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历史上最悲壮的海战,崖山之战留给了我们怎样的精神?

lovetankai


崖山一战,南宋流亡小朝廷彻底覆灭,悲愤的陆秀夫做到了人臣的极致,背着宋末帝投海自尽。十万军民不愿作亡国奴,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选择以身殉国,场面之悲壮,亡国之痛楚,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崖山一战如果说给以后的中国留下了什么精神,那就是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与其身在亡国灭种的处境下艰难求生,不如以死明志气节长存。这就是后来被日本文人归纳为:崖山之后无华夏的来源。(当然笔者不认同这种说法)

当年投降了元朝的文人志士们,他们的命运又是怎么样呢?周所周知在元朝,知识分子几乎没办法通过科举制进去体制之中(元末除外),这使得大批文人抑郁不得志,或者流连于青楼之中灯红酒绿,要不寄情山水不问政事,知识分子在元朝时期地位之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分子娱乐化”的风气,丧失统治理论基础的元朝也在丧失民心以及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之后迅速走向没落。

在宋朝灭亡之后,知识分子的地位日趋低下,曾经引以为傲的文人风骨也日渐被侵蚀,“犬儒主义”的毒瘤开始发作,并在明末清初,钱谦益喊水太凉时达到中国皇权主义时代的小高潮。



旧镜子里的东洋史


崖山一战,留下了不仅仅是精神,还有一种汉奸文化。蒙古人灭亡了中华民族后,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愿意承认,崖山精神的另一面就是汉奸文化大行其道。历史往往惊人相似,和平时期最喜欢上窜下跳空喊爱国的人,战时又往往会第一个跳出来成为汉奸的人!


至于崖山之后的民族精神?你完全可以喊几句什么“不屈不挠”、“强烈爱国”之类的口号来。不过,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崖山海战留下来的另一种消极后果,也就是崖山海战遗留下来的负面精神。这种负面精神已经在几次国难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还记否?华夏一夜之间,前仆后继孵化出无以计数、铺天盖地的汉奸来!这在宋朝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宋朝人的气节,在中国古代史上,那也是非常出了名的。自从陷入蒙古人长达近百年之久的异族统治之后,自西汉称谓的汉民族,不但原有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被摧毁;而且汉民族铁血尚武的精神都丫的被柔弱的自私和苟活的隐忍所取代了!这一点,已经在后来几次外族入侵的过程中显露无异。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是在西汉与匈奴之战中诞生的。在宋朝灭亡之前,汉奸的数字一直都少得可怜!不过,蒙古人灭了大宋以后,汉奸的数字是打着滚成几何倍数往上窜。崖山不仅留下了一种精神,也丫的留下一种汉奸文化和汉奸哲学!就像广东的崖山,至今在靠海的一面山崖之上,还刻着“宋张弘范灭宋于此”8个大字。不过,最前面的“宋”字,是我们后人加上去的。就这样一个“宋”字,警告后世,灭汉之人是一名汉人!


还原历史影像


我知了哥近年每年都自驾开车过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崖门大桥,我曾多次拍这里附近的图片和视频。我曾在一条视频写上标题“崖山之战战场旧址,南宋在附近灭亡”,得到一些点击量。每次经过这里,我内心都有很多感慨。

南宋接近灭亡的后期,不断地寻找各种重整的机会,衰世见忠臣,最后支撑着南宋王朝残存几年的是一些不屈不挠的忠义者的可歌可泣的气节。

但令我感慨的是这种可贵的气节之中不复存那种主动袭击的骁勇的胆略与善战策略。令人叹息。

元军在湖北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都城临安即今天杭州,南宋当朝权势就只有考虑溃败和夺路狂逃的份,求和不成,只有让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幸有宋度宗的儿子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亲属将军护卫出逃,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逃到福州。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称为宋端宗。

第二年,福州沦陷,宋端宗又逃到泉州。泉州官员有异心,张世杰夺船出海﹐带宋端宗逃往雷州,途中遇上台风致使宋端宗差点溺死并染病,不久病逝,7岁的赵昺继任。在陆秀夫、张世杰保护下逃到崖山。不久﹐坚持在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支援,被元军抓获,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沿海的南宋军民失去了呼应的所有威慑。

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2万元军攻至崖门,对南宋三面包围。此时,南军民和追随者约20万人。张弘范领一军逼近宋军中部,预先约定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宋军听后以为元军在宴会而放松警惕。元军一下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和苏刘义带领十余条船突围而去。 陆秀夫见无法突围,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殉难。

20万军民,无法形成一股主动袭击的锐气和战力,而且,不是在陆地斗元军擅长的战马的包抄与冲击,而是在海上以战船较量,反而被2万人围歼,只能说,南宋20万军民实在缺乏战斗训练,太散了。

崖山之战,我希望给我们留下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以及不可缺少的骁勇精神。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战神150624565


清朝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的发源地(确切的说清朝的始祖怒尔哈赤在明朝嘉靖年间出生于明朝管辖的辽宁省新宾县境内,是典型的明朝公民,中国同胞)东北地区在元,明时期(或可以追溯到唐朝)就是中国固有领土,居住在当地的满族民众自然也是中国同胞。做为中国同胞的清朝主体满族同胞取代李自成的大顺朝统一全国完全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江山朝代更替,决不是某些不懂历史不知地理或别有用心者鼓吹的外国鞑虏入侵。

被清朝征服并管辖数百年的蒙古民族在近代从中国土地分离出去(外蒙古),中国自然是外蒙古曾经的祖国,外蒙古人自然也是曾经的中国同胞,而且绝大多数蒙古族同胞依然生活在中国,因此,元朝也自然属于中国历史范畴!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中国,决不仅仅是汉族的中国!别有用心者散布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中国的谬论,实乃分裂国家挑动混乱的阴谋论调,自古以来统治中国领土管理中华民族的明朝是什么?清朝是什么?中华民国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不是华夏是什么?不是中国又是什么?


约定006


崖山之役最有名的要数那句“崖山之后无中华”,大体意思就是中国被灭了,被游牧民族统治了,但为何我们不称崖山之前的中国为“古中国”?就好比古巴比伦、古埃及等,因为中国文化没有断,中华文明没有断,只是换了一拨人当皇帝而已。

崖山精神是在崖山之后才体现的,宋朝自崖山灭亡,但中国文化存了下来,无论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金元四大家,还是王蒙、黄公望、吴镇、倪瓒这元四家,还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这四大家,他们所体现中医文化、山水画文化、元曲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所以中国文化没有灭,顽强的生存了下来,那中国依然存在,而崖山精神更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精神。

此外,除了顽强还有一点,那就是包容,正所谓有容乃大,当蒙古人的游牧文化入侵到中原之时,与中原地区的原有文化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而是慢慢的融合、汉化,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包容性,现如今中国文化中依然包含着蒙元文化,所以中国依然是那个中国,而不是“古中国”,崖山之后,中国文化的顽强与包容得到体现。





老白说历史123


崖山海战,是宋军与元军的最后一次战役,宋军大约20万,战船千余艘,元军大约两万,战船五十余艘。宋军在海上接船固守,元军迅速抢占各个港口,断绝宋军的水源和粮食,宋军只得用干粮充饥,饮海水,元军封锁宋军十多天后,乘船大举进攻宋军,宋军大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投海自杀,不少后宫和大臣也相继跳海,十余万具尸体浮在海上。宋朝彻底灭亡,也是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之手。

崖山海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神

第一,宁死不屈

第二,爱国精神

第三,宋朝武力恒弱,却不思变革,终于在海上被三万元军敲了丧钟。所以出现错误就要改,一如我们今天。

第五,赵匡胤当年借口契丹入侵窃取了后周的天下,崖山海战又被同为游牧民族的蒙古夺了天下。所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欠别人的终究还给了别人。


华衣夏服


每逢此节则痛心疾首!中华文化之哀哉!

中华之礼仪节孝文化完败。涯山之战汉奸大获全胜!卖国的荣华,守节的沉海。

在此之前,中华文华全世界景仰。身而为汉人便是贵族,是对其他文化的俯视,他等文化皆为蛮野不化。涯山之战,痛心疾首!

涯山之战留给后人的三种精神文化

一、文天祥式精神气节,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读书人的气节自始至终仍留于少部分精英中,此等气概浩气长存!

二、客观推动了文化的杂合,市井文化将精英文化糅合了,元终其一朝为元曲,戏曲而已。求全求利之市井心也不可厚非了,此不予置评。

三、为他族(满清、日本)入侵中华留下了口实,涯山之后无中华!而今,中华神州再起,我相信这中华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自信将重新复兴!

愿中华崛起,再无涯山之亡(靖康称之耻,而涯山之战耻都没了,直接亡)。'


大圣彭长虎


崖山之后!至今无复仇一战!复我华夏血性!


一如毒风


要是我,宁可战死也绝不投海。历史上,除了炎黄都不属华夏,炎黄之外都属异族,狭獈的民族主义,只能使民族萎缩直至消亡,就没有今天的九百六十万领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