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清朝時期,朝會前太監為何要瘋狂甩鞭三下

清朝是中國五千年封建史中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宮廷戲都取決於清朝,可謂是源源不斷。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這些劇中,皇帝登基或者早朝時,太監都會揚起鞭子瘋狂的甩鞭,一般都是三下,聲音很大,感覺太監甩這麼三下,得休息一天。

揭秘清朝時期,朝會前太監為何要瘋狂甩鞭三下

朝會前鳴鞭

其實,這叫鳴鞭,早在清朝之前就已經有了。又稱“淨鞭”“靜鞭”。用黃絲編織而成,鞭梢塗蠟,打在地上很響。

關於鳴鞭的記載可以追到五代十國時期,在宋代人高承的《事物紀原》中就有記載:

“鳴鞭,唐及五代有之。”

在宋史中也有記載:

“殿前指揮使,行門二十二人,鳴鞭十二人,孝宗增為一十四人”

關於這個人數設置也是有講究的,宋孝宗估計是想表達自己比上一任皇帝更牛,所以增加了兩個打鞭子的人數,由12人變成14人,只是人越多,這種鞭子越打不齊,打不齊,打不響,就有失威嚴。

到了元朝以後,朝廷就定了規矩。

規制上,皇帝出閣升輦,鳴鞭三,升御座,鳴鞭三。外觀上,它有一個綠色的柄,鞭以梅紅絲為之,梢用黃茸而漬以蠟但並沒有長度的規定。元明以後出版的書籍也大都採用響鞭三聲記載,比如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的第十回:

“靜鞭三下響,衣冠拜冕旒。”

等到了康熙帝除掉了鰲拜之後,為了彰顯規格升級,開始統一了規則,由原來的四人打鞭子變成了一個人,這個人也由之前的侍衛換成了太監:

“……丹陛南階三級,鑾儀衛官六人司鳴鞭。欽天監報時,皇帝出御中和殿……賜茶畢,復鳴鞭三,中和樂作,駕還宮。樂止,群臣退。”

揭秘清朝時期,朝會前太監為何要瘋狂甩鞭三下

清朝鞭子

也就是康熙八年開始,朝會要鳴鞭兩次,一是皇帝從中和殿出來到達太極殿時,鑾儀衛官高喊“鳴鞭!”於是響三下淨鞭,意思就說:皇上來了,大家肅靜,準備朝拜皇上;二是典禮完畢,起駕回宮, 響三下淨鞭,群臣退下。意思就是:本次會議結束了,大家也可跪安了。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會前咳嗽兩聲,意在說,開會了,大家安靜。

揭秘清朝時期,朝會前太監為何要瘋狂甩鞭三下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了,既然僅僅是提醒大臣們,為什麼不用敲鐘或者是打更那種方式呢?

其實,這個鞭子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什麼樣的人才能手握鞭子呢?那在當時,只有馬車伕或者是放牧的牧人有鞭子,他們使用鞭子,主要是為了駕馭牲口。

當然,皇帝使用鞭子,不能是駕馭牲口,而是駕馭群臣,《詩經》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凡是天下的土地沒有不是屬於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民,沒有不是帝王的臣民的。

所以,皇帝統治人民,就跟牧人駕馭牛羊是一樣的,“馭”字又跟“御”字同音。皇帝賞給人民的東西,都叫“御賜”,皇帝使用的杯子叫“御杯”,皇帝坐過的座位叫“御座”,皇帝使用的筆叫“御筆”,連皇帝帶兵打仗,也叫“御駕親征”。

所以,這個鞭子,其實就是皇權的象徵!“鳴鞭”有御天下之意,是我國古代封建時代君主專制威權的表現之一,代表著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

揭秘清朝時期,朝會前太監為何要瘋狂甩鞭三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