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为小皇帝编写的通俗权谋书,你感兴趣吗?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二十三

明王朝是特别有故事的一个朝代,皇帝一个比一个怪异,有登基没多久就被其叔叔抢了皇位,之后便不知去向的建文帝朱允炆;有仁善开明政绩不错却死得莫名其妙的明仁宗朱高炽;有当木匠比当皇帝过瘾的明熹宗朱由检;有迷信于丹药方术,几十年不上朝专心闭门炼丹的嘉靖帝朱厚熜;还有小时候乖乖听话,唯首辅的话是从,而长大独揽朝政后却大肆清算首辅的明神宗朱翊钧……。笔者所说的故事,就是这位朱翊钧少年时的事。

一代名相为小皇帝编写的通俗权谋书,你感兴趣吗?

朱翊钧

朱翊钧是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他十岁登基,他在位之初的十年,内阁主持政务的是首辅大臣张居正,张居正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启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振兴经济,巩固了朝廷疆土,稳定朝局,有了国家兴亡的迹象,可是,到了明神宗执政的后期,朱翊钧荒于政事,对上对朝廷政事越来越不兴趣,后来索性二十几年不上朝,让统治机构几乎是停止运转了,而朝中党争不断,朝廷日益腐败,导致明王朝渐渐走向衰败。

朱翊钧在登基前后的十几年内,是由张居正来教育的。张居正当时是名相,又是帝师,在隆庆、万历两位皇帝登基之前还是王子的时候,张居正就当过他们的讲臣,之后,张居正又得到过这两位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在明朝历史上,张居正是最有名的帝师之一。当然,隆庆皇帝还是太子时,张居正只是讲臣之一,当时,太子朱载垕的主讲官是高拱,而讲臣有李春芳、赵贞吉、殷士瞻、张居正等人,朱载垕登基后,原太子的这些讲臣皆相继入阁,高拱当了首辅。而朱翊钧还是太子时,张居正当他的老师了,当时,朱翊钧六岁出阁读书,其主讲官就是张居正。在明代,帝师分两种,一种是皇帝经筵讲臣,多数是从翰林院的词臣中选拔而来的,这样的帝师多数没有很大的权力;另一种是东宫的讲师,主持太子读书的詹事府,任太子的主讲官,而太子登基后,通常是把自己的主讲老师拔擢至内阁担任辅臣,所以,在这两种帝师中,太子的老师比皇帝的老师更有政治前途。1572年旧历五月二十六日,隆庆晏驾,半个月后,即六月十日,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时运大转,在新帝登基六天后,两宫皇太后罢免了高拱的首辅职位,张居正接替高拱,荣升首辅。

一代名相为小皇帝编写的通俗权谋书,你感兴趣吗?

张居正画像

隆庆朝的旧权臣高拱等谢幕了,新权臣张居正等走到了政治舞台的前方显眼的位置上,张居正当然要感谢两宫皇太后,正是她们提防权臣高拱权力太大,把原来太子的主讲老师推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张居正是当时后宫与内阁斗争的最大收益者。八月六日,万历登基后祭祀大社、大稷典礼刚结束,当时既是首辅又是帝师的张居正就开始出手了,他立即上奏章,奏请小皇帝每月三、五、九日上朝听大臣论讨国是,而其余时日也要到文华殿日读。作为首辅大臣,张居正一上任就更加严格地履行着帝师职责,现在他威权更大了,以前只是帝师,现在是首辅兼帝师,而原来的太子现在已是皇帝,而首辅大臣对小皇帝的教育更用心了原更严厉了。为了更好地教育小皇帝朱翊钧,张居正特意为小皇帝编写了一本通俗地插图本的帝王权谋书,作为他帝师教弟子的生动的教科书。

一代名相为小皇帝编写的通俗权谋书,你感兴趣吗?

张居正剧照

在中国古代,帝王权谋是皇亲国戚、文臣武将、文人谋士和史学家们的最关注的重要课题,后世被称为历史书的,比如《资治通鉴》《贞观之治》等,其首要功能是让帝王、权臣熟知帝王谋略,讲历史事件为的是让帝王以之借鉴。所以,历来有大学问的名臣,经常为帝王编写有益于治国的谋略书,比如,司马光编写《通志》(《资治通鉴》的原书名),就是根据为宋英宗备课的讲稿写的,而神宗继位后,因见《通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便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为《资治通鉴》作序。名臣为帝王写讲解帝王权谋的书,在历史上很多,但是,由一位既是内阁首辅又是帝师,而且雄才大略、学识渊博的大臣,为小皇帝专门编写通俗易懂的插图本的帝王谋略书,这在历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张居正为小皇帝朱翊钧编的这本书称为《帝鉴图说》,书名的意思很明白,是奉献给帝王,供其鉴览的以图来说理的帝王学著作。作为明朝首辅大臣,博学大师,张居正用插图的方式来写权谋书教育小皇帝,这可谓用心良苦,张居正非常睿智,他了解小皇帝,了解年轻的朱翊钧,有图的形象的书,比抽象的规范的理论书,其教育方式更有效。

一代名相为小皇帝编写的通俗权谋书,你感兴趣吗?

《帝鉴图说》插图“任贤图治”

万历皇帝登基的那一年旧历十二月下旬,张居正进献了《帝鉴图说》,之所以进献了这一部插图本的童蒙书,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张居正在进疏中说:

“臣等尝因是考前史所载治乱兴亡之迹。如出一辙。大抵皆以敬天,法祖,听言纳谏,节用,爱人,亲贤臣,远小人,忧勤惕厉,即治。不畏天地,不法祖宗,拒谏遂非侈用,霍民,亲小人,远贤臣,盘乐怠傲,即乱。出于治,则虽不阶尺土一民之力,而其兴也勃焉,出于乱,则虽籍祖宗累世之资,当国家熙隆之运,而其亡也忽焉,辟之佩兰者之必馨,饮酖者之必杀。以是知人主欲长治而无乱,其道无他,但取古人已然之迹而反巳内观则得失之效昭然可睹矣。”(引自张居正《进图疏》)

这即是说:“前史所载治乱兴亡之迹”,都有共同的规律,皆是分析了治乱的原因,君王如果要长治久安,防止叛乱,就要吸取古人的经验,“反己内观”让“得失之效昭然可赌”,也就是是,对结合历史进行自我反思,积极吸取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教训,才能对治国有更深的了解。

显然,张居正用这样插图带故事的启蒙读物来教育小皇帝,并不仅仅是以趣味、好玩的方式来引起小皇帝的兴趣,而是在其趣味性背后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对于刚满十岁的小皇帝,张居正的教育方式大大不同于以往的帝师所用的办法,他不是让小皇帝死啃儒家经典,不刻板地教他读经释义,而是教给他熟悉历代帝王的得失之道,了解帝王成败的原因。很明显,这位博学而很有见识的帝师要培养的不是儒家信徒,而是熟知治乱得失,深谙帝王谋略的君主,或许,在张居正的心目中,实用的政治学说比说教的儒家学说对于帝王来说更重要。据《明通鉴》记载,张居正对小皇帝的教育非常重视以史为鉴:

一代名相为小皇帝编写的通俗权谋书,你感兴趣吗?

“三月,丙申,诏举将才。时张居正进讲《帝鉴图说》,至汉文帝劳军细柳事,因奏曰:“古人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备废驰,文吏箝制弁员,不啻奴隶。夫平日不能养其精锐之气,临敌何以责其折冲之勇?嗣后将帅忠勇可任者,宜假以事权,俾得展布,庶几临敌号令严整,士卒用命。”

这是以历史事例为小皇帝讲述政治上的掌权策略,而且,所讲的是极为关键的举措。历朝的经验证明,和平时如果“武备废驰”,那是相当危险的,很可能为亡国埋下了隐患,只有在安定时期能够居安思危,能重视推荐将才,富国强兵,方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守住所建立的政权。

《帝鉴图说》实际上是借鉴唐太宗“以古为鉴”的名言而取书名的,书中所载事例,皆史册所有。全书以类似于今天的“连环图册”的方式,精选八十一则历史上帝王可资借鉴的治国善举,三十六则需引以为戒的祸国恶行,精彩地陈述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历史故事,评述古代政坛上胜败存亡的深刻道理。该书配有一百一十七幅图画来展现帝王权谋的深奥道理,这样的书非常适合于小皇帝阅读。

张居正摘编的虽是史书记载的政坛事例,而所总结的其实也是他所亲身经历的大明王朝的政治经验。

在明朝中叶,明世宗朱厚熜因沉溺于神仙老道之术,斋醮不断,荒废了政事,他很可能是古代在位的帝王中,最懒于上朝的皇帝,朝政基本上由权臣严嵩把持。严嵩擅权17年,陷害忠臣,培植党羽,奸臣当道,兵备废弛,帑藏耗竭,民不聊生,朝局混乱,国势日衰。公元 1566年,世宗崩驾,由裕王朱载垕嗣位。朱载垕登基后,倒很想有所作为,他任用大臣徐阶、张居正等,革除弊政,躬行节俭,使政坛有一番新气象,可惜的是,他在位仅6年,便病亡了。朱载垕驾崩后,即位的朱翊钧还是个不通世事小孩。辅政的是张居正和宦官首领冯保。张居正执掌内阁中枢大权,他对明朝中叶的腐败政治、政坛险恶、朝局的困境等,当然是历历在目的,掌控大局的他,当然是很想让小皇帝成为大明的新明主,所以,他精心为小皇帝主持编写了《帝鉴图说》,这是很有用意的。

张居正为了编写《帝鉴图说》,召集了一些学问好品德佳的大臣组成编写班子,目的是“采摭前代君人治迹”。参加编写的有嘉靖时的进士,曾在穆宗朱载垕左右值讲经筵的博学、耿直的大臣马自强,有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也曾侍穆宗左右值讲经筵的吕调阳等。张居正主编该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教小皇帝朱翊钧“视其善者,取以为师”,“视其恶者,用以为戒”。其宗旨是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意,“溯唐虞以迄汉、唐、宋理乱兴衰、得失可为劝戒者,条其事百余,各因事绘图,系之说”,以资帝鉴,以图说之,所以称《帝鉴图说》。

从内容上看,《帝鉴图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名为《圣哲芳规》,编录上自尧舜,下止唐宋共23个古代帝王之“其善为可法者”81则;下部名为《狂愚覆辙》,共录三代以下20个帝王之“恶可为戒者”劣行共36则。该书之所以上选81则,下选36则,其用意值得注意,这很可能与《周易》的吉凶成败的数字有关,在《周易》中,“九”为阳爻,“六”为阴爻,《帝鉴图说》上、下部在取例上分别以“九九八十一”和“六六三十六”为数,讲兴衰,究存亡,区善恶,很值得品味。

该书于所取事例,每一则取了一个四个字的标题,如讲汉高祖刘邦以“入关约法”“任用三杰”等为标题;讲唐太宗李世民,以“撤殿营居”“敬贤怀鹞”“弘文开馆”“面斥佞臣”等为标题;讲秦始皇赢政,用“遣使求仙”“坑儒焚书”“大营宫室”为标题;讲宋徽宗赵佶,用“应奉花石”“任用六贼”等为标题。每一则历史事例,皆有史载依据,人物情节生动有趣,内容道理引人深思。各则在篇后附有当时很浅易的语言进行解释,有时还附有简短的评论文字。每则都配有一幅图,每幅画占一整幅页码,图画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表情真挚,服饰讲究,技巧娴熟。有人认为这些插图很可能是出于名家之手,明朝有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征明、仇英、陈洪绶等名画家,《帝鉴图说》中的画,其作者虽未署名,但作为由内阁首辅主编,供刚登基的小皇帝阅读的书,绘画作者的身份一定是不低的。

《帝鉴图说》的文字蕴涵着深刻的政治谋略,从中可以感受到其中古代谋略文化的深刻涵义。当然,在吸取古代政治智谋时,要站在开明管理者的立场上,站在为善去恶,造福民众的立场上对其进行扬弃,去掉奸诈的“阴谋”成份,吸取聪慧的“智谋”精华,将古代智谋化为今日的管理新智慧。

明朝的历史已经过去了380年左右的时间了,朱翊钧早已尸骨全腐化了,而张居正主持编写的《帝鉴图说》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令人痛惜的是,当时的朱翊钧,白白辜负了张居正费尽心思对他的谆谆教诲,首辅大臣兼帝师一过世,他便全面推翻张居正倡行的新政,此后便晏处深宫,荒疏朝政,并公然传索帑藏,成为明朝又一个昏庸透顶的腐败帝王。更可恨的是,这位昏庸的神宗皇帝,还凶狠地抄了他恩师张居正的家,看来,张居正当时对朱翊钧这位小皇帝算是白教了,或者说,张居正所教的帝王权谋,被朱翊钧这位学生用来对付他这位帝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