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才不會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

1

大部分家長,都會努力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孩子。有的會努力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有的是儘量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殊不知,家長所謂最好的,卻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


帶孩子在外面玩,偶爾會遇見這樣的場景。孩子被打了,哭著回來告訴你,有人欺負他,你會怎麼辦?


有一個自稱特別疼愛孩子的家長說——我會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就要打回去。不然,他會一直欺負你。


在她的心裡,讓孩子具有反擊的本領,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可是,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打回去的“能力”,在被打的時候,會選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四歲的小侄兒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為了保護自己的玩具槍,卻被另外一個孩子打了,他跑到媽媽跟前,傷心地哭了。

弟妹很生氣地告訴他:“哭有什麼用,你也打他啊。”


不論媽媽如何說,小侄兒只是搖著頭,甚至,他拉著媽媽的衣角,說要回家,漸漸那聲音從要求變成了哀求。

可卻遭到媽媽的拒絕,她說孩子的膽子太小,一定要“鍛鍊”他,讓他變得強大,如果今天他不打回去,就不要他了。


小侄兒的哭聲越來越悽慘,看著他真的特別心疼。

當然,並不是因為他被打了才心疼,而是因為弟妹一直在強迫他做不到的事情,即使他強烈表示了自己的無助,可是還被威脅。


我追問弟妹,你為什麼要這樣?


她痛苦地說:“還不是為了他,怕他以後受欺負,讓他學會保護自己。”


可是,弟妹不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天使,上天給了每一個孩子不一樣的性格和氣質,有的天生強勢,保護自己不任何人的欺負;

有的卻出生自帶怯懦的性格,任由別人奪走自己的東西,都不會反抗一下。


為什麼只有打回去,才會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才會防止以後再被打呢?

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告訴孩子,以後遠離這樣的人,不要和他們做朋友。


對於有的孩子,逃避要比反抗容易得多。


聰明的父母,才不會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


2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把最好的給孩子,而是讓孩子懂得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種本事。


漢文帝劉恆小的時候,和家裡人一起吃飯,一盤烤雞上來,一下就被其他兄弟搶光了,他只落得了一個雞屁股。


他和母親薄姬鬧脾氣,一定要吃雞腿。薄姬卻跟劉恆說:“雞屁股還有一個名字叫後福,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後福的。”


薄姬對劉恆的教育方式,就是讓他不爭不搶。

因為她深知,自己的兒子劉恆並不擅長爭搶。她教會孩子,最好的不一定就非得擁有,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做你擅長的事。


正是因為這樣,在呂稚當權的時候,劉恆才能倖免於難。不僅沒有被殺死,還當了皇帝。


設想如果劉恆的母親薄姬,對他的教育方式就是別人有的,你也必須要有。

他還有什麼皇帝可當,因為那個情況下連命都保不住。

聰明的父母,才不會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


3

最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是把最好的給孩子,而是把最適合的教給孩子。


這兩年,興趣班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家長聚在一起,聊的都是關於孩子上了什麼興趣班,如果是鋼琴跳舞之類的,好像就有了一個特別高雅的愛好。


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報了一個機器人班,聽說學費還不便宜。

一次,在家長群裡說了以後,大家都沉默了,可私下裡,大家可沒少評論這事,“報這個有什麼用啊,以後能幹嘛……”


不忘初心是特別難得的一件事,一開始家長們給孩子報興趣班,本意就是讓孩子學一項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可後來,這個興趣班就變成了負擔,因為家長參與了太多的意見,學這個沒有用,將來用不著,學那個以後可能賺錢,當一門營生的本領。

可卻忘了,興趣班是一切從興趣出發。


寒暑假,家長們都給孩子課程排得滿滿的——畫畫、跳舞、書法,或者是游泳、各種球類。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那種在別人眼裡,特別“不負責任”的家長,她問孩子你想學什麼,孩子說,我什麼都不想學,就想玩。


她就聽了孩子的,讓她玩。


玩了十來天,孩子說玩夠了,想看書。她就在網上買了十幾本書,因為她的開明,所以孩子也比較信任她,她跟孩子說,看完書有什麼想法,你可以寫出來。


孩子寫了,一個假期寫了十篇讀後感,一篇比一篇好,最後一篇還在報刊發表了。


再後來,孩子喜歡上了寫作,報刊雜誌上隨處可見她的文字。

不強迫不經意間就“創造”了孩子這個愛好,而且,毫不費力,完全不像別的家長,孩子的興趣班,完全是家長在使勁,還不一定得到孩子的感動。


總有別的家長誇她的孩子聽話,省心。可她收穫這麼一個孩子,是因為她懂得給孩子最“適合”的,所以孩子才回報她“最好”的。

聰明的父母,才不會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


4

很多父母,之所以感覺到為人父母的辛苦,很大的一方面就是因為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參與得太多。


在商場見過太多的父母,為了給孩子買什麼玩具,跟孩子產生矛盾。如果花錢買開心,你為什麼非得在意,孩子買了重複的玩具呢?只要他開心不就好了?


孩子在十歲的年紀,看動畫片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又不是一件壞事。

孩子學什麼專業,明明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選擇,因為學習是孩子的事。

跟什麼樣的人戀愛,家長們更沒有必要煩惱,因為他選擇的,肯定是自己喜歡的。


孩子,他們只是藉著我們的軀體,來到了這個世界,他們是獨立的存在。

我們愛他們,呵護他們,卻沒有資格去替他們生活,怎麼才能不“代替”,除了給適合他們的東西,還有就是不干涉,讓他們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喬治·赫伯特說:

“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


可這說的一定是一個懂得如何去愛孩子的母親,最好的教育,並不是給你孩子什麼,而是他們需要什麼。


聰明的父母,從來都懂得如何去愛孩子,從來不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而是根據孩子的性格特質給予他最適合的東西,這樣才不會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親寶寶APP:一款家人共同記錄、分享寶寶成長的手機APP,支持照片、視頻、音頻,滿足你記錄寶寶的家人專屬空間,精選權威觀點結合寶媽妙招,呵護寶寶每一天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