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高考狀元最後免不了平庸?

為什麼很多高考狀元最後免不了平庸?

先看一則報道:

中央教科院在2011年做過一個調查,叫做《上海教育》,裡面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不止如此,他們還有另一個調查結果:

“調查了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發現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

裡面還提到了幾個事實:

事實一:

1977年以來,全國34年的高考狀元(高考分省計分,3300名÷30個省市區÷34年≈3.2名,應該一個沒漏啦),都沒成為社會活動家、或企業家、或藝術家,也沒在任何一個行業成為領軍人物。

事實二:

社會活動家、企業家、藝術家能獲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學校教育並非正相關——即是說,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見得能成這些“家”,而學習成績不怎麼樣的則不見得不能成這些“家”。

這幾年來,好像有些好轉,至少我還是看到過幾個比較突出的狀元,包括百度的李彥宏,以及在投資領域風生水起的高瓴資本的張磊等。

但,為什麼他們總體上似乎並沒有達到公眾的預期呢?

有人打了一個形象比喻:一個人學東西就像吃飯一樣,一方面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另一方面你可能也吃下了某些你身體消化不了的毒,“是藥三分毒”。

為什麼很多高考狀元註定平庸?

正因為讓他們成為高考狀元的藥變成了走入社會的毒,能夠成功去毒轉型者,因為其學習能力強,也仍然可以風生水起,但大多數人而言,總將其過去的成功理解為未來成功的要素,結果最終變成了方仲永。

看看哪些是在學校裡面吸取的毒素:

1、學校教育讓我們尋求標準答案

學校裡的作業都有標準答案,打不對就不給分。可是,走入社會,你說,開咖啡廳和開餐館哪個好,標準答案是什麼?

學校教育鼓勵學生單獨完成考試,考試不準交頭接耳,但進入社會後,卻突然發現,完成一件事最關鍵的是要懂得協作和求助。不懂合作,追求單獨自個完成的,多數免不了失敗結局

學校教育讓我們從書本中學習,但進入社會後,發現老師不指點了,就不知道要學啥了。其實,面對社會,單單靠讀的那些書是不夠的,不會從經驗中學習的人就無法覺知自己的心智模式中藏著的毒。社會才是一個最牛X的大學

2、應試式的大綱式學習

學校學習其實很多是很程式化、碎片化的。

羅永浩曾經說,在他的同學滿足於讀魯迅的一篇文章的時候,他則在讀魯迅全集。

兩者學到的東西那是完全不一樣,通過讀全集,羅永浩一定或多或少吸收了魯迅本人的思維方式,而僅僅這一點,他的同學們都沒有學到。就算你如何熟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但離真正理解魯迅,還差得太遠。

雖然,考試你可能很厲害,但這隻能說是一個規定範圍的競賽而已。在人生的跑道上,沒有這麼多範圍規定,你能搞定你就最厲害。

刷題也許可以上個好的大學,但永遠鍛鍊不了成功的思維。

當然,考啥學啥,對考試肯定是有利的,但肯定不能讓你真正成為大師。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大師往往不是考試最好的,反而是那些有濃厚興趣的因為他們會系統化地、主動地學習。

3、學校鼓勵個人成功,而不是團隊成功

不知道自己的成功需要建立在別人的成功之上。

鼓勵你給答案,而不是提問題,不鼓勵開放思維。

為了對付考試,總是想補短,而不是發展長處。換句話說,其實偏科的有可能綜合穩定的將來更厲害。

。。。。。。

所以,如果說高考狀元們表現不大好,很大的原因是被教育給害了。

其實我比較反感那種動輒高分低能的說法,那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客觀地說,考分遙遙領先那種,至少IQ和學習能力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在職業發展上,即使沒有很多突出人物的出現,但平均水平絕對是遠在平均之上。如果能夠扭轉思維,去除毒素,狀元們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