也還要囑咐他:再娶賢妻來照顧他自己和孩子;

而她對於子女的囑咐,也體現了她作為一個母親,一個女人的氣度:善待以後進門的繼母。

這世間,有多少女人能有這樣的格局,無論生前生後,不整個你死我活,不撕個天翻地覆,已是難得,哪裡還能善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