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朱元璋在历史上大肆屠虐开国功臣,你觉得他是处于何种心理?

逸峮品史


朱元璋晚年屠杀功臣,以胡蓝党案为契机,先后历时十余年,杀人众多,空前惨烈,给明朝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

胡蓝党案中的胡,即胡惟庸,此人系安徽定远人,距朱元璋老家壕州(今凤阳)不远,算得上是朱元璋的老乡。1352年他与朱元璋同一年参加起义军,开初任元帅府参奏,后转任地方官吏。洪武三年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史载胡惟庸以“曲谨”事上,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与重视,洪武六年晋升为左垂相,很受宠信。胡惟庸被杀的原因,(明史》上说他“独相数年,生杀默陆,或不径而行,内外诸臣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则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胡惟庸在中书省任职,大权在握,逐渐滋长了骄侈之心,与右Z}相李善长深相结纳,以兄长之女与善长侄子李佑为妻,又与武臣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相往来,拉朋结党,贪贿弄权,肆意妄为,无所顾忌。这样君臣之间猜忌日益深重。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决定消灭这个心头之患,下令将胡惟庸及与其往来之人逮捕“考掠具状,碟于市”。(引自(明史》,下同)此案牵连僚属党羽一万五千余人。但事情并未就此了结。过了十年,即洪武二十三年,右垂相李善长又涉嫌胡党,旧帐新算,“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朱元璋将胡案编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尽云。”

胡蓝党案中的蓝即蓝玉,也是定远人,为常遇春的妻弟,晓勇善战,有大将之才。明史称赞他“临敌勇敢,所向皆捷”。蓝开始隶属常遇春帐下,因军功由“管军镇抚积功至大都督府金事”。从平定金国以至对元残余势力的扫荡中屡建战功。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于军中拜他为大将军,第二年率军十五万,征讨蒙古,穷追元主于捕鱼儿海,采取埋锅做饭,突然袭击的办法,一

举俘虏元王公贵戚及公主等三千余众,其他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宝玺、金银器物,骆马牛羊不可胜数。朱元璋闻讯大喜,比之卫青、李靖,进封蓝玉为梁国公。蓝玉得胜归朝,夜至喜峰关,守关吏卒不纳,纵兵毁关而入。朱元璋闻之不悦,立即改梁为凉,实已隐含杀机。蓝玉作为武人,不知收敛,相反居功自傲,产生不满情绪,侍宴时“语傲慢”,还“在军中擅自默阶将校,进止

自专。”这些做法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制度下,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加之朱元璋为人权力欲极强,凡事都要亲自过问,又如何容得武将专权跋息?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嗽告蓝玉谋反,准备在皇帝外出藉田时发动兵变,这一年2月9日待蓝玉上朝时,令廷卫将蓝玉拘捕,蓝玉身材高大,体格魁伟,尽管他声嘶力竭,反复声辩,也无济于事。在严刑拷打之下杂取众家属口供作为证据,具结上报,第二天,即将蓝玉伏诛。牵连此案被杀的侯伯有曹震、张翼、朱寿、何荣、傅友德及大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德等。根据明朝律令罪涉谋反,杀一人即诛一族,牵连蔓引被杀者达一万五千余人,亦说达二万人,至此朱元璋才稍放心,下诏说:“蓝贼为乱,谋世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令胡党、蓝党概赦不问。”通过两个狱案,朝中的功臣宿将、开国元勋几乎被杀绝,老百姓称之为“血洗”,一点不假,功臣宿将中逃脱劫难,幸得善终的只有几个例外。一个是大将汤和,与朱元璋同为一村的小时看牛伙伴,此人深谙功成身退的道理,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朱元璋在凤阳老家为他盖了房子,给以特殊礼遇。另一个是义子沐英,镇守云南,不预朝政,幸免逃脱。其余的连朱的侄子曾任大都督的朱文正,外甥李文忠虽有大功于国都先后失宠,不得善终。

朱元璋屠戮功臣,后人曾进行过各式各样的探讨与解释,有的说朱元璋实行以猛治国的方针,以维护明朝法律的尊严。有的说这是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文人与武人之间,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之间的斗争所致。这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多少都存在一些粉饰。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如此疯狂的滥杀,其中受冤屈者不可胜数,朱元璋难道完全不知?胡惟庸、蓝玉作为当时地位显赫功臣,位高权大,嫉贤妒能,骄纵跋}是有的,但动辄加以谋反的罪名,进行族诛血洗,则是罚不当罪。(明史》作者将胡惟庸列人奸臣传。但说他联络蒙古、日本、图谋不轨,则是莫须有的罪名。

蒙古和日本虽是明朝的邻国,但蒙古自洪武元年退处漠北以后,屡战屡败,已是自顾不暇。日本遥隔大海,虽然当时存在着贸易往来,但若与之联兵作战里应外合则谈何容易。胡惟庸作为当时宰相自然清楚这一点。对于这两个问题明史专家吴晗曾作过详细考证,均系子虚乌有。蓝玉恃功自傲,专横跋l}是有,但说他谋反却无证据,他的案子由锦衣卫告发,未经正式审讯,迅速将其处决,其罪证的可靠性可想而知了。实际上这些血案都是朱元璋有计划的屠杀,由锦衣卫头领告发,是这些特务完全察承主子旨意所为而已。朱元璋之所以要这样做,目的只是想要维护朱家仁.系万世的统治。如果说胡蓝二案的首魁还有一些严重问题,洪武末年杀大将冯胜、傅友德又如何解释。冯胜、傅友德都是朱的爱将,出生人死,身经百战,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明朝建立后冯胜、傅友德与大将军徐达从征西北,屡建奇功,冯胜封宋国公,食禄三千石,予世券,保其不死。傅友德“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朱元璋“屡赦奖劳”。但他们都先后在洪武二十七、二十八年被毫无理由地赐死。可见朱元璋杀人并不需要什么罪行,对此明史作者直接点明其原因就是“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还有李善长太师的被杀也足以说明朱元璋晚年心底的

猜忌。李善长,治法家之言,早年投奔朱元璋,竭忠尽力帮助朱元璋筹划钱粮,运筹帷握,调和诸将之间的矛盾,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建国以后朱元璋认为他功劳第一,比之汉代萧何。晚年退休家居,洪武二十年为人告发,牵连胡案,朱元璋找不到理由,却假托星变,须杀大臣以应灾,以如此荒谬理由将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及其一家七十余口一并斩决。如此荒唐残忍之举,在中书省任事的庶吉士解绪代郎中王国用冒死上书,为李善长辩诬。“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王,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怎么还会帮助胡惟庸谋反,即是佐胡成功,其荣华富贵,岂可有加于今日。况且李善长老成持重,亲经元末战争,难道不知天下不可侥幸妄取。善长功成名就,不安享富贵,至此衰朽之年,却心怀异志,无论如何不至如此。说穿了一言以蔽之,加给李善长的罪名完全是桩冤案。这封上疏朱元璋看了觉得自己完全理屈辞穷,只好不了了之。但毕竟解绪讲了真话,不久解给的父亲至京,朱元璋接见,借口大器晚成,需要继续学习,还是打发他回老家闲居去了。

洪武一朝,不但功臣宿将洗劫殆尽,即新任文臣被杀者亦不可胜纪。据曾参加修纂(明史》的徐乾学说“洪武一朝考之,大僚三品以上者,共得三百余人,遍搜诸书,其人得之传

者,不过三四十人,又率寥寥数语,岂其人皆无纪述,大率为太祖所杀,故国史不为之立传。”清人赵翼在谈到明初用人不拘资格时说“帝又咸断不测,稍不称意,诛滴随之。胡蓝二党

外,诸臣之以小故陷重辟者,指不可屈。”

朱元璋除了制定严密的法网和残酷的刑罚外,还自创廷杖,大臣稍有不如意者即棍棒相加。有大臣茹太素曾上书十余事,只是写得长点,朱元璋令人读了一半,不得要领,将其

传来痛打一顿,后来令他带镣理事。有一次朱元璋与他同饮,杀气腾腾地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侍郎叩头续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对如此忠心正直的臣子,后来还是把他杀了。因此作传的作者曾感慨地说:“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晚年利用各种血案,文字狱杀人不下十万数。

朱元璋滥杀功臣,从根本上说是封建专制的一种必然结果。“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封建制度下,功臣宿将一种饱含血泪的悲鸣。在打天下时功臣宿将与帝王

拼杀沙场,目标一致夺取天下,一旦新王朝建立以后,在封建帝王看来,这种争夺并未停止,只是由过去外部战争,转人内部,基于这种理论认识,因此需要不断地血洗下去,才能巩固

他的家天下,明初的历史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到了明朝,封建社会已进人晚期,经过历代王朝不断强化,封建皇权的势力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朝中大臣不管功劳多大,地位多高,都不过是皇家的奴才而已。过去三公坐而论道的风气,君臣共治的历史早已一去不返了。臣下只能跪着奏事,臣下稍有不同争议就是居心巨测,只有用杀戮来解决矛盾。虽然朱元璋也是一位农民出身的雄主,但他在对待功臣问题上比起东汉的刘秀、唐代的李世民、宋的赵匡))}},在处理方法和措施上就大异其趣。刘秀也是借农

民的力量登上皇位的,他登基平定全国后,为了驾驭功臣,采取了退功臣而进文吏的办法,使用资历较浅的官员,元勋宿将生活上给予优待,除少数人重用外,其余的人都只奉朝请而不预政事。赵匡撤建国以后,采取“杯酒释兵权”这一不流血的方法,在酒席筵前,谈笑间解除武将的兵权,消除了权臣武将与皇帝之间的猜疑与矛盾,被史学家称为宽仁皇帝。唐太宗用人不疑,以他的睿知明达,推诚相待,驾驭群臣,进贤纳谏,形成了君臣共治的良好风气,开创了贞观一代盛世,历史上被称为三代以下少有的英主。朱元璋的文治武功比起上述君主来可以说毫不逊色,后人有“治隆唐宋”的赞语,但他实行所谓的以猛治国的方针,对功臣刻薄寡恩,淫威滥杀,

超过历史上任何君主,遭到后世的指责非议。赵翼在(廿二史扎记)中说:“独至明祖,藉诸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汉高祖虽然也曾屠杀功臣,比较起来其范围之广,杀人之多不能望其项背。究其原因主要是封建专制统治进入晚期,皇帝权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的结果。除此以外,朱元璋屠杀功臣也有他个人性格品质方面的原因。朱元璋早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这是不可否认

的,他早年拼杀沙场过着紧张的戎马控惚的生活,后来登基后又日夜操劳,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忧危积心,日勤不倦”。晚年精力衰颓,得了精神狂想症,常发高烧,作恶梦,多幻想,

性格多疑,甚至暴怒无常。据野史记载,洪武末年大臣上朝前,都需要与家人诀别,安排后事。如果那天朱元璋腰间的玉带高高贴在胸前,大概就不会杀人。倘若玉带挎在肚皮底下,就是大风暴来临的预兆,杀人杖责不可避免,朝臣准会有来无回,大批被杀。在君主绝对专制的封建时代,帝王的个人品质与性格,直接对历史发生作用,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朱元璋屠杀功臣的用意,明朝一些野史的记载倒近于事实。他的长子朱标虽然也生长于战乱年代,但由于受濡家思想的熏陶,对君臣间的矛盾主张采取宽仁的态度。他曾劝谏父亲说:“陛下杀人过多,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辩解,随即拿了一根带刺的棍子甩在地上,叫皇太子去拿。太子不解其意,元璋教训道:‘’你不敢拿刺棍,我杀人就是去刺,今后你当这个家,岂不是好?”皇太子辩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臣。”潜台词是说有怎样的皇帝,就有怎样的臣民。朱元璋闻言大怒,拿起棍子就打,皇太子只好逃走。这个故事比较真实地道出了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动机和用意。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圣人,自然不能将这类轶闻写人正史,只好由野史稗乘来记载了。如前所说,朱元璋屠杀功臣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万世一系的统治,但历史却走着违背他意志的道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根据他生前的安排,立长孙朱允炊为帝。朱允炊其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且性格仁柔少断,即位后即以老师黄子澄、齐泰为左右承相。在他们看来,要巩固帝位,首要的任务是削藩。朱元璋生前大封子孙为王,并授他们以兵权,这样造成了藩王势力的强大。削藩伊始,周、湘、齐、代诸王有的被杀,有的自杀。但势力最大的燕王不肯就范。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智勇有大略,曾多次率兵打败蒙古,他富有野心,早已凯觑帝位。1399年7月,他以“清君侧”为名,在北平发动兵变,一场同室操戈的内战终

于爆发。朱允炊派兵平叛,但朝中功臣宿将几乎被杀光,剩下的不过平庸之辈。结果选定耿炳文为帅,不久即被打败。只得以李景隆取而代之,朱棣讥之为纵垮子弟,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此人不仅不懂军务,而且品质恶劣,忌贤妒能。战争持续三年,后来朱棣探知南京空虚,率兵渡过长江,进围南京,李景隆竟然开门迎降。这事离朱元璋去世不过四年,朱元璋精心扶植的中央皇权很快落到藩王的手里,这是他生前所始料不及的。

朱元璋厉行文字狱,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政策,窒息了人才的成长,造成有明一代人才的凋敝。明代除了象于谦、张居正几个少数能扭转乾坤的人物外,其余大有作为的人物甚是寥寥。朱元璋生前凡事都规定了严格的祖训,后世子孙只能依样画葫芦,不敢有所更张,从而形成了一股惰性。朱元璋的后人除了朱棣称得上一代雄主外,其他的帝王大多一代不如一代,多是昏赣愚顽之辈。朱元璋杀胡惟庸以后取消了自秦汉以来的垂相制度,给明朝历史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皇帝传子以保证政权的稳定,承相传贤以保证国家的治理。明朝不设承相,使六部互相领顽,对国家治理不利,后来出现宦官专权,使明朝政治黑暗。废除承相制度

造成的流弊,黄宗羲在总结明朝历史教训时早已有所定论。

朱元璋厉行文字狱,士人们常因一字一句而遭杀身之祸,在封建专制淫威之下,士人只能小心"谨慎地写一些附庸风雅、歌功颂德的文字。正如后人所感叹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哪里还有什么高论,写出些有创建的东西来?尽管明初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也相对稳定,但并未带来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明代除几部长篇小说,诗文的创作比起唐宋来远为逊色,文坛冷落,大不如前。朱元璋作为明代开国君主,他在历史上的作为早已有了定

论,但他后期的滥行诛杀,并规定了许多僵死的制度,其出发点以损人的目的开始,其结果都毫无例外地以害己而告终,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李立权《话说朱元璋滥杀功臣》

<strong>


日日涤新读书会


韩信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很好地说明了朱元璋大杀功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需要即存在,存在即合理。不需要就是不合理的。




其他也许还存在有些功臣居功自傲的原因;朱元璋年老昏聩多疑的原因;为未来的继承者扫清障碍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拥有权力的原因,权力可以让一个正常的人发疯,可以让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严重扭曲。

有个著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由几个大学生扮演看守,管理“监狱”的秩序;另外几个大学生则扮演“囚犯”。令人意外的是只用了一天时间,大学生们就进入了角色,扮演看守的大学生趾高气昂,大声呵斥;扮演囚犯的同学则垂头丧气,心情忧郁。原本计划进行两周的实验三天后就被迫停止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发生改变,特别是当他拥有权力时,即使是看起来单纯和善良的大学生,也会展现他平时深藏不露的一面,变得专横和霸道。

朱元璋在艰苦创业时的表现是知人善任,大度宽厚,这个好名声给他招来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也为大明江山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当他当了皇帝后,身份和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中的权力使他变得残忍而暴虐,他不再是那个大度宽厚的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也就在所难免了。


未鸣读史


其实,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严酷。

在洪武二十三年之前,除了德庆侯廖永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赐死,永嘉侯朱亮祖与豪强勾结,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被朱元璋鞭死外,其他如鄂国公常遇春、广德侯华高、淮安侯华云龙、卫国公邓愈、临江侯陈德、东平侯韩政、济宁侯顾时、靖海侯吴祯、江阴侯吴良、营阳侯杨景、汝南侯梅思祖、宣德侯金朝兴、安陆侯吴复、曹国公李文忠、巩昌侯郭兴、魏国公徐达、六安侯王志、永城侯薛显、安庆侯仇成、海西侯纳哈出、南安侯俞通源等均寿终正寝。

那么洪武二十三年,发生了什么?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胡惟庸谋反诛胡惟庸九族,同时杀陈宁、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雄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有人认为所谓的胡惟庸案仅仅只是朱元璋的一个借口,他的目的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帝专制集权。同时,胡惟庸本人专权、结党也为朱元璋所不容,因此,胡惟庸及其党羽作为适逢其会的一个棋子,被诛杀了。

胡惟庸案虽然诛杀了很多开国功臣,但是仍然算是事出有因或者说就事论事,开国功臣的主体并未被动摇。

朱元璋真正对功臣的全面大清洗发生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后的四年间,占明朝被诛杀功臣的三分之二。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

从本意来说,朱元璋是愿意和开国功臣们同享天下的,朱元璋也并非无情残暴的人。朱元璋与很多开国功臣是姻亲关系。

鄂国公常遇春之女为太子朱标正妃,生早逝的嫡长子朱雄英,及小于朱允炆的嫡次子朱允熥。凉国公蓝玉是常遇春妻弟,女为朱元璋十一子蜀王朱椿王妃。卫国公邓愈女为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次妃。永平侯谢成女为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王妃,颖国公傅友德之女为晋王世子妃。魏国公徐达长女为四子燕王朱棣王妃,次女为十三子代王朱桂王妃,幼女为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王妃。宋国公冯胜女为五子周王朱橚王妃。定远侯王弼女为六子楚王朱桢王妃。

如果,朱标没死,那么朱标一系(鄂国公常遇春,凉国公蓝玉等)的势力是远远大于诸王和其余开国功臣的实力的。但是,朱标一死,而朱元璋又立了与蓝、常一系功臣毫无血缘关系的朱允炆,导致了政治失衡。清理了蓝、常系功臣,与其它藩王有姻亲关系的功臣的存在同样会造成政治失衡,所以也必须一并铲除。

大杀功臣绝非朱元璋原本的打算,而是朱标去世这一突发状况导致的政治失衡,迫使朱元璋必须紧急处置,而在朱元璋风烛残年之际,只能以大开杀戒的方式来尽快解决最大政治隐患。朱标之死,坑死一大票功臣。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让我分析一下,朱元璋为什么大肆屠戮功勋旧臣。

一、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朱元璋的这些功臣,许多都是和朱元璋年轻时候便相识,比如汤和。不要就是在朱元璋创业伊始便在其帐下,比如冯胜兄弟。草莽出身又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这样的人大多桀骜不驯,只愿意服从强者。朱元璋就是这样的强者

先太子朱标作为朱元璋长子,作为国家储君日久。再加上朱标此人仁厚,时常在暴躁的朱元璋手中救下犯错的功臣。勋贵大臣中拥有一定的威望

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没有选择自己其他的儿子,反而选择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皇太孙朱允炆。这样就必须面对的历史性问题—主少国疑。历史无数次证明这样的政治格局是存在隐患的。迫使朱元璋不得不举起屠刀.

二、皇权的高度集中,自然产生的排斥力。

朱元璋时期,随着宰相的取缔。决策权力为皇帝所独享,朝中剩下的为各级执行部门。这原本是一种高效的政治体制。但是这样的体制也存在例外,就是这样功臣勋贵。他们掌管兵权,拥有爵位及社会地位本就在百官之上。尤其是开国初年,这些功臣或多或少同皇帝存在亲密关系。可以流离于政治限制之外享受权力.

这些人分享权力的方式与朱元璋大权独揽的

设想相左。所以针对这些“BIG”开展了修正。这事情不是在他手上就是在他继承人手上。最后,他选择自己动手。

三、深植于骨子里的自卑感。

朱元璋是真正的穷苦人家出身,真正的白手起家。他自认为见识了世间的一切,觉得自己深悟人的劣根性,自我感觉对于人混杂着嫉妒与不服气的想法有深刻认识。其实这是他自己的劣根性作为一个纯屌丝出身对于自己家世的自卑感。所以认为功臣们和自己想法一致“皇帝轮流座,今年到我家”,之所以无人表现出来,只是因为自己还在,他们选择隐忍不发。“为了国家日后的稳定,我只能先下手为强。都是为了国家的千秋大计。”朱元璋如是想。

结语

结合三点原因,让朱元璋下定决心将屠刀指向自己的老兄弟们。


历史的拐点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世代贫农,经历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最终成为天下的最高统治者。统治早期,他还是比较放心的,自己的长子朱标随着自己南征北战,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声望,正所谓“枪杆里面出政权”,朱标可以压得住朱元璋那些手下,加之朱标比较年轻,到朱标去世,大明王朝已经趋于稳定了。可天不随人愿,朱标英年早逝,突然没有了合适继承人的朱元璋感到了一丝不安,这些不安后来不断放大,促成他对那些和他并肩打天下的开国功臣越来越不放心,只要让他们成了死人,才是最安全的。

另一方面,出身贫农最后成为皇帝者,都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最早是从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开始的,自己出身比不上陪同自己打天下的手下们,就会本能的先把功高盖主的开国功臣们统统干掉才放心!而那些出身比较好的开国君主们就完全没有这样的担心,比如隋文帝,唐高祖。

朱元璋就是秉着宁可杀错,也不放过的原则,他也要把那些对自己王朝有威胁的开国功臣们大肆屠虐一番。同时他也有杀鸡儆猴的意愿,让那些没有被杀害的开国功臣知道大明朝是他们老朱家的,谁敢有一丝反意,并将得到他暴风雨版的杀戮!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如有不足敬请见谅!


夜袭糖多多


朱元璋在所有的皇帝中出身算是最低的皇帝了,但凡这样的人成事以后,都会不自信,心里总会疑神疑鬼,总是害怕和他一起奋斗的兄弟,会功高盖主,不听他的话,害怕他们在百姓和各位大臣心目中的地位会高与自己,从而取代自己的地位。


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小名朱重八,真正的贫农出身,在他很小的时候,自己的爹,娘就因为吃不上饭饿死了,自己为了生计就去给地主家里放牛,后来又去当了和尚,在当和尚期间,跟一位隐世高憎学了点本领。后来当和尚吃饭也成问题了,迫不得已,在汤和的推荐下,来到了郭子兴的军营,当了一名小班长,在后来的战争中,表现英勇,郭子兴就把自己的义女嫁给了他。

朱元璋从此以后就开始了开挂的人生,朱元璋和郭子兴有了矛盾以后,就离开郭子兴单干了,随着他的势力不断扩大,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方的霸主,紧接着又消灭了陈友谅,张士成等一系列反对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应天称帝,改元洪武。


朱元璋称帝以后,慢慢的就开始大肆的改革,和冷血的屠杀功臣,那有人就问了,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干,不要急,听老苏慢慢道来。

首先朱元璋的猜忌心非常重。朱元璋身边的人和辅佐他打下江山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的同乡,每一个都是战功赫赫,每一个人的能力都在他之上。朱元璋气度非常小,他没有李世民的宽宏大量,也没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能力。所以就只能采取最直接,最暴力的手段,以给自己的子孙扫清道路,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朱元璋的权利欲望特别强。他皇权在握,还不放心,为了监视和控制官员,他还成立了当时著名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对每一个文武大臣都进行监督,就算你告老还乡以后,也不放过。所以朱元璋对各位大臣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谁一有二心就会惹来杀身大祸,弄得当时人心惶恐。


还有就是和朱元璋的本人性格有很大关系。朱元璋从小历经磨难,从一出道就是过的打打杀杀的生活,所以他的性格变得残暴,嗜杀,觉得只有这样做,事情才处理的彻底,自己才安全。

就因为朱元璋是这样一个,猜忌心重,性格阴暗残暴,权利欲望特别强的人,才会大肆的屠杀开国功臣。

我是老苏,喜欢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指点点关注,谢谢。


老苏拉历史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非是屠戮所有功臣,而是屠戮不能循规蹈矩的人。

国家制定了法度,帝王的法度,普天之下一视同仁。有时候帝王迫于时势,让功臣僭越了法度还能活蹦乱跳的,最后还是会等到功臣没有利用价值又继续僭越法度的时候,而屠戮他们。

超出法度之外的事情,帝王不会管你。

但凡王者,都非常霸道,绝对不允许有人不乖,像那种顶着活泼幽默放荡不羁不守规矩的人,帝王最是不喜他们,但是帝王会驱使他们去做他们善于的事情,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离被放逐贬官也就不远了,轻易不会杀人。不能谋其事,则不能居其位。

帝王的心胸,宽广而公正无私。不需要用小人之心去测度帝王。


麽麽兔小小只


因为一代天子一代臣,其实往往新天子不会杀,而是老皇帝杀的现象普遍一点。

而老皇帝杀功臣大多因为功高震主,其实我们很多事情应该从更深的角度来考虑,这些功臣当初跟随皇帝征战天下的时候,大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个人号召力是非同小可的,振臂一呼,则千军万马蜂拥而至,如若战时,大家上下一心,为了共同的目的,则并无不妥。


如若天下已定,共同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绝大多数人不会局限于已有的成就而不再进取,而是再希望另有所图,有的人可能只是图个富贵,图个爵位,而有的人仗着曾经的功劳,多行不法之事,危害社会的稳定,而有的人可能时间长了,就不再愿意久居人下,可能会生出为何咱们拼死打天下,却他一人坐天下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在一定条件的引诱下,可能会变为事实上的行动,从而威胁皇权。

虽然可能开国皇帝在的时候不敢咋样,可是谁能保证接班人继位之后,又能不能控制的住呢?如何避免功臣在天下大定后的潜在威胁,就成为了历代帝王的头疼之事。


处理不好,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刘邦,朱元璋在处理这些问题就大开杀戒,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想将潜在的威胁铲除掉,为自己的晚年以及后继之君留下一个没有威胁的环境。


知秋樟目


皇帝出身低溅,拉一帮苦难的兄弟拚命打下了江山,兄弟伙些叽讽嘲弄:你娃儿与我们一样的凭啥你就当皇帝呀!为了尊严只有开杀戒了!


用户58727519729


出身越卑贱的人,越嗜权如命,越感到权力来之不易,越担心被他人夺去。于是就产生对任何人都不放心的心理。这才是朱元璋杀功臣的主要动机。相比之下,唐宋开国皇帝出身高贵,取得天下也没有费太大力气。所以唐宋皇帝对臣下都很宽容。而刘邦出身也比较低下,杀功臣也不手软。另外朱元璋杀功臣还有一个动机是杀鸡儆猴,警示后人。告诉所有人都不要造反,也不要帮助别人造反。造反不会有下场的。看看我手下帮我造反的人都没有好下场,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