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心的独白 读蒋勋新作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聆听心的独白 读蒋勋新作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每次读他

就觉得还算对得起光阴

聆听心的独白 读蒋勋新作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有一位台北的风流人物,他通晓中国文化,也懂西方历史;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英文法文也不差;他可以鉴赏国画,也能画出油画;他能讲圣经故事,也能聊佛法公案……最后,他还可以把其中有意思的精华写成文字,跟读者分享。

他,就是蒋勋。近日,《蒋勋散文》由湖北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之所以要在今天发出这篇推送,是因为书中有两篇文字说到“过年”(文末有试读)。今天是除夕,读来会格外亲切、有趣些。1月23日,《蒋勋散文》编辑雷蕾接受了全国媒体的采访,下文也会为你呈现。

(注:以下文中Q&A,Q=记者,A=编辑雷蕾)

篇篇佳作,包罗万象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说,“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这就是蒋勋的散文,篇篇佳作,包罗万象。

从198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至今,他创作已有三十余年。三十多年来,蒋勋先生笔耕不辍,他从中华文化之美,写到西方艺术之美;在巴黎作画,在淡水河边禅思;描摹京都的钟声,也眷恋台湾的群山……从未停止过将生活中那些挥之不去的画面付诸笔端。

雷蕾表示,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蒋勋散文》,贯穿了蒋勋整个创作生涯,将其中最真挚、最温柔、最私密,也最经典的文章,整理结集。内容饱满丰盈,为广大热爱蒋勋先生作品的读者带来一份厚重的礼物,是值得永久收藏的珍品。

聆听心的独白 读蒋勋新作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蒋勋散文》封面

Q&A:

Q:这本《蒋勋散文》与蒋先生之前的作品主要区别在哪里?选篇的来源和标准是什么?在编排上有没有特别的意义?

A:这本书的台湾原版名为《蒋勋精选集》,是按照蒋勋老师三十余年来的散文出版时间线来编排的,我们的编排保留了台版的顺序,以彰显蒋勋老师的写作历程。每一辑的辑名,都是他散文集在台湾出版时的书名,譬如第一辑“萍水相逢”,收录了台版《萍水相逢》(台湾尔雅出版社1984年出版)中的经典篇目《萍水相逢》、《别时容易》、《淡水河随想》、《自私的放肆的爱》和《石头记》。我们平时在市面上看到的比较多的蒋勋作品,大部分是其美学作品,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孤独六讲》、《品味四讲》和《生活十讲》,而这本书中既有蒋勋老师的美学文化随笔,也有生活感悟类散文,且其中大部分篇目在内地都不曾出版过。但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合集,而是以作者的写作历程为纵轴,以其对美、对文化、对生命、对人性的多层次多维度感悟而横向延伸的一部集大成之书,是一本全新的蒋勋散文作品,希望能让喜爱蒋勋、喜爱散文的读者,从中窥见一个别样的蒋勋,感受散文的不朽魅力。

Q:这本《蒋勋散文》,其文案定位是“献给孤独心灵的至美独白”,是否意味着,只有孤独的人才更有共鸣?普通读者应该从哪些切入点才能更好地阅读本书呢?

A:其实像上面回答的,孤独的感觉是现代人普遍能感受到的一种情感,也是很多人正在享受的一种状态。体会孤独、享受孤独,是现代人给自己“充电”的一种方法。因此这个“孤独心灵”的涵盖是很广的。封面上写的是“献给孤独心灵的至美独白”,与其说是作者的独白,我倒觉得在读的过程中,是读者不断地在与自己的心灵静静对话,聆听自己内心的独白,这是一本能让人平静下来的书。适合读者们在与自己独处的时候,静静阅读。而其中一些写中华文化之美的篇章,眼界十分开阔,很适合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读。目前有一些校长、特级教师也愿意给学生推荐学这本书。

读诗画画,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蒋勋先生的散文,除却美学与艺术论集外,其他的并不能以主题来简单划分,他对生命与死亡、现实与虚幻、过去与未来,都有着独到见解,这部《蒋勋散文》所选篇目亦是如此,这些文章绝不能简单地以“哲理散文”或“生活小品”来分类,按他本人在序中所说,“更贴近人的肺腑之言”。

书中既有讲文化之美的篇章,也有他对台湾那些人、那些事的评判与重现,最重要的,是他记录了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风景与岁月。在名篇《出走》中,他写了辞去工作,回巴黎租房子画油画的经过。他说,自己在固定而重复的生活中,感觉到了太大的寂寞。不再对新事物有好奇,不再有梦想,不再愿意试探自己潜在的各种可能。

他不愿这样度过往后的人生。

于是他穿着牛仔裤来到了巴黎。选择巴黎,因为那里有他二十五岁没有做完的梦。年轻时候的梦想是很容易淡忘的,但他庆幸,自己没有忘。

他在巴黎租的画室,是当年法国贵族的马房,原来拴马,现在供人画画。他说这马房“高大明亮”,在这里抓紧一切时间创作,与悠闲适意的法国节奏格格不入。但他知道,这是在找回遗失在这个城市某个角落的自己,找回二十五岁未曾做完的梦,找得很急,仿佛再不去找是很大的遗憾。

读他的美文,能让人有勇气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出走,从日复一日没有挑战的生活出走,从别人给你定型的角色出走,走向陌生,也走向更广阔的新的自我,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蒋勋,就这样感动着对自己生命犹有憧憬的梦想者,可以如醉酒的舟子,航向漫天繁星。

聆听心的独白 读蒋勋新作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聆听心的独白 读蒋勋新作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蒋勋(林煜帏攝影)

Q&A:

Q:作为图书编辑,应该是对书最为了解的人之一,你认为《蒋勋散文》中哪些篇目最好?

A:整本书的篇目都是精选的,都是很优秀的散文。就个人来说,我最喜欢《出走》。这篇是他讲了自己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巴黎租房子画油画的经过。在我看来,是给所有年轻人的“爱的箴言”。他说,自己在固定而重复的生活中,感觉到了太大的寂寞。不再对新事物有好奇,不再有梦想,不再愿意试探自己潜在的各种可能。这也可能是很多被学业、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人共同面对的困境。他说,自己不愿这样度过往后的人生。于是他穿着牛仔裤来到了巴黎。选择巴黎,因为那里有他二十五岁没有做完的梦。文章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他说:“年轻时候的梦想是很容易淡忘的”。他找回了年轻的梦想,在巴黎租了一个画室开始创作油画。画室是当年法国贵族的马房,原来拴马,现在供人画画。他说这马房“高大明亮”,在这里抓紧一切时间创作,与悠闲适意的法国节奏格格不入。但他知道,这是在找回遗失在这个城市某个角落的自己,找回二十五岁未曾做完的梦,找得很急,仿佛再不去找是很大的遗憾。

这篇之所以感动我,是让我认真地回想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有勇气跳出舒适圈从别人给你定型的角色出走,走向陌生,也走向更广阔的新的自我,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读蒋勋,觉得还算对得起光阴

作为张晓风口中仿佛从《世说新语》中走出来的精彩人物,蒋勋熟谙文学、戏剧、哲学、史学、书法、绘画等各派文艺,他是:

画家

散文家

诗人

小说家

影剧音乐舞蹈的评论家

美学学者

各式各样的“美”,对他的浸润涵养是深厚的。《蒋勋散文》中有数篇蒋勋对美的释解之作,既专业,又“温柔”,绝没写成官样论文,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春风化雨般将古典文化之美传递给读者。席慕蓉说:“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会长存。”

他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和体察,让他能探知到有温度的美。如书中《屋漏痕》一篇,从墙上的一块水渍,引出中国书法绘画都常提到“屋漏痕”的笔触,从而将中国书法、水墨画的美缓缓道来——“水墨,水无形,墨有色,有色在无形中消融,无形日积月累,叠积了岁月与年代,竟成纸上一片永久的渍痕。”文中不仅梳理了历代名师对这种技法的掌握,还将水墨的意境与人的心境结合起来,带着我们从蜿蜒的书画痕迹中了悟到人生更阔远的意蕴。“屋漏痕”暗喻着中国美学追求的意境,古老的中国文化,在蒋勋的笔下醒转、鲜活起来。

蒋勋的文字,寂静温柔,却也有着充沛的生命力。《蒋勋散文》一书中最受读者喜爱的,要数《春莺啭》一篇了。蒋勋的文字仿佛有声音、有色彩,将古乐曲《春莺啭》的亮烈美音,与盛唐之春的明媚繁华,奇异地揉和在一起,读者能从字里行间,听到春光、繁花、鸟的啼啭交织连梭成的声音。

每次读蒋勋,都能潜移默化地得到艺术的启蒙、人生的顿悟,或心境的平和。在细碎的日常生活中得到知识和安宁,便对得起流淌的光阴。

难怪林青霞说:“蒋勋是我的半颗安眠药”。她说蒋勋是让她感动落泪的“唯一偶像”。

聆听心的独白 读蒋勋新作为自己的幸福活着聆听心的独白 读蒋勋新作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蒋勋(林煜帏攝影)

Q&A:

Q:马上就是春节了,《蒋勋散文》中好像也有相关的篇目。

A:书中有两篇关于新年的散文,《无关岁月》和《辞岁之钟》,其中《无关岁月》,写的是他回忆小时候跟父母一起准备过年的场景。虽然是在台湾过年,但我们内地读者读起来会非常地熟悉,意外地有种故乡感。他的母亲是北方人,家里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一进腊月便开始腌肉、蒸馒头,摆香案拜祖先,小孩也热热闹闹地帮忙。我们现在都在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在那个时候,人们的心中,过年是欢欣的,有着对生命的慎重、对天地的感谢、对万物的敬爱与珍惜,以及对岁月的惶恐、珍重。

《辞岁之钟》是写了他去日本跨年时的事,他老远从台北到京都,只单纯为了听一听寺庙里的辞岁之钟。据说,子夜一到,遍山寺院的钟声就要一同响起,彻夜不息。但他真正去了,又不是单纯地听钟声,观山景,而是想看那虔诚守候辞岁一刻的世人的面容,那些年轻结伴来的女眷,老年夫妇,凄苦的、美丽的少年,都深深地印在他心底。而当辞岁的钟声响起,世间那么多已逝去的和未逝去的眷爱、忧苦、祈愿与祝祷,都化作了连绵不断的钟声。

这两篇文章,一个热闹,一个孤独;一个温暖,一个清冷,都是他对众生悲苦喜乐的细细品味。这也是《蒋勋散文》这本书的一个主旨,就是与一切有情众生,领会人生的辽阔与难舍。

散文才是文学的基础和正脉

写诗、作画的蒋勋,认为散文才是文学的基础和正脉,那不仅是文学技巧的展现,更是在情怀、气度上的典范。他以包容的气度、关爱的情怀,来看待世间万物。对于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也会因萍水相逢之缘,而真心地道一声珍重。然而于匆匆岁月,于漫漫人生,只这短短的一句珍重,便已足够。

对散文和人世无尽的敬重和珍惜,让蒋勋能写出像《萍水相逢》《石头记》《无关岁月》这样令人咀嚼不尽的好散文。不管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怀人,全是以广博无私的热情和爱心为动力,写出了对生活和生命的爱恋与期盼。

一本《蒋勋散文》,读尽“台北之子”三十年雍雅岁月,看见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学艺术里照见生命的不同可能,与一切有情众生,领会人生中的舍得与难舍……

聆听心的独白 读蒋勋新作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蒋勋(林煜帏攝影)

Q&A:

Q:近几年,蒋勋老师的图书都偏向于美学,包括讲唐诗宋词、红楼梦,讲梵高、高更等,散文确实是少见。为什么会想出一本散文集,蒋勋老师的散文集有哪些优势呢?

A:蒋勋老师的人和作品都是多元的,著名作家张晓风称他是《世说新语》中走出来的精彩人物,他熟谙文学、戏剧、哲学、史学、书法、绘画等各派文艺,他是:画家、散文家、诗人、小说家、影剧音乐舞蹈的评论家、美学学者,他写诗、作画,到世界各地感知美、传达美,而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些人一些事,产生了感悟,于是他把这些感悟写下来,就成了一篇篇关于他人生旅途的散文。这些散文一写就是三十年。因此这些散文是和他的美学之旅、人生之旅贴合的,既有关于文化之美的篇目,也有他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如《石头记》讲了收藏奇石之趣,《春莺啭》谈了唐代音乐,《屋漏痕》追溯了中国水墨画的精髓,《“人”的电影主题》探讨了现代电影艺术的方向……可谓集大成之作。同时,蒋勋老师认为,散文才是文学的基础和正脉,散文写作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怀、气度的表达。因此他在散文中倾注了很多深挚浓烈的感情,温柔而感性,这是与他的美学讲稿不同之处,也是一种优势。

精彩试读

《蒋勋散文》·无关岁月

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其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球、月球、太阳或季节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似乎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岁月的关口,明知道这关口什么也守不住,却因为这虚设的关口,仿佛也可以驻足流连片刻,可以掩了门关,任他外面急景凋年,我自与岁月无关啊!

今日的过年是与我童年相差很大了。

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一九五一年许,我们从大陆迁台,不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

母亲对于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用炒过的花椒盐细细抹过,浸泡了酱油,用红绳穿挂了,一一吊晒在墙头竹竿上。

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酒酿,一缸一瓮静静置于屋檐角落。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平静厚实的稳重大缸下酝酿着美丽动人的声音。

母亲也和邻居本地妇人们学做了发粿和闽式年糕。

碾磨糯米的石磨现在是不常见到了。那从石磨下汩汩流出的白色米浆,被盛放在洗净的面粉袋中,扎成饱满厚实胖鼓鼓的样子,每每逗引孩子们禁不住去戳弄它们。水分被挤压以后凝结的白色的米糕,放在大蒸笼里,底下加上彻夜不熄的炽旺的大火,那香甜的气味,混杂着炭火的烟气便日夜弥漫我们的巷弄。放假无事的孩童,在各处忙碌的大人脚边钻窜着,驱之不去。连那因为蒸年糕而时常引发的火警,消防车当当赶来的急迫和匆促,也变成心中不可解说的紧张与兴奋。

早年台湾普遍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过年的确是一种兴奋的刺激,给贫困单调的生活平添了一个高潮。

在忙碌与兴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解的禁忌。孩子们一再被提醒着不准说不吉祥的话。禁忌到了连同音字或一切可能的联想也被禁止着。单方面地禁止孩子,便不生什么实际的效果,母亲就干脆用红纸写了几张“童言无忌”,四处张贴在我们所到之处。

母亲也十分忌讳在腊月间打破器物,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盘碗,必要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

这些小时候不十分懂,大了以后有一点厌烦的琐细的行为,现今回想起来是有不同滋味的。

远离故土的父母亲,在异地暂时安顿好简陋的居处,稍稍歇息了久经战乱的恐惧不安,稍稍减低了一点离散、饥饿、流亡的阴影,他们对于过年的慎重,他们许多看来迷信的禁忌,他们对食物刻意丰盛的储备,今天看来,似乎都隐含着不可言说的辛酸与悲哀。

我孩童时的过年,便对我有着这样深重的意义,而特别不能忘怀的自然是过年的高潮——除夕之夜了。除夕当天,母亲要蒸好几百个馒头。数量多到过年以后一两个月,我们便重复吃着一再蒸过的除夕的馒头。而据母亲说,我们离开故乡的时候,便是家乡的邻里们汇聚了上百个馒头与白煮鸡蛋,送我们一家上路的。

馒头蒸好,打开笼盖的一刻,母亲特别紧张,她的慎重的表情也往往使顽皮的我们安静下来,仿佛知道这一刻寄托着她的感谢、怀念,她对幸福圆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祝愿。

我当时的工作便是拿一枝筷子,蘸了调好的红颜色,在每一个又胖又圆冒着热气的馒头正中央点一个鲜丽的红点。

在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父亲便裁了红纸,研了墨,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上面写一行小字:“历代本门祖宗神位”。

父亲把这字条高高贴在白墙上,下面用新买的脚踏缝衣机做桌案,铺了红布,置放了几盘果点,两台蜡烛,因为连香炉也没有,便用旧香烟罐装了米,上面覆了红纸,端端正正插了三炷香。香烟缭绕,我们都曾经依序跪在小竹凳上,向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宗族的祖先神祠叩了头。

在人们的心中,如果还存在着对生命的慎重,对天地的感谢,对万物的敬爱与珍惜,便一定存在着这香烟缭绕的桌案吧。虽然简陋到不能再简陋,在我的记忆中,却如同华贵庄严的神庥俎豆,有我对生命的慎重,有我对此身所有一切的敬与爱,使我此后永远懂得珍惜,也懂得感谢。

我喜欢中国人的除夕。年事增长,再到除夕,仿佛又回到了那领压岁钱的欢欣。我至今仍喜欢“压岁钱”这三个字,那样粗鄙直接,却说尽了对岁月的惶恐、珍重,和一点点的撒赖与贿赂。而这些,封存在簇新的红纸袋中,递传到孩童子侄们的手上,那抽象无情的时间也仿佛有了可以寄托的身份,有许多期许,有许多愿望。

聆听心的独白 读蒋勋新作为自己的幸福活着

杭杭de星吧客

星光熠熠,好看好玩。我等你来,不见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