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喜:道德經問答(37)怎樣解讀“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董延喜:道德經問答(37)怎樣解讀“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陝西樓觀臺老子像


問:怎樣解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天理公平,沒有仁愛分別之心,把萬物看作祭品一樣任其自然生滅。聖人無私,何須標榜仁愛,把百姓看作祭品一樣沒有高下貴賤之分。老子這位世界級的哲人為何有此驚世駭俗之論,後世對此眾說紛紜,各是其是,見仁見智,各執一端。有人甚至以此語為依據批評老子反對仁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的本意不是指天地和聖人不仁愛、不憫惜,而是指天地之道沒有偏愛和偏惡之念,把自然萬物都視同祭壇上的祭品一樣,沒有高下貴賤之別。草木春夏繁茂,秋冬枯槁,天道既不干預,也不阻止,任其自生自長,自化自滅。“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是說聖人也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都視同祭壇上的祭品一樣,沒有高下貴賤之分,而是一視同仁地對待他們。老子說“天地不仁”,是說天地之間的運化,萬事萬物的生存公正平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仁”的本義是相親相近,一旦附加上主觀色彩的仁愛之心就變成有為之舉了。天道是無私無知的,任憑萬物生長化滅,根本不會有親疏遠近的分別對待。這兩個“不仁”,與老子“道法自然”、“天道無親”的思想是一致的。莊子也講“至親無親”、“大仁不仁”。老子說“聖人不仁”,是說人道無私、人人平等。老子說的“芻狗”,是用草紮成的狗,是用來祭祀神靈的。“芻狗”在登上祭壇之前,被加工修飾,待祭典完成,就被當成廢物扔掉,任它自生自滅了。老子借“芻狗”比喻天地無心,無為無意,平等公正,並無分別。生了萬物是很自然的事,死殺萬物也是很自然的事。真正有道的聖人,也應該心如天地,自然無為,不要存心用世,不必標榜仁愛,更不能假借仁義之名而殘殺天下。老子的這種哲學,是順“天理”、講“良心”的公正公平哲學,是讓百姓順應自然之道,自然而作、自然而息,自然而生、自然而殺,源於自然又迴歸自然。

( 摘自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

董延喜:道德經問答(37)怎樣解讀“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

【作者簡介】董延喜,號延熹道人。退休記者,民間學者;文化傳播者,網絡佈道者。創辦《中國道學論壇》等道網傳媒,擁有會員粉絲超百萬;創作《道德經傳家版》,成為深受普通百姓歡迎的大眾讀本;研發“生活道學”系列講座,被列為國家圖書館公開課;為國內外作了大量道文化產業創意策劃,使得一大批道學景觀和道教宮觀得以恢復重建;在全國各地講授老子文化400餘場,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董延喜:道德經問答(37)怎樣解讀“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董延喜在商丘廣播電臺逍遙論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