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最杰出谋士是谁?——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十二

谈起中国古代的皇帝,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从底层一直奋斗,经历了很多曲折,最后当上了皇帝,连清代最杰出的皇帝康熙都公开表明对朱元璋的敬重。而朱元璋之后,明王朝只有篡夺皇位的朱棣还算不错,其他皇帝就不是那么出色了,有的甚至是很糟糕的,迷信的迷信,无能的无能,只会搞阴谋的搞阴谋,找不出能称得上雄才大略的皇帝。值得注意的是,明王朝的文武大臣中,倒是出现了很有名的人物,比如徐达、常遇春、张居正、王守仁、于谦、徐阶等,但是,要是从谋略角度看,朱元璋身边的谋士刘基,一定称得上是明王朝的第一谋士,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是干得最出色的。

刘基,字伯温,他是朱元璋的首席谋士,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二十三岁中进士,但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内,他于元朝的宦海生涯中,过得并不如意,直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已是不惑之年的刘基接受了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其参赞军务的高级谋士,刘基从此迎来了他施展才能,发挥智谋的好时机。有刘基在身边出谋划策,朱元璋很满意,他曾称刘基为“我的张子房也”,把自己比为刘邦,而把刘伯温比作汉初的杰出谋士张良。刘伯温的名号在后世确实很响,明之后,民间俗称“上有诸葛亮,下有刘伯温”,而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谋略宗师。

明王朝最杰出谋士是谁?——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十二

刘伯温

下面看看刘伯温在关键时刻是如何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的,他的谋略对明王朝的建立确实起关键作用:

元末,天下群雄并起,争斗激烈,朱元璋听谋士朱升的建议,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积累了实力,悉心经营所占领的根据地南京,成为当时的三大强势军事集团之一。当时,朱元璋所面临的强敌有两个,一个是占据通州(今江苏南通)、常熟、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张士诚;另一个是占领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在太平(今安徽繁昌、芜湖一带)称帝的陈友谅。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陈友谅攻下太平后,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顺及太平的守将花云,并在太平建国称帝。刚称帝的陈友谅十分猖狂,他调集舟师,直指应天(今南京),并声称没有张士诚的配合,他也可以攻下应天。

明王朝最杰出谋士是谁?——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十二

刘伯温

面对这样的局势,朱元璋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集团此时非常紧张,该如何对待陈友谅和张士诚,集团高层意见不一,有人提议朱元璋出兵收复陈友谅占领的太平,以牵制张士诚;也有人提议朱元璋亲自率兵出健康应敌,正面与陈友谅激战,但这些建议都被朱元璋否决了。朱元璋深知,太平城坚固,陈友谅能攻下此城,说明船坚兵强,如果朱元璋率兵攻太平,可能久攻不下,到时进退两难,耗久了,就非常被动。而如果出城应敌,城内空虚,如果敌军以偏师牵制,陈友谅则以舟师顺流猛攻健康,朱元璋就非常危险了。此时,也有人主张出城投降,归顺陈友谅,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就在此时,朱元璋想起了刚被他请来当谋士的刘基,慎重地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胸有成竹地分析说:第一,要先问斩主张投降的和想逃跑的,才能坚定信心,破敌获胜。他继续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跋扈,其目标就是要攻下应天。现在他气势汹汹,顺江东下,就是在展示威风,想在气势上压倒吾军,逼迫吾军退让。千万不能上当,而要针锋相对,坚决抵抗,才可能获胜。”他认为:“常言说,后举而得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彼毕竟千里来犯,军队疲惫,又是不义之师,而吾军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吾军则以伏兵攻击之,必获全胜。此战关系重大,务必要打好。”刘基的一席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陈友谅的决心,朱元璋立即采纳刘基的计策,利用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不仅成功地守住了应天,还乘胜追击,收复了太平,巩固了朱元璋的根据地,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较量中,占据了优势。

史书上有记载,朱元璋请来刘伯温当谋士后,刘伯温曾向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为朱元璋作了建立明王朝的战略规划,人们常把刘伯温提交的这一策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提并论,可惜,《时务十八策》没有像《隆中对》那样有明确的记载。根据人们的推测,刘伯温的战略计策,应该是关于如何对对付东边的张士诚和西边的陈友谅的,因为有对付这两个劲敌的策略,是朱元璋当时最需要的。

面对着强弱有所不同的陈友谅、张士诚两股势力,到底应该先对付谁,朱元璋身边的文武臣僚意见很不统一,大多数人的大臣认为,张士诚在下游,兵力又比较弱,应该选择先易后难的策略,先打张士诚,挑软柿子吃比较合算。朱元璋心里也比较倾向于先打张士诚。而刘伯温则坚决不赞同这一策略。他极力主张先打陈友谅,刘伯温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完全可以留在后面再对付他。相反,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比较强大,而且占据长江上游,对应天的威胁最大。如果先打东边的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从西边乘虚进攻应天。而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他出兵来犯应天的可能性很小。在刘伯温看来,除掉陈友谅是优先必须选择的策略,因为陈友谅一灭,张士诚就成为孤立势力,成不了大气候了,张士诚的存亡便由朱元璋来决定了。进一步说,平定了陈、张两股势力后,朱元璋便可以挥师北上,横扫中原大地,成就大业。

不难猜测,如果刘伯温真有向朱元璋献上了《时务十八策》,那么,刘伯温为朱元璋提出的先攻陈后除张的军事策略,应该就是《时务十八策》的基本战略方针。史学家认为:刘基高瞻远瞩的战略主张,是继朱升关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之后,为朱元璋平定列强,建立明朝大业所制定的最具战略意义的正战略规划,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成功策略之一。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按照刘基的策略,亲率水陆大军沿长江而上,西征陈友谅。先攻打安庆,但久攻不下,刘基知道陈友谅以重兵驻防安庆,他的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虚,便建议转攻江州,朱元璋听刘基的建议,转军攻击江州,果然一举而攻下江州,陈友谅从安庆逃到了武昌。不久,驻守江西的陈友谅部臣,行省丞相胡廷瑞向朱元璋议降,条件是保留他率领的军队,在刘基的劝说下,朱元璋接受了胡的条件,胡的投降引发了江西的其他守将纷纷来降,整个江西很快成为朱元璋的属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朱元璋北上为小明王韩林儿安丰解围,陈友谅乘机围攻洪都,陈友谅想夺回江西属地,洪都守将朱文正竭力抵抗,陈友谅久攻不下,之后,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两军在鄱阳湖鏖战,双方相持不下,死伤惨重,这时,刘基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把陈友谅困在湖内。最后,陈友谅被困后想率军突围,被朱元璋率军拦住,陈友谅战死,陈友谅的军队大溃败。朱元璋成功地消灭陈友谅势力,之后,他乘获胜之势,挥师东进,攻进张士诚的属地,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占领了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

朱元璋在面临重大战略选择时,果断采用刘基的策略,荡平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势力,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实力大增,他已经没有真正有力的对手了,明王朝根基基本确立了。难怪朱元璋把刘基看成是占领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刘基确实是很了不起,大明王朝没有他,情况会大大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如果要选出十个最伟大的谋士,刘伯温肯定是会当选的。有人说,朱升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帮助朱元璋确立了崛起时的基本战略,可算是明王朝不可缺少的谋士但是,必须看到,当朱元璋率兵与各种强大势力,特别是陈友谅、张士诚两股势力决战时,是刘伯温提出了妙策,才让朱元璋取得重大胜利的,所以,与朱升相比,刘伯温的谋略所起的作用更大,刘基才是当之无愧的明王朝第一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