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見紅——記“八六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123B/K型魚雷快艇

刺刀見紅——記“八六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123B型魚雷艇

本型艇西方統稱為P-4型魚雷艇,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發、裝備的高速魚雷艇,採用滑行艇型,鋁合金艇體,具體分為安裝有平面搜索雷達的123K型,和無雷達的123Б型。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第7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中華人民共和國近海防禦形勢吃緊,為了儘快加強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戰鬥力量,開始向蘇聯購買包括魚雷快艇在內的海軍技術裝備,本型艇即在這一背景下購得。

1950年8月,人民海軍在青島成立快艇學校(後一度遷移至威海劉公島),為大量裝備魚雷艇提前進行人員培訓,同月,蘇聯向中國交付首批6艘本型魚雷艇,全部用於快艇學校教學訓練。1951年,蘇聯分兩次向中國交付36艘本型魚雷艇,據此編成魚雷快艇第1、11、21、31大隊,配置於青島基地、中南軍區海軍、華北軍區、華東軍區海軍,成為人民解放軍海軍擁有魚雷艇部隊的開始。

1965年8月6日,南海艦隊魚雷快艇11大隊的“123K”和“123Б”魚雷艇11艘參加了“八·六”海戰,擊沉了臺灣地區海軍“劍門”號軍艦。曾參加擊沉“劍門”的“119”艇後移交天津紅領巾鳳凰山營地展出。

排 水 量:20.74噸(123Б),21噸(123K)

主 尺 度:19.5米×3.7米×1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M50柴油機,2400馬力

航 速:42節(最大)

續 航 力:400海里/13節

武 備: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2.7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123Б),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4.5毫米雙聯裝機槍×1(123K)

62型護衛艇

刺刀見紅——記“八六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參戰的558艇,可見首尾加裝的無後坐力炮

本型艇是1959年4月於上海召開的、總參、海軍和各艦隊都派人參加的“高速護衛艇設計建造現場經驗交流會”後根據海軍和有關院所提供的設計方案,同年9月由大連造船廠完成施工圖紙的產物。本型艇吸取了各艦隊基地自行研製的護衛艇特點(旅順的0105艇、青島的0108艇,上海的0109艇,廣州的0110艇),取長補短最終成為一款深受海軍喜愛的小型艦艇,本型新艇被命名為“0111型”護衛艇。“0111型”試驗艇於1960年在大連造船廠建造,1961年11月建成。經過一年的試航,並由708所改進,提高航速和增強火力後,於1962年被海軍選中開始批量生產,定型為“0111甲”代號“062型”高速護衛艇。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代大型高速護衛艇,北約代號稱為“上海”級。

1965年8月6日,海軍南海艦隊護衛艇41大隊的本型艇“598”、“558”、“601”、“611”艇參加了著名的“八六海戰”,擊沉臺灣地區海軍“漳江”號巡邏艦。

排 水 量:“0111甲”“0111乙”115噸(正常)

主 尺 度:38.78米×5.3米×1.43米(全長、型寬、吃水)

動 力:“0111甲”型:4座輕M50Ф3/輕12V-180柴油機,4軸,4800馬力

航 速:“0111甲”型:30節(最大)

續 航 力:600海里/17節

武 備:蘇制B-11型/國產61式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蘇制2M3型/國產61式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75毫米雙聯裝無後坐力炮2座,深水炸彈8枚。

刺刀見紅——記“八六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海上英雄艇”

0111甲改型艇,該艇因參加1965年8月6日的“八六海戰”中作戰英勇,身處敵我雙方炮火夾射中仍帶傷堅持作戰,最終擊沉國民黨海軍大型獵潛艇“漳江”號。著名作戰英雄麥賢德曾在該艇上服役,該艇被授予“海上英雄艇”稱號。戰後本艇經過改裝,艇尾延長了一段,加裝了一座五管反潛火箭發射裝置,並不用於反潛,深彈皆裝觸發引信用於反水面艦艇。此為該艇退役後的陳列狀態,塗裝改變為“低可視度塗裝”,舷號變為改刷成黑色“611”。

“漳江”號巡邏炮艦

刺刀見紅——記“八六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漳江艦

“漳江”艦原為美製“PC461”型獵潛艇“PC-1232”號,1954年6月被美國移交給臺海軍,當做小型巡邏炮艦使用,1965年8月6日,該艦隨劍門號在在執行對大陸沿海漁場襲擾和運送特務的任務時遇到汕頭水警區護衛艇41大隊(裝備62型護衛艇)、魚雷艇11大隊(裝備123型魚雷艇)的截擊,於凌晨3時33分被62型護衛艇擊沉於東山島東南24.7海里處。

排 水 量:450噸(滿載)

主 尺 度:53米×7米×3.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2880馬力

航 速:20.2節

續 航 力:3000海里/10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1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6門。

“劍門”號巡邏炮艦

刺刀見紅——記“八六海戰”中的雙方參戰艦艇們

劍門艦

“劍門”艦原為美製“海鴉”級掃雷艦“巨嘴鳥”號,1965年4月被美國移交給臺海軍,改名“劍門”,當做巡邏炮艦使用,屬於當時臺海軍較新的艦艇,同年8月6日,作為臺海軍第二巡防艦隊旗艦的該艦和“漳江”號編隊在執行對大陸沿海漁場襲擾和運送特務的任務時遇到汕頭水警區護衛艇41大隊(裝備62型護衛艇)、魚雷艇11大隊(裝備123型魚雷艇)的截擊,被命中三枚魚雷,當即爆炸沉沒,此次海戰史稱“八六海戰”, 坐鎮該艦的巡防第2艦隊少將司令胡嘉恆以下170餘名陣亡,艦長王韞山及參謀長黃致君以下33名(其中包括福建漁民撈起抓捕的“漳江”號艦員5人)被俘。

排 水 量:904噸(滿載)

主 尺 度:67.44米×9.8米×3.28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汽車公司GM12-278型柴油機,雙軸推進,3532馬力

航 速:14節(最大)

續 航 力:3000海里/8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MK-1型40毫米雙聯裝博福斯機關炮2座,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2門,24聯裝反潛深彈發射炮1座,MK-32型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1座。

附錄:八六海戰記錄

1965年8月5日17時45分,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接到諜報人員通報:國民黨海軍兩艘獵潛艦由臺灣左營港出航。

南海艦隊得到臺灣國民黨軍派出的兩艘“獵潛艦”出航的情報後,即判斷:敵艦可能在東山島海域進行偷襲或對大陸漁民進行“心戰”活動。南海艦隊指揮員立即向總參謀部上報了“放至近岸、協同突擊、一一擊破”的作戰方案,得到總參批准。汕頭水警區護衛艇41大隊護衛艇4艘、快艇11大隊魚雷艇6艘組成突擊編隊,指揮員是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孔照年和參謀長王錦。

8月5日21時至24時,人民解放軍參戰各編隊艦艇分別起航,駛往預定殲敵海區。其中魚雷艇編隊因通訊方式落後,未能趕到交戰地點。 [2] 6日1時42分,國民黨軍海軍“劍門”、“章江”兩艦憑其火炮射程遠,先機向護衛艇開炮,孔照年下令“準備射擊”。人民解放軍海軍突擊編隊各艇求戰心切,誤將口令聽成“射擊”,借敵炮射擊火光向敵艦猛烈射擊。孔照年及時下令制止。艇隊展開戰鬥隊形接敵。當看清敵艦桅杆時,下令各艇一齊射擊。人民解放軍海軍突擊編隊連續兩次突擊和抵近射擊,壓制了敵艦炮火,將敵兩艦分開。敵艦“劍門”號一面還擊,一面向東規避;“章江”號被4艘護衛艇緊緊咬住,人民海軍護衛艇從500米與敵同航向射擊,直打到100米以內。“章江”號中彈起火,開始後撤脫離接觸,人民解放軍海軍突擊編第589、601艇加速衝擊堵擊,611號艇勇猛追打“章江”艦。但這時611號艇正好位於己方艇隊與國民黨海軍“章江”號艦之間,在猛烈的炮火中,誤被己方炮彈擊中。接著又被“章江”號擊中,3部主機被打壞,前艙進水。但611艇仍堅持戰鬥。輪機兵麥賢得頭部被彈片擊中,失去知覺。當他甦醒後,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堅守在主機旁邊。在前面堵擊“章江”號的601艇,也中彈4發。艇長吳廣維頭部中彈倒在指揮位置上,還連連喊“打!”直到戰死。王瑞昌立即接替指揮,繼續戰鬥。敵艦“章江”號在人民海軍艇隊的攻擊下,此時已遍體鱗傷,失去作戰能力,起火爆炸,於3時33分沉沒於東山島東南約24.7海里處。人民海軍突擊編隊第611艇自航返回基地。

擊沉“章江”號後,經總參謀部批准,人民海軍編隊於3時43分,對“劍門”號實施攻擊。5時10分接敵後,各艦艇集中火力猛烈射擊,“劍門”號當即中彈起火。5時20分,解放軍魚雷快艇第二梯隊在高速護衛艦的掩護下,接敵2至3鏈施放魚雷,命中3條,“劍門”號隨即沉沒。

此次戰鬥,自解放軍海軍艇隊出航到返回基地,歷時12小時45分,與敵戰鬥持續3小時43分。取得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海軍最大一次海上殲滅戰鬥的勝利,這次海戰,人民解放軍海軍共擊沉國民黨海軍獵潛艦2艘,擊斃巡防第2艦隊少將司令胡嘉恆以下170餘人,生俘“劍門”艦艦長王蘊山以下33名,人民海軍陣亡4人,負傷28人。參戰部隊英勇作戰,國防部通令嘉獎參戰部隊,授予麥賢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海軍授予611號護衛艇、119號魚雷艇“海上英雄艇”、“英雄快艇”稱號。

從臺灣資料看,包括劍門艦艦長王韞山中校在內的33名國民黨官兵被俘,其中大陸籍19位(其中包括2名前抗美援朝志願軍戰俘,之後在戰俘營選擇去了臺灣),臺灣籍14位。八個月後,全部戰俘宣佈被釋放,王韞山艦長等19位大陸籍官兵全部釋放後返遣至原籍地,14名臺灣籍俘虜,其中3人選擇留在大陸,其餘11人於1966年4月26日則被返遣回到臺灣。

11人被返遣回到臺灣後,統一有“海軍總部保防組”以“匪情研究"名義實施監視,並派一個憲兵班拘禁看管,不得與家人和親友聯繫,直到1967年7月12日,全體以因病停役辦理退伍,分發至聯勤生產工廠,由工廠保防官監控。工資低廉,並被當做”匪諜“看待,備受煎熬。之後多人到民間工廠工作,但仍被白色恐怖監控。其中一名五峰鄉原住民參加遠洋漁船捕撈工作,出發臨上船前遭調查局責問”不知自己身份嗎?“被逮捕後放回五峰鄉山上,抑鬱而終。

1987年臺灣“解嚴”後,王韞山艦長想回臺灣與家人團聚,臺當局不接受,最後只好回美國團聚。至於選擇留在大陸的臺灣籍官兵,有人在解嚴後回到臺灣,受到英雄式歡迎,領了一筆補償金再回大陸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