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辜鸿铭:当所有人都在看世界时,他却在看中国

写在前面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学博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人称“清末怪杰”、“清末狂儒”,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著有《清流传》(又名《中国的牛津运动)和《春秋大义》(又名《中国人的精神》)等书籍。

这在当时,不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很多国人都把眼光放在西方,主流文化也是学习西方,而辜鸿铭在游历西方之后,回到中国,开始向西方介绍中国,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位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的“怪人”,辜鸿铭。

大师系列-辜鸿铭:当所有人都在看世界时,他却在看中国

辜鸿铭:春秋大义,中国人的精神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英国殖民地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父亲辜紫云,母亲为葡萄牙人与马来人的混血儿。辜鸿铭祖上原本姓陈,为宋朝福建泉州同安渔民陈敦源后代,陈敦源因醉酒伤人,为避官府缉拿,远渡南洋,因罪疚之心难以释怀,故改姓“辜”,以示悔意,是为马来西亚辜氏华人先驱。其曾祖父辜礼欢被英国殖民者委任为马来半岛地方居民行政首脑,其父辜紫云为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再加上橡胶园园主没有子女,将其收为义子,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辜鸿铭很小就能讲英语、马来亚、葡萄牙语。

1867年,10岁的辜鸿铭跟随其义父前往苏格兰,其父把他带到祖先牌位前告诫他:“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此时的辜鸿铭已经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爱丁堡大学录取。187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土木工程文凭,后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1880年,结束14年求学生涯的辜鸿铭回到槟城。一年后遇到马建忠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系列文章,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

1885年,辜鸿铭终于踏上国土,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外文秘书。1893年,由辜鸿铭拟定,张之洞审定,光绪帝钦准,筹建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蒋锡勇担任总办(校长),辜鸿铭任英语教习。辜鸿铭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师生景仰,成为该校一代名师。

1901年,清廷赐其“文科进士”。

1905年,辜鸿铭去往上海,任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1908年,宣统即位,任外交部侍郎。

1909年,出版《中国的牛津运动》。

1910年,辞任外交部职务,返回上海任南洋公学教务长。1911年辛亥革命后,辞任公职。

1915年受蔡元培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文学,期间出版《中国人的精神》,认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其德文版出版时,正值“一战”,在德国国内引起巨大轰动。

1923年,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务,辜鸿铭也紧随辞职。不久后,经人推荐到一家日本人办的英文报馆当总编。

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期间曾赴台湾。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

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有意前往,却偶染风寒,不见好转。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大师系列-辜鸿铭:当所有人都在看世界时,他却在看中国

写在结尾

大师系列-辜鸿铭:当所有人都在看世界时,他却在看中国

一般人都将辜鸿铭作为坚决的保皇派,因为其即使在北京大学讲学期间,依然留着辫子,带着书童,更喜爱女人小脚,主张“一夫多妻”,妇女应遵守“三从四德”。对于“保皇”一词是值得商榷的,他曾说过“许多人笑我愚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实非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跑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也曾反对袁世凯称帝。他的保皇,更多的是一种操守,一种对文明的认可,并非对“皇帝”的认可。

辜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加赞赏的,通过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的确,估价一种文明,须看它出了什么样子的人,而不是嘴上说的如何强大!辜先生将中国文明概况为以下几个特征:深沉、博大、淳朴,以及灵敏,可谓鞭辟入里。只是可惜了现在这几个特征,更多的中国人将深沉用以内斗,博大用以自欺,淳朴用以欺人,耍小聪明似的灵敏更是随处可见。

我曾以“思想的老人,行为的小孩”作为我行为性格的自绘,总算找到了出处,辜先生认为中国人总体印象是“难以言表的温良”,温良的背后隐藏着“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原来与先生早有共鸣。

辜鸿铭作为当时少有的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有些行为的确过妄,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曾流传“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当时影响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