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点击收听蒋勋老师亲述音频↓↓


自恋经验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到了词的时代,中国文学以“自恋”的形式出现,甚至慢慢会产生颓废的体验。我希望五代冯延巳能成为大家了解词的一个入口。

通过他的作品,大家可以感受到文人的形貌发生变化:这么消瘦,这么颓废,这么自恋。

兰波的诗里多的是这种东西,可是远不如冯延巳。我常想跟法国朋友说,要讲“颓废”经验我们比你们早得很呢。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为什么会“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因为每到这个季节,春雨连绵,花慢慢在萌芽,人也感觉到自己生命内在的非常复杂的心情,好像是眷恋,又好像是颓废。


我们没有办法解释这惆怅是什么,它不必伴随事件,我们无法追问为什么惆怅。

所谓的惆怅又叫“闲愁”或者“闲情”, “谁道闲情抛弃久”,闲情是一种你说不出来是什么的情。你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买一杯咖啡坐在那儿一个下午,看着窗外街头的阳光,却说不出自己的落寞,那其实是心里的感觉。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如果一个人致力于外在的追求,致力于向外征服,它反而不会有这种内在的感伤。“日日花前常病酒”,在春雨连绵的季节,当花一簇一簇开放的时候,他每一天的日子就是在花前不断喝酒。

那些没有定都在北方的朝代,怀有独自把经济繁荣稳定下来的自我期望,可是无力感又那么深。孤独、落寞、惆怅、茫然、迷失……这些其实在五代词中浸透得非常深,给后来的人类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不辞镜里朱颜瘦。”一个诗人,一个男性诗人,不断地看着镜子里自己容貌的消瘦,看到自己青春容貌的衰老。

在镜里对自己凝视,深深地耽溺在里面,他不只是在看,同时还有一点沉醉,对镜子里自己容貌长久的凝视——所谓“颓废”和“自恋”的混合。

“独立小桥风满袖”其实是个人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饱满,也是一种孤独。饱满和孤独看起来是两种无法并存的生命状态,此刻却同时存在。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大概在你拥有最大的生命喜悦的同时,一定有最大的生命感伤。

“平林新月人归后”,一片树林上面,一弯像眉毛一样的月亮,人已经回去了,此时只剩下一个空空的画面。

不从人的角度看的风景,才是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它促使你以一朵花或者一枚雪片的姿态去体会宇宙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夜晚经验


《蝶恋花》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一个文人在回忆自己曾经喝醉酒,于西楼和朋友告别,或者是和爱人告别,他宁愿一直睡下去不愿醒来,因为醒过来就会回忆起这件事。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经过了季节的转换,人们时聚时散,却根本没有办法把握聚散。“斜月半窗还少睡”,一个半夜失眠的人,在透过窗户看月亮。

“衣上酒痕诗里字”是非常有名的句子。作者和朋友告别时,吃饭、喝酒,酒滴到了衣服上,但不容易被发现,干了以后往往也看不出来。可滴上的酒会渗透,“酒痕”其实是一种记忆,也寄托了一种深情。

“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不管是衣上的酒痕,还是诗里面的字,不过是在讲生命中一种凄凉的状态。“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又回到红烛的意象,回到了夜晚的经验。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我一直觉得,其实可以就中国文学里的夜晚经验写一篇很有趣的论文。尤其对男性来讲,白天他扮演了一个社会角色,只有夜晚会找回自己。

白天的时候,文人们大概都在上朝吵架,可是到了夜晚时分,他会有红烛,会有碧纱秋月,会听到梧桐叶上的雨声。这个夜晚经验是他非常重要的内省经验,也是北宋文人的词的经验。

宋代的这些人其实都不是专业的词人——欧阳修不是,晏殊不是,范仲淹也不是,可就是因为这样,他们的词作恰恰是比较饱满的。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严格讲起来他们都是在朝为官的人,只是他们从政治、社会退回到自我的世界里,完成对于自我的寻找,这个时候它会很感人。

衣上酒痕的经验不是随时可以找来,也不是随时可以故意做出来的,真的是在衣上酒痕被发现的时候,在诗里才会有体现。


偷窥经验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由春入夏的季节,花已经凋落了,杏花落了以后,青色的杏子慢慢长出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各位注意一下苏轼对这个画面的描绘,几乎是没有主观性的白描,就是春天的燕子飞起来,那绿水绕着几户人家流过去。我们几乎可以把它翻译成宋代一个非常美的小品或山水画。

“枝上柳绵吹又少”,枝条上的柳絮越吹越少。我们前面提到词的句子有很高的独立性,“天涯何处无芳草”其实就提供了这样的经验。

“天涯何处无芳草”不止是在讲一个自然现象,同时它也扩大成为一个心理经验,好像对生命有很大的鼓励。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下面一段非常有趣。一个男子几乎是以偷窥的方式去看一个女子荡秋千,这段描绘大概是中国文学里少有的一种活泼俏皮的美学经验,而这个经验在一个严肃的、父权的男性文化里,是非常难出来的。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行人”就是路上有行人在走,就是苏轼自己;“墙里佳人笑”,墙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在荡秋千,一面荡一面笑。如果是拍摄一个影片的话,大概是苏轼踮起脚尖,一直想看那个笑声那么美好的女孩子有多漂亮的感觉。

可是女孩子大概发现了他在偷看,所以“笑渐不闻声渐悄”,女孩子跑掉了,笑声越来越远,然后就听不到了。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多情却被无情恼”,“行人”觉得自己是一个蛮多情的人,很想认识一个美丽的少女,与她讲讲话,结果人家很“无情”地离去。

在北宋词当中,这种真性情,这种自我调侃和自我解嘲,大概只有苏轼有。如果在今天他跑到一个咖啡厅,跟一个女孩子搭讪,而那个女孩子不理他,他也会摸摸鼻子自我解嘲。

我觉得这是一种格调,是很难做到的,既不侮辱自己,也不侮辱对方。

在情感的“多情”和“无情”当中,人们通常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不会替对方设想。可是苏轼没有,他会觉得没办法啊,“墙里秋千墙外道”是一个现状。我甚至觉得他的东西常常像禅宗,反映了一种生命状态,所以我特别喜欢这首诗。

蒋勋: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多情却被无情恼”绝不是抱怨,而是自己摸摸鼻子就走了,而且还有对自己的调侃。这是个很难把握的分寸,你现在每天看社会新闻,很少看到有人抱着“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心态拍拍屁股走了,大概都变成对于对方的侮辱或对于自己的侮辱,最终或许成了悲剧。

我非常喜欢苏轼的情感,我觉得他的情感一清如水,他有眷恋,有深情,同时又有豁达,他的深情与豁达刚好是一体两面。


(END)



字字句句,皆是情深

欢迎来评论区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