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從不對孩子發脾氣,真的就能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嗎?

近期看到一個熱議的話題,是關於“心理:從不對孩子發脾氣,真的就能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嗎?”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有的同意並且說出了自己的經歷,有的不同意覺得教養是必須的,有的認為根本不可能做到……眾多的言論很容易讓人覺得迷糊——到底什麼樣的才是對的呢?

事實上,並沒有真正“對的”理論,因為一切家庭環境的構建,都和父母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並不是自己想要不發脾氣就能做到的,只要脾氣存在,別的家庭成員,包括孩子就能感覺到,我們不能停留在“是否發脾氣”的討論,而得往更深處走,去探討“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心理:從不對孩子發脾氣,真的就能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嗎?

一,從不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可能也學不會合理表達情緒。

有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孩子,彆扭得很,不曉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明明是不開心,卻表現得做事拖拖拉拉,或者擠眉皺鼻,或者只會用大喊大叫來為情緒找出口,甚至出現一些強迫症狀。

合理表達情緒,也是一種技能,是需要學習的。而孩子學習的第一手資料,往往就是模仿父母。比如有些父親習慣用拳頭表達自己的憤怒,孩子長大後,在最緊急的狀態下,往往也會舉起拳頭,模仿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心理:從不對孩子發脾氣,真的就能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嗎?

當然,如果家長總是用彆彆扭扭的發脾氣來抒發情緒,甚至伴隨有翻舊帳等不良習慣,可能孩子也會學到這種“技能”。

但如果家長的“發脾氣”是有章可循的,是合理的,則孩子也能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呢!

心理:從不對孩子發脾氣,真的就能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嗎?

二,從不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可能處於更為恐懼的心理狀態。

我們說,無論脾氣是否發出,它就是在那裡。可能會從表情、肢體語言不自覺地表達出來。比如帶著孩子看弄亂的房間,引導孩子去反思,最終孩子的“聽話”是因為聽了家長的話,還是因為感受到家長即將爆發的脾氣,誰也無法判斷。但是當脾氣存在的時候,孩子肯定是多少能感受到的。

我們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綜合體,如果家長總是不發脾氣,那麼負面情緒那一面哪裡去了呢?被隱藏了嗎?

隱藏未必是個好辦法,生活中太多的事情容易引發負面情緒了。就好像把垃圾、橘子皮掃進地毯裡,雖然看不見了,但它們依然在,會發酵、發臭,影響生活環境,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可能會感覺更恐懼——父母就像隨時會爆的氣球一般在身邊!

心理:從不對孩子發脾氣,真的就能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嗎?

三,發不發脾氣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情緒。

非暴力溝通中,把情緒表達的語言分為了四步:

1,觀察情況

2,說出個人情緒

3,表達對對方的需要

4,希望對方做出的行動

比如,自己的孩子去打別人家的孩子,則可以這麼表達:“你去打小明,小明很疼,哭了(1),我不太高興,也覺得很傷心(2),因為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不依靠暴力來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衝突(3),我希望你去跟小明道歉(4)。”

心理:從不對孩子發脾氣,真的就能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嗎?

看吧,如果這種溝通方式深入骨髓,能自然表露,是不是有種情緒流淌起來的感覺?在“是否發脾氣”之外,還有別的,更好的表達方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