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教育部嚴禁炒“高考狀元”卻為何屢禁不止?

教育部嚴禁炒“高考狀元”卻為何屢禁不止?

文 風青楊

在今日舉行的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各地嚴禁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一旦發現嚴肅處理。同時,各地教育部門要嚴格督促檢查,查安全保密、考場考點、信息安全、招生錄取。(中國新聞網)

儘管教育部近些年來一直要求“高考成績不排名、不公佈高考狀元、不炒作高考狀元”,全國除少部分地區外,有關高考狀元的報道佔據了地方性新聞報道的重要位置。誰讓國人歷來有“狀元崇拜症”?“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是自古以來讀書人的人生最高境界,也是家族光宗耀祖的最大夢想。而現實中,以升學率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積重難返,又強化著人們對“高考狀元”的追慕。

尤其是到高考“發榜”時。就到了媒體、商家炒作“高考狀元”的高潮。每年的的那個時候,有關高考狀元的新聞鋪天蓋地的傳來,每個省、每個市、甚至於每個縣都會產生自己的“狀元”,接著就是採訪、座談、出席某個活動。可以想見,這些學生在不久的將來必會榮登其母校的招生廣告,或是成為某商品的代言人。

把狀元做成產業鏈,也算是當代社會才有的奇景。要放在古代,十年寒窗無人知,一朝成名天下聞,受益的除了狀元本人及其家人,最多讓修建狀元牌坊的木匠沾沾光。但放在當今中國,假如沒了狀元,世界將會怎樣?可以設想——中學:沒狀元,讓咱怎麼做招生簡章。高校:沒狀元,清華北大該急壞了。狀元房、狀元筆記、狀元講座、狀元承諾班……商家:沒狀元,怎麼賣房賣培訓?而一些地方主管則由此臉上貼金,自恃領導有方,政績砝碼加重。

可以說今日之熱炒高考狀元,則已經成了某種商業手段。它實際上和選拔人才無關,和教育制度無關,和激勵人才無關,甚至於和高考狀元本人無關。人們熱衷於它,因為從中可以獲取有利於自己的東西。相比中國,在美歐等國家,從來沒有“高考狀元”的情結。為什麼沒有?主要在於這些國家人才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僅僅“分數高”,並不能證明就是優秀學生,還應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意志力、公益情懷、創造能力、領導能力方面有積極的建樹。

而這種多元化、社會化的評價標準,完全是開放的、自由的,所以,美國學生很樂於參加慈善活動以及公益活動,打工賺錢是家常便飯。國內的教育儘管也強調多元評價,但分數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標準。如果成績不夠好,就算你的社會協調能力和規劃領導能力再強,也沒有人賞識你。偏才怪才屢屢受到排擠,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評價得不到落實,以分數為衡量標準的“高考狀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所謂的“高考狀元”不過是臨場發揮較好而已,“高考狀元”不過是一次考試的偶然產物。上大學之後,乃至將來畢業、工作,第一名一定比第二名、第三名強?

狀元崇拜,說到底是有關何為“成功學生”的社會取態,與“高分低能”、“文科無用”一樣,癥結在於評價標準太單一。反觀歐美國家不會像中國那樣對“高考狀元”情有獨鍾。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得到足夠的社會尊重。當總統和當掏糞工,只是分工不同,都能獲得豐厚體面的收入以及社會勞動保障。大家各司其職、各有所長。這樣,人們就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發展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比如技工、司機等行業,同樣有優秀人才加盟。反觀我們,行業差別和歧視仍然很大,只有考高分才能進入名校,而只有進入名校才能獲得“高人一等”的發展機會。

高考作文何嘗不是如此?無論炒作真作還是偽作,都是為了利益考慮。而且“文無第一”,難有絕對好壞,就像當年江蘇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在有些人眼裡,也未必能得滿分。加之高考作文雖然重要,也僅僅只是一次考試、一篇作文,能寫出一篇好作文也未必代表寫作水平就真的達到“滿分”了。更重要的是,細看很多所謂滿分作文,有著滿滿套路。至於說給學生提供幾篇範文,想想有那麼多的名家名作,還不夠學生學習啊?又何必炮製高考滿分作文?

一個公平的社會能為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機會,考場無處不在、博弈無時不有,高考不會固化一個人的命運,更多的風景還在“社會”主戰場呈現。過分的宣傳高考狀元,是在人為的“拔苗助長”或摧殘人才,是在人為的扭曲人才教育機制。不僅於高考狀元們自身發展不利,令人擔憂的是,它還會導致更多的人追捧高考狀元,以高考狀元為目標為榜樣。長此以往,便會使得我們國家越來越多的培養出一個個考試機器,卻不是真正可取可用的人才。

教育部的禁令是好的,卻未必能擋住學校和商家的商業利益衝動。

作者:風青楊知名評論人。一個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惡如仇,從善如流! 微博@風青楊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