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山水之中,自有禪意之初、將悟、徹悟!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六祖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山水之中,自有禪意之初、將悟、徹悟!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於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也經歷著人生的三重境界。

<strong>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六祖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山水之中,自有禪意之初、將悟、徹悟!

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裡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strong>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六祖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山水之中,自有禪意之初、將悟、徹悟!

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們在現實裡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strong>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六祖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山水之中,自有禪意之初、將悟、徹悟!

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才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誠然如此啊!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strong>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千年。進入這個階段,熱是激情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人就會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復,綠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裡能夠去與永恆和無限計較呢?

六祖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山水之中,自有禪意之初、將悟、徹悟!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迴歸自然。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

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

不如闊達的心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

曾經滄海之後,再去看世情,無非是雲淡風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附:青原行思禪師

六祖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山水之中,自有禪意之初、將悟、徹悟!

弘揚南宗禪的兩大柱石中的另一位是青原行思禪師,他在中國禪宗史上與南嶽懷讓禪師並駕齊驅。青原行思,俗姓劉,江西廬陵人。幼歲即出家,後參曹溪六祖慧能得法,為六祖門下首座弟子。相傳他系漢長沙王之後裔。行思與菏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南嶽懷讓並列為六祖惠能大師座下五大弟子。青原行思後“自傳曹溪密旨,便復廬陵化度群生”,住江西吉州青原山靜居寺,弘揚南禪頓法。

六祖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山水之中,自有禪意之初、將悟、徹悟!

和南嶽懷讓相似,其聲名不聞,但弟子們大弘其禪法,法席大盛。希遷門下的惟嚴,傳法於雲巖曇晟,曇晟傳良价。良价於大中末年開始,在新豐山接誘學徒,後移豫章高安之洞山弘化。他的弟子來寂,居撫州(江西撫州)之曹山傳揚師說,後移宜黃,師徒共創"曹洞宗"。而青原行思的另一支道悟,傳崇信、宣鑑而至義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創建禪院,得到福建地方州帥扶植,經常徒眾不下千人,唐懿宗賜號和紫袈裟。他的弟子文偃去韶州雲門山(廣東乳源縣北),受到廣州地方官支持,形成“雲門宗”。義存的另一弟子師備經桂琛而至文益,先居臨川(江西撫州)開堂,南唐李璟迎住金陵清涼寺,死後李璟追諡為“大法眼禪師”,遂成“法眼宗”。也正因為如此,惠能禪宗法門,青原行思的傳承之功也是不可磨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