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都有谁?

寻觅\\错过


对于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选择都不一样,但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如秦始皇、朱棣、隋文帝等等。但我下面举例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创造的赫赫战绩与军事奇迹的皇帝,或许有的朋友对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第十名:刘知远

刘知元(895年-948年),五代十国后汉开国皇帝,其祖先原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后晋开运四年,契丹军进攻汴京,后晋灭亡。

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的高祖年号“天福”,契丹军灭掉后晋后在中原烧杀抢掠,刘知远抓住战机,率军南下汾水,快速收复中原。

天福十二年六月,刘知远进入汴京,自称东汉显宗八子淮阳王昞,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天福十三年正月改元乾佑元年,更名为刘暠,同月因病去世。

刘知远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不可一世的耶律德光打的四处逃窜、客死异乡,避免了中原大地落入契丹人之手。

第九名:陈霸先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汉族,高祖武皇帝。吴兴郡长城县人,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天成元年,杀僧辩,立敬帝,自位相国。败北齐,排僧辩党羽,受百姓爱戴,后来受禅称帝,国号“陈”,都“健康”,在位三年,谥“武皇帝”,庙号“高祖”。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他志气高远、恭俭勤劳。中国历代的皇帝中,贤明的帝王不多,陈霸先却是其中一个。

陈霸先出现贫寒,担任过里司、油库库史,广州暴动时,他率三千精兵解围,受到梁武帝重视。后任交州司马,讨伐地方藩镇分裂势力。陈霸先后又任大都督,总摄梁朝军国大事。陈霸先从一个村官到大将军,之后黄袍加身,撑起了支离破碎的江山,实在是难道的明君。

《南史》记载:“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

第八位:柴荣

柴荣(921年-959年),五代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人,父亲柴守礼,祖父柴翁乃当地望族。柴荣年轻时曾跟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卖茶,对百姓困苦有所体,长大后跟随郭威从军。

史料记载柴荣:“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

他是周太祖郭威的样子。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在军事领域,柴荣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天才,他整顿骄兵惰将,亲自率兵南征北战,且战无不胜。北方由他统一、契丹被他赶跑,幽云十六州的关南十七县是他收复的。

他一生没遇到对手,但却奈何不了老天爷,属于比较短命的皇帝。

第七位:赵匡胤

赵匡胤,宋太祖,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涿州人,军人家庭出生,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账下,屡建奇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为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拜殿前都点检;951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兵南进,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称帝。

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十六年。掌权期间,他加强中央集权制,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这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是推动了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

赵匡胤成为皇帝后,在赵普的策划下,首先击溃了后周的残余势力,在采用“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塘等割据政权,同时加强对契丹的防御。

赵匡胤作战的能力非同凡响,所以部下都愿意跟随他、奉他为王,他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将领。

第六位:拓跋焘

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北魏第三位皇帝。公元422年,拓跋焘被立为太子;公元423年登基,改元始光。

拓跋焘在位期间,亲自率军灭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统一北方。北伐柔然,让其不敢南侵;南灭刘宋,占河南之地。公元452年,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杀害,享年四十万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带兵讲究战法,指挥灵活,为南北朝时最杰出的骑兵统帅。

第五位:朱元璋

朱元璋,明太祖(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年贫苦,曾为地主家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是藏家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抗元组织;1368年,朱元璋被属下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在击败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结束了蒙元的通知,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统一全国的政权。

第四位:刘裕

刘裕,宋武帝(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彭城县绥舆里人。曾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南北朝时期宋朝建立者,史称宋武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的开国皇帝。

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他在隆安三年参加起义,内对平定战乱,先后灭刘毅、卢循、司马休等政权,是南方出现统一;对外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家。

第三位:慕容垂

慕容垂乃是晋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手创立了后燕,中兴燕室,被称为“战神”。他败桓温、灭刘牢之、灭西燕,威震北魏十六国。

第二位: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开国之君,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拥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起兵。公元3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在河北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

在十二年的战争中,刘秀先后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的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刘秀可以说是历代皇帝中战斗最勇敢的,昆阳大战,他身先士卒,带领十几人冲出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包围去搬救兵。冲出包围的人中没有损伤一兵一骑,最后用三千军士大破王莽军队,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奇迹。

刘秀也是参与和指挥战争对多的皇帝,他的对手有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朗、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刘秀战斗善于把握战机,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他勤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战术;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刘秀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在运用军事打击的同时,注重灵活多变的手段争取用和平的方式降服敌人,可谓仁至义尽,这在古代帝王中不多见。

第一位:李世民

李世民,唐太宗(598年-649年),祖籍陇西,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与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贞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后,被立为太子。唐高宗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


大国布衣


勇哥心目中最会打仗的皇帝,一定是明成祖朱棣。



朱棣本来是当不了皇帝的。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而朱元璋在世时,就把继承人定为孙子朱允炆。所以,1398年,当朱元璋病逝后,21岁的朱允炆登基做了皇帝,即建文帝。

按照辈分来说,朱棣是朱允炆的叔父。可是,他却不满足于当一个区区的燕王,而是有更高的追求——皇帝宝座。当然,皇帝宝座,谁不想呢?加上朱允炆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着手进行削藩。这让朱棣大为不满,于是,于1399年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朱允炆。

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乃取而代之,成为了明朝第三个皇帝。

对于朱棣来说,打仗简直就是生命的必需品。你看,别人想夺取皇位,总是偷偷摸摸地进行。而他可好,一反常态,大张旗鼓地进行,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似的。由此可见朱棣对自己战斗力的自信。

实际上,朱棣还在当燕王时,就开始热衷于打仗。

1380年,朱棣被封为燕王时,刚好20岁。就是这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两次率师北征,进行实打实的军事磨炼。在北征中,朱棣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招降蒙古贵族乃儿不花,取得了极为耀眼的战绩。

通过这些军事行动,朱棣成为藩王中最有实力的人,为他后来夺取皇帝宝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了皇帝后,朱棣成为九五之尊,这时候是不是就以龙体为重,不再轻易率部打仗呢?并不。这怎么符合朱棣的个性呢?

朱棣照样率部御驾亲征,而且打仗都是冲在前面的,完全不把自己当皇帝。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中原政权,总是面临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侵扰。几千年都是如此。为了确保北方边境的稳定,朱棣决定主动出击,肃清蒙古的影响。从1410年开始,朱棣五次率部北征,基本肃清了蒙古部落对北方边境的影响。

北方安定了,朱棣又把目光盯向南方。那时候,安南(今越南一带)一直在南方滋事。1406年,朱棣派兵攻打安南。一年战争打下来,最后以明朝胜利而告终。安南版图被并入明朝领土。

朱棣在生前还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情,即迁都北京。中原政权,一般喜欢定都南方。明朝开始的都城就是在南京。朱棣认为,帝国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必须将都城定在北方的北京,以便于直接抵抗来自北方的威胁。

这就是著名的“天子守国门”。

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堪称死于马背上。


勇哥读史


中国十大皇帝排行榜

1、这个排行榜不管怎么排都会被骂,我深知自己专业度未必能达到大家满意的水平,欢迎吐槽。

2、评判标准为武功(五星)、文治(三星)、人品(两星)以及缺点(扣分项)。

3、摘取的要点主要来自百科知识,基本选取的原文描述。

4、《》内的内容为具体政策和律法的名字。

5、成吉思汗只称汉未称帝且未统一中国,宋太祖和宋仁宗亦未处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所以均未入选。

武周皇帝武则天

武功(三星):收复安西四镇,征讨吐蕃、突厥、契丹

文治(三星): 劝课农商,轻徭薄赋,提高母权,提倡节俭,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

人品(一星):无字碑

缺点(负一星):篡位

合计:六星(并列第九)

汉高祖刘邦

武功(四星):统一中国

文治(两星):巩固皇权,与民休息,重农抑商,什五税一,重祀敬祭,尊习孔教,德主刑辅,《汉律九章》

人品(一星):善用人才,无赖心态

缺点(负一星):杀害功臣

合计:六星(并列第九)

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武功(三星):撤三藩,收台湾,平噶尔丹,抗沙俄

文治(两星半):兴文重教,编纂典籍,重农治河,开放海禁,废除圈地

人品(一星半):勤勉好学

缺点(负半星):文字狱

合计:六星半(并列第七)

明太祖朱元璋

武功(四星半):统一中国

文治(两星):中央集权,移民屯田和军屯,卫所制度,兴科举,加强海外交流

人品(一星):坚韧不拔、不择手段

缺点(负一星):杀害功臣

合计:六星半(并列第七)

汉武帝刘彻

武功(四星):大破匈奴,征服朝鲜,开拓西域、闽越、西南

文治(两星半):设立刺史,唯才是举,改革币制,盐铁官营,独尊儒术,创立太学、乐府,《推恩令》

人品(一星半):轮台罪己诏

缺点(负一星):巫蛊案

合计:七星(并列第五)

汉文帝刘恒

武功(两星):镇压叛乱,防御匈奴,臣服南越

文治(三星):改革司法、刑制,入粟拜爵,减轻租赋、徭役,废除盗铸钱令,弛山泽之禁

人品(两星):励精图治,宽俭待民缺点:无

合计:七星(并列第五)

隋文帝杨坚

武功(四星):多民族统一

文治(三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皇律》

人品(一星半):倡导节俭

缺点(负一星):篡位

合计:七星半(第四)

唐太宗李世民

武功(四星半):助父统一,灭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

文治(三星): 府兵制,租庸调制,均田制,重农重商,建弘文馆

人品(一星半):广纳谏言

缺点(负一星):玄武门之变

合计:八星(并列第二)

汉光武帝刘秀

武功(四星):恢复汉室

文治(两星):休养生息,大兴儒学,推崇气节

人品(两星):清静俭约

缺点:无

合计:八星(并列第二)

秦始皇嬴政

武功(五星):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文治(三星):创立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灵渠

人品(一星):巡游求仙

缺点(负半星):大兴土木

合计:八星半(第一)


雷坤32635353


提问者描述是,出现过很多战功,军事能力强的,演义中不算的。

所以秦皇汉武,刘备都要踢开。

秦皇汉武没有战绩更没有亲自领兵作战,幕后和实际操作是两码事。刘备演义里都一般何况正史更不突出。

历史上能打仗,军事才能强的帝王不在少数,刘秀,刘裕,赵匡胤,李世民,朱元璋,朱棣,柴荣,都是佼佼者。

个人认为刘秀个人能力最强,最能打仗,军事才能更胜一筹。

刘秀一生大大小小战争大概有三十多场,基本全胜。

代表战【昆阳之战】

以两万vs四十二万的辉煌战绩,名垂史册。

昆阳之战充分显示了刘秀的军事才能谋略及勇气。

刘秀带领十三人敢死队夜闯十几万大军。

东观汉记后汉纪等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争的经过,后汉书注重渲染气氛,所以有点飘,还是东观汉记朴实点。

下面列举一下专业人士整理的刘秀的亲自指挥的战役。

中文数字为「一场大战」或「没连续的战事」,阿拉伯数字的是该战争里面的连续战役

一、昆阳之战 (胜)

1.初阵战 (胜)

2.中坚战 (胜)

3.击溃战 (胜)

二、略地颖川 (胜)

1.下颖阳 (胜)

2.攻父城 (平)

三、北降曲阳 (胜)

四、北拔卢奴 (胜)

五、入赵之战 (胜)

1.新市 (胜)

2.真定 (胜)

3.元氏 (胜)

4.防子 (胜)

六、柏人之战 (胜)

1.郭门之战 (胜)

2.李育保城 (平)

七、钜鹿之战 (胜)

1.北拔广阿 (胜)

2.围钜鹿 (平)

3.南栾之战 (胜)

八、邯郸之战 (胜)

1.进军邯郸 (胜)

2.围邯郸 (胜)

九、降铜马之战 (胜)

1.清阳之战 (胜)

2.蒲阳之战 (胜)

十、射犬之战 (胜)

1.战射犬 (胜)

2.袭邺城 (胜)

十一、北击尤来诸军 (胜)

1.击於元氏 (胜)

2.北平之战 (胜)

3.顺水之战 (败)

4.安次之战 (胜)

十二、羛阳之战 (胜)

十三、宜阳之战 (胜)

十四、平邓奉之战 (胜)

十五、桃城之战 (胜)

1.征桃城 (胜)

2.战昌虑 (胜)

十六、高平之战 (胜)

若以「大战」或「没连续的战事」的角度看,刘秀十六战全胜

但以局部战争亦当一战看,光武的战绩是:

32战,28胜、3平、1败。

这战功够不够彪炳?不少人以为光武除了昆阳外就没领兵打仗了,以上足够说明刘秀打仗能力。

另外,坐知千里,明见万里,这两个成语都是说刘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


故园拾梦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挺能打仗的最会打仗的皇帝应该是明成祖朱棣和唐太宗李世民
  1.北征蒙古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
  2.南征安南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


  后朱棣于1406年至1407年期间派兵攻打南安,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安南属明时期的开始。
  3.望海埚大捷
  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刘江是邳州宿迁人(今江苏省宿县),本名刘荣,因替父参军故冒父名刘江,后来立功授广宁侯,才改用初名刘荣。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埚发生战争,此战总计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刘江令用50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斗。

像汉光武帝刘秀、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元睿宗拖雷/元太宗窝阔台/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祖孙三代、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父子、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

乱世皇帝:三国魏武帝曹操、汉朝后面的东晋王朝的北方几乎所有皇帝都很会打战,还有五代十国的大多皇帝也很会打。
奴隶制王朝的:夏朝少康、商朝商汤、商朝武丁、商朝帝辛、周文王/周武王(他们都很有作为)
原始社会:黄帝、炎帝、蚩尤这些皇帝都是打仗好手

再说唐朝,看看唐朝前期的统一战争史,无论是从晋阳起兵西进关中,还是雄踞关中纵横四方,在整个消除各路割据势力的过程中,李世民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大唐江山。虽然在平定江南和川蜀的战争中并没有李世民的身影,看似失去了这样一大块几乎超越中原面积的疆土的奠基之功,可在当时极度混乱的状态下,要看清天下各方势力的大小强弱,以及政治和战略中心。当时战争、政治的中心皆在中原,最主要的是大的强劲有力的割据势力同样也在中原,而整个江南和川蜀虽然在面积上看似还超越中原,但是其人口、经济、政治、战略地位远远无法和中原相比。所以当时平定了中原就基本上平定了天下。纵观李世民前期的统一战争,无论是巧赚宋老生,猛战霸王薛举,还是臣服李轨、刘武周,收服李密,以及洛阳城逼降王世充,虎牢关大战窦建德,后来攻灭梁师都等等,能如此战必胜,攻必克的统军将领,即便在中国历代名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其定河南,收山东,平河北,以及巩固山西、陕西、陇右根基的战争中,大小数十战,大多数都是亲历战阵,披坚执锐,很多时候都是亲身冲镇厮杀,起到了绝对的鼓舞士气、督促将领的作用。所以李世民不但是中国古代将领中极其有名的少年得志的成名英雄,作为君主更是号称“马上无敌皇帝”,中国封疆王朝数百皇帝有此称号者仅此一人。无论是亲身作战的实践经历,还是军事谋略的兵法理论,李世民都绝对是帝王中最能征善战者!


武魁雪舟神无月


中国历史上会打仗的皇帝并不多,大多集中在自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上。我试着列举一份名单,然后逐一淘汰,看最后能剩下谁。不过,我这份名单只列举中原汉族王朝的帝王,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铁木真、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些猛人实在太能打,起家往往都是带着几千人就席卷天下,特别是铁木真,如果算了他这个问题就丧失悬念了。

进入这份大名单的一个核心标准是,必须是亲临一线战场,领兵打仗的皇帝,因此,像秦始皇、汉武帝这些武功赫赫,但角色更偏重于战略决策型的皇帝,就要说句抱歉了。

我的大名单包括10个人: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宋武帝刘裕、唐太宗李世民、后唐庄宗李存勖、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如果以战绩为标准来淘汰人的话,刘邦可能是第一批会被淘汰的,倒不是说刘邦不能打,韩信也说刘邦最多还是可以带10万兵的(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但他亲自带兵打仗的战绩实在很一般,光芒完全被韩信所掩盖,还曾在彭城之战创下了中以56万之众被项羽三万之师击溃的耻辱纪录,在白登之围中30万大军差点被匈奴包了饺子。不过,刘邦的勇气实在可嘉,属于屡败屡战型的。


刘备和李存勖是第二批要被淘汰的。刘备尽管戎马一生,大的战役基本都在一线,但前半生在战场上的胜率实在很低,被打得四处流窜,生平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惨败;李存勖倒是一个战神似的存在,但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死在内部的叛乱中,一次失败抹杀了他前半生的大部分战场光荣。


赵匡胤是第三批要被淘汰的,原因很简单,虽然没有大的败绩,但生平缺乏代表作,高平之战更是柴荣的封神之战,赵匡胤只是辅助而已。


刘裕和柴荣是第四批要被淘汰的。刘裕和柴荣也是战神级的,基本上没有大的败绩,刘裕的杰作是以数千步兵结却月阵大破北魏三万精骑;柴荣的杰作是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和契丹联军。但刘裕和柴荣的共同缺憾是,他们并没有机会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就像你说一名球员如何厉害,但没拿到过世界杯冠军总是致命缺憾。


那么,还剩下四个人,刘秀、李世民、朱元璋和朱棣。这四个顶级军事家之间就再也很难分个胜负了。如果要说个人偏好的话,我站刘秀。理由是,刘秀不仅能打,还懂得在合适时候不打,转而休养生息。


张明扬不说话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如果把历史上最能打仗的皇帝排名的话:

1,李世民

2,朱元璋

3,刘秀

4,朱棣

5,刘裕

6,柴荣

7,赵匡胤

8,刘邦

以上所列的都是领兵打仗的皇帝,故秦皇汉武不在此列。


心向青山


中国历史上会打仗的皇帝不少,但要加个“最”字都话,恐怕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吧。

李世民刚上台,突厥就欺负上门,来一个下马威,搞得他很没面子。因此,李世民将“渭水之盟”视为奇耻大辱,深知如不自强,突厥还会上门,冲到长安家里打砸抢烧。因此,他经常在宫内教习骑射,还对卫士们进行思想教育:“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1]果然,他后来把突厥给灭了。

李世民年轻时不是学帝王之术,而是钻研军事,尤其喜欢读曹操所注的《孙子兵法》。他第一次惊艳出场,是于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随军赴雁门关,营救被突厥围困的隋炀帝。要知道,那一年他才17岁!后来,李世民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更是独当一面指挥了四大战役(灭陇右薛举、薛仁杲父子,平定北方刘武周,搞定王世充、窦建德联兵;镇压河北刘黑闼),充分展示了杰出的指挥才华,也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

李世民在军事上很是自信,也非常自得。刚当上皇帝,他就忍不住对满朝文武“自吹自擂”:“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2]类似的话,他后来还说过多次。645年(贞观十九年),长孙无忌也对李世民说:“陛下未冠,亲身行阵,凡出奇制胜,皆上禀圣谋,诸将奉成算而已。”[3]这话虽有拍马屁之嫌,但说的也是事实。

当然了,李世民征高丽是个败笔。为什么不行?当上皇帝了,将军们不敢让他冒险了。行军打仗失了“险着”,有10成把握才敢打,基本就废了。

注释: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2·唐纪8·武德九年九月),北京:中华书局,1921页,第6021页。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2·唐纪8·武德九年九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022页。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唐纪14·贞观十九年六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25页。


脑洞大开的历史


唐朝皇帝李世民。薛举、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徐圆朗、刘黑闼等割据一方实力雄厚的枭雄都被李世民削平。

五代后唐的皇帝李存勖和李嗣源。李存勖酷爱打仗,喜欢冲锋陷阵亲身赴险。李嗣源是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

明朝皇帝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朱棣穷兵黩武,生于军营死于军营,是马背上的皇帝,从朱棣说过的一些话语可以看出,朱棣确实很懂军事。

清朝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勇武绝伦,征战一生鲜有败绩,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会战为明亡清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贼闻之心胆摇


这方面,刘秀、刘裕、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都不错。各自面对的情况不同,谁是最强者很难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