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擁有陸軍115萬,僅四天就被打了個精光

昨天局座召忠微信公眾號連載了《薩達姆為何海灣折戟》,今天繼續為大家解釋為何薩達姆失敗的原因。

兵力結構嚴重失調

伊拉克則重陸輕海,重硬輕軟,重量輕質,兵力結構極不合理。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正規軍人數已達120萬人,僅次於蘇、中、美而居世界第四位,另外還動員了近100萬的後備役軍人。

在120萬大軍中,陸軍115萬人左右(多國部隊69萬人),佔95.8%;空軍5萬人,佔4%;海軍不到1萬人,僅佔0.2%。由此可見,伊陸海空三軍兵力結構已嚴重失衡,陸軍過於龐大,而海軍則過於弱小,這種重陸輕海的兵力構成為伊在戰爭中的全線崩潰埋下了伏筆。在武器裝備的構成比例上,也存在嚴重失衡和重量輕質的問題。


薩達姆擁有陸軍115萬,僅四天就被打了個精光


1991年2月24日至28日在沙漠風暴行動期間的地面部隊運動

交戰前,伊陸軍坦克5600輛(多國部隊3700輛),裝甲車6000輛(多國部隊5600輛),火炮5600門,高炮4000門,作戰飛機740架,直升機1500架(多國部隊飛機總數3200架,其中作戰飛機2000架),艦艇60餘艘,編有4個分隊,8個岸炮和岸導營,還有一個陸戰旅(多國部隊247艘艦艇,9.4萬陸戰隊員)。

相比之下,伊陸軍坦克、裝甲車、火炮和高炮均居絕對優勢,但海空軍特別是海軍則明顯處於劣勢,至於指揮、引導、預警、電子對抗和通信系統則更居劣勢。

伊軍電子戰能力太差,電子設備比美落後好幾代,不能進行戰役級電子對抗,指揮、引導系統僅24個小時就大部被摧毀和陷於癱瘓。由於電子設備失靈,情報難以獲取,無法掌握敵情和兵力集結情況,故始終不能控制戰場主動權。這種重硬件、輕軟件,只強調坦克、飛機、大炮,而忽略技偵、引導、預警和干擾設備的作法是伊軍失敗的又一重要原因。

海陸空丟盔棄甲,任美宰割

地面戰爭中,擁有海空優勢的多國部隊在不到100個小時內,就摧毀伊科戰區內82.7%的陸軍坦克、70%的裝甲車和69%的火炮,60艘艦艇權當靶船,早被一一敲掉,空軍飛機連跑帶炸也丟損過半,這種重量輕質、重硬輕軟的教訓實在值得汲取。

面對多國部隊海軍的猛烈轟擊,伊海軍除佈設近千枚水雷外,未能組織較大規模的有效反擊,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制空權,只好處於任人宰割之境。


薩達姆擁有陸軍115萬,僅四天就被打了個精光


1991年2月,M270多發射火箭系統攻擊伊拉克陣地

(來源:Howling Pixel)

開戰以後,用於提供海上制空的伊空軍高性能主戰飛機已有200餘架轉場伊朗,海軍艦艇又無艦載機,因此整個伊、科海域的制空權完全喪失,開了個大天窗。沒有制電磁權,只好被動挨打。

伊岸艦導彈和艦艦導彈本來完全可以依託島岸、襲擊多國部隊的海軍艦艇,但由於美實施了強電磁干擾,並摧毀了伊海軍C3I系統和導彈指控系統,使該導彈系統形同虛設,僅發射的一枚岸艦導彈還被“海標槍”攔截並擊毀。

由於海軍艦艇太小,只能近岸部署,作戰效能太低,無法與集預警、引導、指揮與攻擊為一體的強大的多國艦隊抗衡。


薩達姆擁有陸軍115萬,僅四天就被打了個精光


F-15E在沙漠盾行動期間停放

伊海軍訂購的4艘“狼”級護衛艦、6艘“阿薩德”級輕型護衛艦等較大噸位的艦艇意大利拒絕交付,所剩幾艘蘇制導彈艇基本形不成戰鬥力,雖裝有“冥河”反艦導彈和艦空導彈,但雷達視距只有十幾海里,且無預警機指揮引導,既發現不了目標,又攻擊不了目標,且反擊手段單一,無法和強大的多國海軍艦隊抗衡。

另外,近海防禦能力也太差,沒有防禦縱深,構不成攻防層次,沒有潛艇兵力(如有幾艘潛艇,多國部隊決不會如此無所顧及地穿梭於紅海,遊弋于波斯灣),艦艇不敢出擊,飛機轉場他國,僅靠佈設水雷,難以阻止多國海軍的立體進攻。由於西方几國聯合派出反水雷戰艦艇,據說已有80%的水雷被排除,雖有2艘美艦觸雷,但未能造成更大的損失。

兵不在多而在精

綜觀海灣戰爭經驗教訓,在兵力結構方面,起碼有兩點重要啟示:一是兵力結構要均衡,應根據使命任務和威脅來調整軍兵種之間、新舊武器種類、批量和型號之間的比例關係,使之獲得一個最優解。

二是兵不在多而在精,保持一定規模是必要的,但兵力太多、太雜、太臃腫就會成為負擔,因此在兵力和裝備的數量與質量方面應有一個適當的比例,常備軍、後備役和兵員動員方面也應有個適當比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